绿林网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摘抄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摘抄

《喜多川歌麿UTAMARO》是一本由HIGHTONE著作,香港高色調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6,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一):被嫌弃的喜多川歌麿的一生

喜多川歌麿算不算一个小众艺术家?这是一个值得辩驳的问题。虽然他是日本浮世绘最著名的大师之一,但他的名气却远不如同为浮世绘画师的葛饰北斋。

但如果说他是一个小众,不为人知的画家,似乎也不行。毕竟他的艺术地位极高,在日本也算是国宝级的艺术家了。而且他的美人画极具个人风格,还独创了“大首绘”的画法,也就是有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相信许多人肯定都看过。

喜多川歌麿出身于平民家庭,据说他原姓北川,幼名市太郎。但也正是因为出身平民,对于他的成长经历,学画初心,史料中都很少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的第一位老师,是鸟山石燕。

书里写他的画业几度波折,读来感到有些唏嘘,初期喜多川歌麿只是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默默无闻的小画师,有幸被一名出版商发现了才华,一朝成名,组成了浮世绘史上一对非常出名的CP,开启了自己的辉煌之路。

到了中年时,歌麿似乎是被德川幕府时期,那种挥霍、游荡的末世一般的生活气息所触动,以一种沉沦在姿态长期厮混花柳街,过着日夜笙歌的生活。这段时期,他除了寻欢作乐,就是画画,创作出划时代的「大首绘」美人画。

在极致的创作巅峰之后,又迎来暗淡的创作晚期,那时候,他事业频繁遭遇打击,伯乐逝世,作品突然触犯了禁令,噩运接连而至,没有给他留一点喘息的机会,最后他被判刑,所创作的版画印版被销毁,最后,年仅五十几岁便郁郁而终了。

喜多川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浮世绘美人画,艳丽的色彩、妖娆的女子,都逼真地呈现了江户时代那种华丽而哀惘的时代风貌。但读到最后,联想到一个画家命运多舛的一生,再去看那两幅最打动我的《品川之月》和《吉原之花》,只能感觉到无尽的哀伤。

艺术家的人生悲欢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好在还有艺术作品留存下来,使我们心不蒙尘,使我们在干涸的人生之中,保持一点鲜活。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二):大艺术家!原来“浮世绘”是这个意思!

活在当下, 尽情享受月光、 白雪、 樱花和鲜红的枫叶,纵情歌唱, 畅饮清酒, 忘却现实的困扰,摆脱眼前的烦忧, 不再灰心沮丧, 就像一只空心的南瓜, 漂浮于涓涓细流中。 这就是所谓浮世~

惭愧~一直知道“浮世绘”三个字,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以上,是日本江户前期作家浅井了意对“浮世”的定义。

然后说“浮世绘”:

就是指表现不断变幻的浮动世界的绘画,兴起于江户时代。

看这个定义,就发现有些消极,有点人生短暂,浮萍一世的感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看这些绘画总有点脆弱和悲哀的感觉。

手上这本《喜多川歌麿》是大艺术家系列之一,除了这本还有高更、莫奈、 葛飾北齋、慕夏等。

如果想了解浮世绘,这本很适合(建议再加葛飾北齋那本)都是浮世绘的代表人物。

说说这本书~

如果不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可以当做传记来读!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个系列的原因之一,从艺术家的出生到拜师,再到成名,无论是家境还是日后遭遇,都写得很详细。

又一一对应配了各个时期的画作,看书就像看一部电影。

还有,这本书是繁体字写的,读得时候有种特殊的感觉。

说实话,我对日本人像一直很一般,但也许是了解了“浮世”的解释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绘画,竟然觉得淡淡的颜色赏心悦目了许多。

有时候觉得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书籍真的是要放到历史中去看,才能理解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才理解那些字句、这些颜色里代表了什么。

想到这不禁又想回去看历史书了~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三):日本浮世绘美人巨匠喜多川歌麿

「『塑性』的笔墨是美的,『赋神』的颜料是雅的,无论我画的是『粗糙的破布』还是『简单的裸体』,呈现出来的女子都会像中国西施那样美。」 喜多川歌麿

喜多川歌麿,日本国宝级浮世绘大师画家,他的绘画作品识别度非常高,是江户时代女性的灵魂画师,与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并称为日本“浮世绘三杰”。他既是以半身像的构图,结合版画的豪华工艺,创作出“大首绘”美人画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被系统介绍到欧洲的日本画家,还是印象派崇拜的偶像,更是画尽风情时尚的浮世绘美人巨匠!

香港高色调出版有限公司、高色调文化推出的大艺术家系列丛书,于今年6月再次重磅推出了大艺术家系列之《喜多川歌麿UTAMARO》,旨在用这部纸上纪录片式的传记画册,还原一个真实的歌麿。

全书按搜集翻阅的关于歌麿的古老文献以及学者著作中呈现出的时间点,将歌麿从出生到去世,一生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划分出四大创作时期,学画时期、黄表纸时期、狂歌绘本时期、美人画时期。并根据歌麿的创作轨迹,结合时代背景、风土人情、歌麿自述及其老师回忆、权威学者评论为基础,将四大创作时期的作品创作历程,撰写成四篇纪录片式的文章,用以展现歌麿的真实人生。

书籍首页歌麿人生脉络图清晰地呈现出歌麿从出生到去世这一时期的创作历程,并以时间点详细介绍每个时期的西方艺术情势、中国情势、日本情势和浮世绘情势。在脉络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770年歌麿在老师岛山石燕的图书《千代之春》中,初次发表插图作品后,自此便正式开启了歌麿的创作人生。

世人皆称一幅浮世绘中蕴藏着一个小宇宙,而歌麿的浮世绘画作就像是将江户时代各阶层女性的曼妙姿态与神情之美全部置于其中,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时代浮世绘的巅峰,带我们看遍江户时代多姿多彩的女性时尚百态。

歌麿的浮世绘画作多以强调女性面部、表情和发型细节为特色,比如宽政四年至五年所画《阅读中的女子》:画中女子读着一封情信,眉毛剃光,牙齿涂黑,很明显已婚。她的眼睛凑得很近才能看得清信中的文字,可能是当时的光线并不充足。信纸的褶皱透露出女子紧张的心情。

再如宽政四年至五年的《资见七人化妆》,歌麿以镜子为道具,在画中同时呈现女子的面部细节和上半身。书中提到以画名“七人”可推测,此画可能属于某个美人画系列,但现存却仅此一幅,这让人在惊奇之余倍感遗憾。如果能以美人画系列推出,或将拥有更大的收藏价值。

歌麿的这些画作呈现出不同的美人图景,像镜前梳妆的俏皮女子,坐着抽烟的随性女子,把玩玻璃玩具的妙龄少女,一手持扇、一手撑阳伞的女子,阅读情信的女子等等。从他的作品中你会发现,歌麿的画作更善于捕捉细节,他常以描绘服饰、妆容神色的差异化,来表达不同人物的身份以及性格,同时在作品中展现出江户时期经济、文化、思想的繁荣景象。

就像大英博物馆馆长罗伯特·安德森说的那样:历史上『日本主义』运动中,浮世绘画家受到了极高的推崇,而在他们当中,没有人比歌麿的影响力更大。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四):浮世如梦,还好,我们还有歌麿

浮世绘,顾名思义,浮世指的是转瞬即逝的漂浮现世,它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是日本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的生活场景、风景和戏剧人物的画像,其中又以风俗画、美人图最为常见,色彩鲜明地展现了江户时代的世间百态。

江户时期社会等级森严,市井画工身份相对低微,往往不受世人重视,在那个连受刑都会根据出身分成三六九等的封建体制里,日本普通市民阶层在政治上几无出路,他们索性将内心的压抑、反叛转向娱乐生活,浮生若梦不如纸醉金迷,他们可以千金买笑,浮浪轻狂,这就使作为享乐主义产物的浮世绘应时而生。

经过历史的更迭演变、文化的交融并进,尤其出自“浮世绘三杰”之手的一些体态丰盈、衣着暴露的美人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受人追捧,呈现其特殊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喜多川歌麿与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并称为日本“浮世绘三杰”,三人中笔者尤为钟爱歌麿,不仅因为他首创了“大首绘”这种写实风格浓郁的头部特写绘像,更在于他的作品中总是能够强烈映射出自然主义的艺术基调。

长期混迹于江户吉原勾栏瓦舍的歌麿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游女(幕府时代对于风尘女子的统称)生存状态自是熟悉不过,源源不断的素材加之日后成就了其十多年高光生涯的金主、出版商茑屋重三郎的助力,今人才得以从歌麿大量的传世作品中,一窥江户时代的冰山一角。

在高色调文化出版的高清传记画册、大艺术家系列之《喜多川歌麿》一书中,实地走访收藏歌麿作品真迹的多家美术馆,搜集了大量以歌麿为题材的文献著作,并以纪录片撰文的形式将歌麿的生平创作划分为学画时期、黄表纸时期、狂歌绘本时期、美人画时期,辅以300多幅其各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与作品赏析,尽可能还原了歌麿生平完整的创作历程。

作为“大首绘”(一种将全身美人像构图拉近至半身乃至头像的特写)创始人,歌麿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游女充满同情怜悯,孜孜不倦探究、研习不同的女性之美,并将这种美融入到其各时期的画作中。

他的浮世绘被誉为美人画的高峰,笔下人物多为江户花街吉原的游女,其画风在铃木春信、岛居清长原有的基础上,人物更为饱满丰盈,近乎大唐宫廷仕女图的描绘手法。

不仅如此,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在于如行云流水般明畅的线条及深刻的纹理,人物呈现出程式化的唯美,通过人物的不同角度、妆容、发饰、着装,加之留白处理,使得画作本身凸显出一定的质感与性感,在各种色彩鲜明的和服之上,点缀以梳子、扇子等物品,更会产生一种超越当前时代的现代感,令人赏心悦目。

书中指出,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在性观念上普遍持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春画(枕绘)的发展,春画的描绘手法一直延续至浮世绘时期。

事实上,正是享保年间幕府颁布的春画出版禁令这一事件才催生了作为平民文化的浮世绘这一行当。

由公开出版物转为地下出版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从此不必受制于幕府,也无需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客观上给当时一些不得志的画工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土壤,这其中就包括本书主人公喜多川歌麿。

绘于天明八年(1788)、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歌枕》是当之无愧的日本浮世绘春画的巅峰之作,该系列画作被日本美术史论学者称为是“锦绘春画的浪漫主义最高杰作”,代表了成熟时期的歌麿最高创作水平。

《歌枕》系列画面完整、构图饱满、线条流畅,人物服饰优雅而华丽,就连衣饰上的纹路都描绘得分外细腻,这与大面积裸露的肌肤线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叹为观止。

18世纪末期,歌麿相继发布《妇人相学十体》《妇女人相十品》两部系列作品,画中女子婀娜多姿,衣饰、行止多随意,画风颇有吴带当风之感,愈发衬托出女子的雪肤花貌,并通过半身像的形式来表现女性不同的表情与性格,与当时大行其道的全身绘像大相径庭。

我们再来看歌麿另一经典作品《物思恋》,从画作主人公的发型和剃掉的半边眉毛等细节可以得知她的身份应是一名已婚女子。

如同沉思者一般,她的纤纤素手托着下巴,如雾般迷蒙的眼神显示出其此时焦灼的内心起伏,仿佛陷入了一段令其纠结不已的不伦之恋。人物表情微妙而含蓄,色调简洁明朗,线条刻画有力,这就使得整幅画简约雅致而不落俗套,虽未着一字,但在那盈盈如水的双眸中,关于她的故事已然令人浮想万千,就让我们把时间停留在这一刻,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最后,借用日本江户前期作家浅井了意在《浮世物语》一书中对于“浮世”的定义来作为结语,以飨读者:“活在当下, 尽情享受月光、 白雪、 樱花和鲜红的枫叶,纵情歌唱, 畅饮清酒, 忘却现实的困扰,摆脱眼前的烦忧, 不再灰心沮丧, 就像一只空心的南瓜, 漂浮于涓涓细流中。 这就是所谓‘ 浮世 ’!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五):豆瓣9.8分,读完只想说喜多川歌麿不愧为浮世绘美人画的巅峰!

万事不挂心头,随风飘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作浮世。---《浮世物语》

18世纪末幕府政权极度推行商业,进一步推动了江户市民文化和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正是在此时,浮世绘开始兴起。浮世绘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也正因为如此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但其实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可知,浮世绘也存在手绘的作品。

在高色调文化出版的高清传记画册、大艺术家系列《喜多川歌麿》一书中,我们看到了编撰者的用心和细腻,因为书中收录的300余幅作品是经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研按照歌麿创作的时间进行整理分类,更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段段专业的作品赏析,让读者最直观的了解到了歌麿创作的完整历程。

一、喜多川歌麿追求合乎理想的公平和社会风尚团结的美! 我们都知道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安藤广重三人被尊称为浮世绘三大师。而出生于江户农家的喜多川歌麿不仅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更是第一位在欧洲深受欢迎的木版画画家。 在18世纪后期美人画模式发生巨变的时期,他创作性的完善了个人“大首绘”的创作风格,以准确的线条和单独的色块儿勾勒出了女性的美,纤细高雅的笔触刻画记录了女性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大首绘”的创作风格不仅极力渲染了女性的独有魅力,更借助女性呈现的服饰、所穿戴的首饰及其它个性化细微差异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态。

在1792年至1793年间,喜多川歌麿发布了他的成名作《妇人相学十体》系列和《妇女人相十品》系列。也是在这两个系列的画作中背景上首次实用了云母拓技法,在浮世绘技术上具有深远的开创性意义。《妇人相学十体 浮气之相》中的女子看似衣着不整,心思不装,娇媚的用手帕擦手这些细节正是对这位女性身份的一个体现。 《妇人相学十品 吹“噗乒”的少女》和服花纹为两色正方形,可推断出与当时的歌舞伎演员穿着不同,画中为富家少女,正在愉快的玩耍从中国进口的玻璃玩具。

这些画作中,女子的穿着打扮及身形动作多为细腻,在不同色块的组合呈现间女性的音容笑貌及婀娜身姿尽显无疑。在这些外在装饰下,歌麿所想凸显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的表情与性格也被凸显出来。而在这两个系列画作中我们也能通看出与之前全身像的鲜明对比。 而相比之下《歌撰恋之部》则进一步将构图推向了极致,人物头像开始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空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首绘“作品。《歌撰恋之部》通过夸大女性面部表情和形态,突出微妙的差异性。

通过一幅幅画作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喜多川歌麿每一个阶段的创作都是具有一些独特性的,他并非单纯的想要表现女性形态的均衡与轮廓美,而是在寻求最为真心的内心和每一位女性心灵的真挚诉求。 二、喜多川歌麿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我们在网络冲浪看到一家不错的日料馆时,走进去会发现无一例外的装饰画便是喜多川歌麿的美人图。他的美人图描绘细腻,把传统的riben女性审美展示的淋漓尽致。 纵观喜多川歌麿的作品,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文学的踪影,也能看出他一笔一画下表达出的对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的同情之感。

张爱玲在《忘不了的画》中谈到对浮世绘的印象,“《青楼十二时》里我只记得丑时的一张,深宵的女人换上家用的木屐,一只手握着一炷香,香头飘出细细的烟。她立在那里,像是太高,低垂的颈子太细,太长,还没踏到木屐上的小白脚又小得不适合,然而她确实知道她是被爱着的,虽然那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在那里。因为心定,夜显得更静了,也更悠久。” 从张爱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于《青楼十二时》的喜爱之情,也深深表达出了对于当时riben女性在权力层级下的一份心心相惜。张爱玲认同于喜多川歌麿对于女性容貌和心境上的细腻处理,更赞同于他对于这一主题的刻画。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而深究这一系列,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的江户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的单一性,看到的是游女生活的工作繁琐性,以及当时富人将奢华服饰藏在暗处的一个时代特征。 喜多川歌麿是艺术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璀璨印记! 他流连于江户吉原地区,他努力记录着每一名女子的一颦一笑! 他在一个简朴的木屋里用画笔描摹着所收集到的女子的美好! 他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永不会失去的江户时代美人图鉴!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六):《喜多川歌麿》惟妙惟肖的浮世绘美人

喜多川歌麿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与菱川师宣、铃木春信、鸟居清长、东洲斋写乐、葛饰北斋、一立斋广重被称为"六大浮世绘师"。

他以画浮世绘美人而著名,始创了 "大首绘"(就是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代表作《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几乎家喻户晓。

喜多川歌麿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大坂贫妓充满同情,并竭力探究女性内心深处的特有之美,然后用精湛的技艺将其表现出来,好作品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好作品。

浮世绘是日本的风俗画。起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可以称得上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风俗画也是人物画的一种,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中国汉代开始就有风俗画,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

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李嵩《货郎图》等都是风俗画里的名作。

浮世绘兴这种风俗画,它的题材基调主要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追求自由恋爱,讽刺封建礼教,宣扬及时行乐等,这些内容深受民众喜欢,以致浮世绘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鸟居清长与喜多川歌麿都擅长画美人,而喜多川歌麿乐于专研,除了精进人物五官的表达外,还着力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他的作品美丽生动又富有情感,最终超越鸟居清长成为美人绘第一人。

他绘的美人有多美呢,可以借用曹植《洛神赋》里面的词句来形容一下。

曹植写的洛神长什么样子我没有见过,但看他描绘洛神的词语便可让人浮想联翩。或远观或近临、或静止或活动都能感受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丰姿。

美人美兮,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美人娇兮,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

喜多川歌麿笔下那或温婉恬静,或端庄可人,或雍容华贵的各色美人,引起民众的无限喜爱和追捧。

有《雪中持伞的美人》,有《窃窃私语的文使》,还有《嘴里咬着头巾的游女》等等,江户时期所能见到的女性形象,都在喜多川歌麿的再现出来。

喜多川歌麿的不单以"大首绘"的肖像为主,他还有创造了大量场景和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人物画作品。

《针仕事》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创作于1794到1795年间。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画面中的女性安静娴熟地整理手中的东西,孩子们在各自寻求着乐趣,画面把家庭劳动的场景勾勒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风俗画,在我国的唐代时就已经出现了。

张萱的仕女人物画《捣练图》与《针仕事》题材十分相似,都是表现妇女认真劳动的场景。《捣练图》也有小孩子围在女人身边嬉戏玩闹,令劳动的氛围温馨惬意。

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早了浮世绘有上千年之久,但在名气却没有浮世绘大,原因有这样几个:1. 浮世绘是一种版画,可以多次印刷,所以画师画好一幅作品,雕版师雕好后,可以无限次地印刷出同一幅作品,在数量就拥有绝对的优势。

中国画画好一张后,只有其他画师喜欢的情况下才会去临摹,因此大多数作品都是孤品。

2.中国画材料大多是宣纸和绢帛,这样材料时间一久,保存不当就容易腐坏;而浮世绘是刻在木板或者其它比较硬的材料上,它们不容易腐烂和损坏,比较容易保留下来。

3.浮世绘流行度更广,作品容易传播,而中国画作品传播范围有限,文人、知识分子艺术品喜好者中间。

4. 浮世绘有专门的部门经营和推广,以商品的形式出售,而中国画大多是时候是文人的一种赏鉴陶冶情操的活动。

浮世绘作品在市面上流通,以取悦消费者为目的,因此更侧重大众的喜好,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潮流,所以它的名声和艺术形式更具传播性。

浮世绘的制作需要原画师、雕版师、刷版师三者分工协力完成,学徒画师是不怎么有地位的,作品里也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像喜多川歌麿和葛饰北斋这样的大师,也是一步步靠作品赢得别人的认可,后来才有机会名扬于世的。

有好的画师,还要有制板师和刷版师三者共同努力,才能呈现好的作品,浮世绘的辉煌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人的努力。

《喜多川歌麿》这本书里面收录了画家所有经典的作品,维妙维肖的浮世绘美人,至今看来仍是能打动无数读者,美的东西真的可以代代流传。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七):“青楼画师”笔下的江户众生像

如果说茶道、花道是日本社会相对比较高雅的艺术的话,浮世绘作为日本平民艺术的一张名片,在平民阶层中广受欢迎。《新周刊》曾如是评价浮世绘的三种独特气质:“它是平民的艺术,它是关注女性的艺术,同时,它以多元的生命力,囊括了日本的风景、日本的性格,甚至是日本社会的图景。”

浮世绘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日本社会的现实。在日本历史上,打磨这面镜子的人很多,被誉为“浮世绘三杰”之一的喜多川歌麿是其中一个。这位浮世绘大师的身世众说纷坛,他的家庭生活也鲜有记载。也许对世人来讲,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歌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了一股浮世绘世界的潮流。香港高色调出版的大艺术家系列丛书之《喜多川歌麿》,对此进行了历史重现。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开创或创新,都是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产物,浮世绘也不例外。17世纪,日本进入江户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商人和工匠为代表的平民阶层,在经济上逐渐与公家、武家拉近,平民文化由此兴起,逐渐盛行以平民生活趣味为题材的文艺娱乐,浮世绘由此产生。歌麿小时候,就已经接触浮世绘,得益于老师的传道,以及自已的用功,十几岁的歌麿凭借两个圆滚滚的茄子,参与老师和师兄们创作的《千代之春》,并以此出道,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

浮世绘作为一种平民艺术,以满足顾客需要为第一已任。17、18世纪的江户城盛行自由享乐主义,人们白天去浅草看歌舞伎表演,晚上去居酒屋喝酒,到了宵禁时间仍意犹未尽,就到灯火通明的花柳街吉原消磨时光。有钱人自然随心所欲,不乏遊女甚至花魁相伴,普通人囊中羞涩,但也可以到日本桥附近的书屋,买几幅浮世绘回家消遣。

当时的浮世绘包罗万象,有吉原艺伎、游女等人物肖像,还有各式各样的通俗小说与绘本。但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遊女与嫖客谈情说爱且插图极少的小说“灑落本”逐渐失宠,描写大千世界人情冷暖,并辅以浮世绘插图,辅以黄色封面的成人插图小说一黄表纸一时洛阳纸贵。

歌麿的同门师兄恋川春成为黄表纸创作第一人。歌麿紧随其后,于安永四年以“北川丰章”为书号,为净琉璃剧本《四十八手戀所译》绘制了两幅封面图,正式踏入浮世绘行业。“北川”是他的本姓,“丰”与“章”各取自老师的原名与父亲书号中的一个字。天明元年,歌麿首次在黄表纸《身貌大通神略缘起》中使用画号“歌麿”,这个标志性的画号一直伴随到其创作生涯的最后一刻。

作为一部艺术专著,《喜多川歌麿》以时间为序,重点介绍了歌艺术创作经历和作品鉴赏。歌麿创作的时代划分不多,名气较大的是黄表纸、狂歌绘本和美人画三个时期,分别展现了歌麿创作的摸索期、成熟期和巅峰期。每一个时期,都有歌麿创作主题的介绍、创作风格的演变和经典作品的赏析。通篇读完,一个栩栩如生的浮世绘大师形象,一幅日本平民社会的万千图景,会立体而生动地呈现在面前。

在浮世绘创作的大环境,以及艺术家生活的小环境的影响下,以遊女和艺伎为主角,反映她们的生活日常成为歌麿创作浮世绘的不二主题。不管是高级遊女花魁,还是低级遊女切娘(工作地点在狭窄排屋)、川岸(河岸旁)、铁炮(最低等),都在歌的作品中得到了一视同仁般的对待一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她们有三六九等,但在画作中,她们都是作者用心创作的对象。

除了描绘艺伎、遊女和平民女性的日常纪实,歌麿还创作了自然界主题的绘画,代表作是《虫贝鸟》系列,螳螂、蜘蛛、蜻蜓、蜥蜴等活跃于歌麿的画纸之上。虽是描绘昆虫,也是寄情于景的恋爱狂歌,《虫之歌合》反映了江户人喜爱昆虫的社会风尚,《潮汐的礼物》描绘了女子海边拾贝、屋内赏贝的情景,《百千鸟狂歌合》以鸟为咏题,展现了枝头之上、形态各异的鸟类世界。

创作主题大同小异,何以歌麿的画作能够脱颖而出,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歌麿对绘画从创作技巧到构图的创新。从入门到出道,歌麿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他师从贵族御用传统画派狩野派的画师鸟山石燕,虽然鸟山石燕是传统派,但是他很开明,不墨守成规,不专注一域,不故步自封,更不限制学生独立创作,这无形中鼓励歌麿在创作的道路上大胆创新。

在这种宽容的创作环境中,歌麿琢磨出用曲线描绘人物的诀窍,“他用曲线描绘出衣袖的飘逸感,衬托人物的动作制造视觉上的流畅感,并通过堆叠的直线和斜线,表现服饰的重量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但灵活运用线条并不是唯一,西方风景画的单点透视法也被歌麿学习借鉴,用在了《新吉原假宅两国之图》创作中,作品由近及远,描绘了正在妓院聊天玩耍的游女、端茶倒水的见习遊女,以及屋外隅田川上的船,画面丰富而富有层次感。《和歌夷》则借鉴了大和绘特有的装饰性云纹、俯瞰的视角、建筑结构倾斜的直线、省略屋顶等画法,起到场面转换、留白、增加画面纵深感和节奏感的作用,不禁让人击掌赞叹。

由于浮世绘从画师绘画到制成成品流向社会,中间还有印刷这个重要环节。受制于当时简陋的印刷条件,如果印刷质量不过关,一幅优秀的绘画很有可能印刷之后,体现不出其原创时的本真画面。为此,歌麿积极改进印刷工艺,比如在印刷《百千鸟狂歌合》中采用了重摺、拭晕、空摺等方法,很好地强化了视觉效果,再现了原作真实的美。

这种艺术创作,最终以美人画的巨大成功而让歌麿登上了艺术人生的高光时刻。其实,早在天明三年,歌麿就在《空多雁取账》中将半身像的似颜绘进行改良用在了黄表纸插图,这成为歌一鸣惊人的大首绘美人画的雏形。随着民众对优雅秀丽的全身美人画产生审美疲劳,讽刺时局的狂歌绘本和描写遊女与嫖客的灑落本又大受当局打击,加之从事美人画的风云人物鸟居清长为了重振门派转回役者绘,绘画流行趋势转变,同行竞争压力减轻,让歌麿在他四十岁之际,打破浮世绘美人画的全身像传统,迎来了他人生的有一次巅峰一一创作美人半身像构图的大首绘一一《妇人相学十体》。歌的大首绘美人画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人人竞相购买,画作多次再版,由此奠定了他在浮世绘美人画中的领导地位。江户时代记录画师生平的书籍《古画备考》就称“当代女画无人出其右”。

既然是美人画,自然少不了吉原花柳街的主角一一遊女。宽政六年,歌麿截取遊女一天十二时辰的生活片段,创作了全身美人画《青楼十二时》系列,全景式展现了她们不为人熟知,充满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群像。歌麿一生创作,仅描绘艺伎和遊女的美人画就接近一半,法国文学家、收藏家爱德蒙·德·龚古尔称歌麿为“青楼画师”。

艺术的魅力,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域的影响与传播,也不是独自一人闭门造车,而是充满了继承与创新。歌麿作为“浮世绘三杰”之一,他的作品既吸收了前辈的创作经验,也借鉴了当时清朝画家创作风格,再加上自已对绘画创作的敏感与大胆创新,才形成了个人的特有气质。歌麿的作品不仅在江户风靡一时,更是流传到欧洲,受到欧洲画家包括印象派在内的推崇和模仿,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八):编辑手记 | 做一本艺术书的心流时刻

2019年九月,我们首次出版了《大艺术家》系列艺术科普类丛书。第一季以莫奈、梵高、慕夏三位知名艺术家为主角,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到了第二季的时候,我们开始尝试做不同风格的探索,把选题确定在了高更、伦勃朗和葛饰北斋三位艺术家,并重塑了书籍的内容编排形式和逻辑框架,没想到,也收获了许多读者积极的反馈。

于是,在2021年三四月的时候,我们决定把大艺术家系列第三季的首个选题定为《喜多川歌麿》。2020年出版了《葛饰北斋》之后,有很多读者对新的风格发来好评,葛饰北斋是浮世绘三杰之一,另两位就是喜多川歌麿和歌川广重,而在2021年更早些时候,我们刚确定了出版大艺术家系列之《克里姆特》,他在19世纪末的欧洲,是以画女性肖像出名的,被称为西方最会画美人的画家之一。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同样擅长画美人的喜多川歌麿。歌麿影响了19世纪后期欧洲画家的女性肖像画,也是北斋的前辈,对北斋美人画、春画的创作都有不小的影响。从艺术普及的价值和大艺术家系列浮世绘选题的脉络看,喜多川歌麿都是非常值得介绍的一位浮世绘画师。而对读者们来说,将日本和欧洲两位美人画大师横向对比去阅读和鉴赏,相信也能获得更别样的体验。

《喜多川歌麿》仅选题调研编辑,就花了12个月的时间。一开始我们就发现国内出版社关于歌麿的书非常少。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关于歌麿生平的史料记载几乎没有,而市面上仅有的几本也都是画作合集,关于他生平介绍的文字很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着最好能找到一位熟悉日本文化和浮世绘历史、最好是会日文、有日本留学经验的学者。几经周折,我们寻到了东京都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在读的吕威老师。东京都立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大学,是日本东京的唯一一所公立大学,也是由东京都政府出资设立的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为日本公立大学之首。而吕威老师是一位对日本文化、尤其是是浮世绘文化非常熟悉的学者。尽管她学业繁重,但她还是非常乐意与我们合作,作为大艺术家系列之《喜多川歌麿》的特约编辑,撰写歌麿的生平介绍文章。

吕威老师在前期很多准备工作中,都力求史料详尽、严谨,希望可以把原本深藏于繁多史料中的喜多川歌麿真实地还原出来。她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追随歌麿的足迹,拜访了日本收藏歌麿作品真迹的权威机构:千叶市美术馆、太田美术馆、冈田美术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还搜集、翻阅了关于歌麿的日本古老文献、日本权威学者的著作和展览画册。

而后,她细致地翻译整理了这些资料,反复分析和划分歌麿的创作时期,然后才开始着手写前言文章的框架和四章传记文章的初稿。在她写作期间,我作为责编,参与到吕威编写稿子的过程中,也尽量多站在读者的角度,提供改稿意见,一步步帮助她完善稿子。

大艺术家系列每本书都会精选数百幅艺术家的作品图片,喜多川歌麿一生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要从中选出300幅作品,着实经历了一段很纠结的选稿过程。后来,吕威老师找到了一套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千叶市美术馆“喜多川歌麿展”的同名展览画册,之中收纳了将近千幅作品。她特意从日本邮寄了这套画册给我们。然后,我们经过详细地讨论和比对,才从中选出了歌麿各时期代表作共300幅,并严谨参考书中的日文解说和其他日文原版歌麿书籍,最终编写了作品集的文字图说部分。

在《葛饰北斋》中,开头以信息图表的方式展现了浮世绘历史的说明部分,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很受读者欢迎。于是,本次在《喜多川歌麿》中,我们也尝试整理编辑出了类似的图表。但这一次,我们并没有重复展示《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历史,而是根据歌麿的浮世绘作品特色,即他是美人画巨匠,整理编写了极简的江户女性时尚史的信息图表,内容编辑和视觉设计上,让图表呈现出宛如Fashion Show的T台走秀效果,使浮世绘画师笔下的江户美人走出三百年前的美人画,来到《喜多川歌麿》这本书,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纸上时尚秀。

为了尽可能严谨、准确地描写江户时代的女性时尚特点,我们几乎查阅所有手边能找到的关于这方面的日本书籍和权威网站。但为了避免挂一漏万、信息错误,以及尽可能形象地描写出女性发型、服饰、妆容等独有的特点,我们的编辑团队中间反反覆覆改稿了10次以上,前前后后修改调整了将近4-5个月,一直到了审稿校对阶段,我们和美编还在为如何更好地呈现这部分的内容而争论不休。

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兴奋的体验便是几乎可以全景式地了解喜多川歌麿,这位葛饰北斋的前辈。正如前文所说,歌麿是国内较少介绍的浮世绘画家,而这一次我们有机会和日本在读博士一起编写这本书,尽我们所能去还原歌麿传奇的浮世绘创作,了解他笔下各阶层多姿多彩的江户女子,再现她们日常生活中的样子,清晰呈现比如夏天抓萤火虫、乘凉、欣赏烟花秀、与好友出游、与情人打情骂俏、梳妆打扮等那些场景,特别是江户时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游女、艺伎,她们大多生活在德川幕府公允经营的最大的花柳街——吉原,我们对这部分故事和艺术品,也都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和呈现,这种编辑的过程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体验。

大艺术家是一套系列传记画册,目前已经出了8本。此系列的每本书都有固定的栏目——纪录片式的介绍文章、作品高清图片及其解说,也是这个系列最大的特色之一。乍听起来,也许是会有些许雷同,但其实,在一本书中,我们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火花。

这也是我们做每一本书,都会有的那种心流时刻。

因为每位艺术家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最想强调的。每一位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脾气秉性、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与亲朋好友的关系等等都是不同的。虽然以现代人的角度,他们是活在历史中的人物。但在过去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轨迹中,他们同样是鲜活生动的普通人,有过幸福或不怎么幸福的童年,长大后会与人相爱,经历挫折,有与我们如今相似的欣喜和烦恼。只是后来的我们,作为读者被他们创作的作品所震撼,以至于慢慢地神化了他们,没有走近过他们的人生,最后看不清真实的他们了。

因此,我们在调研、策划、编写某一位艺术家时,都会竭尽所能地找到他们曾经生活过在那个时代的文献,比如他们的日记、书信、自述、对他人的评论等等,也希望从他们的亲朋好友的角度,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真正面貌。

事实上,每一位大艺术家因其迥异的性格都会给我们的探索之旅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克里姆特》很少写日记,但他却写了好几百封情信给他的情人,还不只写给过一位情人,这些资料,恰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实际生活和创作现场,了解名画诞生背后的故事。

另外,根据每位艺术家的作品特点,我们也会设法编写一些相关的艺术科普,去帮助读者补充了解那个时代,比如在《喜多川歌麿》这本书中,在正式介绍他时,我们穿插了江户时代女性时尚的栏目。

总之,我们总是去尝试着让大艺术家系列的每一本书,都在有统一系列感的同时,又能针对每一位大艺术家,去做不同的编辑和设计,每一本书都能有所不同,新鲜感自然就会有。

做一本好书,除了内容要详实精致,编排设计和纸张质地的选择也很重要。我们没有追求那种非常华贵的特装。因为我们不希望以包装为噱头,也不希望书籍包装抢夺了内容本身的光芒。因此,我们尽量着眼于编排和设计的细节,希望能把品质融于读者的阅读体验之中。编排上,编辑针对歌麿创作时期的划分做了特别设计,歌麿最大的成就是彩色版画形式的美人画,但他除了美人画,其实还画了讽刺小说的插图(出道时)、日本狂歌绘本(中期),而他也是凭借着细腻描绘的技法和特殊印刷工艺制作的狂歌绘本才得以声名大噪的。为了完整呈现歌麿有起有伏、真实的创作轨迹,我们将歌麿一生的创作按顺时间顺序,侧重一个创作主题,划分为四个时期:学画时期、黄表纸时期、狂歌绘本时期、美人画时期,以纪录片一般的视角去纵览歌麿的出道、成名和巅峰。

设计上,全书贯穿了复古和风的纹样及色彩、浮世绘版画的视觉元素,去呼应歌麿曼妙的江户美人画风。封面采用了特种纸印有带著暖意的桃红专色,用有麂皮触感的触感膜工艺制作而成,贴合歌麿笔下桃色且有情感生活温度的美人世界。内文纸选用了一款偏米白色有触感的特种纸,这种特种纸不会反光,可以更好地衬托出歌麿笔下栩栩如生的江户美人形象,便于读者欣赏画作。

也有朋友问过我,当下社会这么焦虑,你们怎么还能静下心来做这种“美而无用”的书呢?但我想,正因为当下社会是这样,我们才更要持续不断做出有意思的艺术书,让这些书遇见读者,希望读者看的时候,就像坐上一台时空穿梭机,穿梭到另一个时空,邂逅生活在那个时空的大艺术家,跟随他的足迹,目睹平凡的艺术家如何克服失败,如何构建自身,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创造艺术史上的奇迹。

对我来说,艺术不只是美,每一件经过时间洗礼的艺术品,都伴有艺术家自身生命的印记,也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和文化的纪录。观看艺术,或者阅读大艺术家的书,能增加我们的生命厚度,拓宽我们观看世界的眼界,更新和擦亮观看生活的视角。由此,我们可以带着全新的目光和生命体验,重新投入自己的生活中。也许,这样就会多一份勇气,多一点对世界和生活的好奇心,或许也就少了几分对当下的焦灼不安。

《喜多川歌麿UTAMARO》读后感(九):浮世绘你只知道《神奈川冲浪里》?快来看看喜多川歌麿

说到浮世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这幅创作于1831年的绘画作品在近200年里都广受好评。葛饰北斋也当之无愧成为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可见浮世绘直到今天仍备受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浮世绘?

浮世绘是一种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的风俗画,主要以版画的形式存在,力求表现整个不断变幻的浮动世界。浮世绘的题材丰富,包罗万象。除了像《神奈川冲浪里》刻画的优美风景,也有生动的美人图,还有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等。

葛饰北斋细心观察江户市民的生活风俗,擅长创作风景画。与他并称为浮世绘三大家的还有喜多川歌麿和安藤广重。而喜多川歌麿在浮世绘创作上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是第一位在欧洲受欢迎的日本木版画家。今天我们就透过高色调出版社艺术家系列的《喜多川歌麿UTAMARO》,走进这位艺术大家的浮世绘世界,了解这位日本浮世绘巨匠的传奇一生。

艺术家的诞生总是备受关注,不过关于喜多川歌麿的出生记载却寥寥无几,他的身世众说纷纭。但有一种说法最为众人接受,他的父亲是京都的一位名叫北川的画师。北川来往于栎木和江户之间,经营买卖。作为有妇之夫,结识了歌麿的母亲——画师鸟山石燕门下的女子。大概在1753年至1758年之间,歌麿出生。可是还未满10岁,父母接连去世,歌麿成了一个孤儿。所幸举目无亲的歌麿被鸟山石燕收养,并拜师学画。

鸟山石燕善画花鸟与风景,小小的喜多川歌麿也耳濡目染,把小小的虫子画得栩栩如生。歌麿要么用一条线绑着蜻蜓,要么将蚱蜢和蟋蟀放在手心。他并不是单纯地好玩,而是细心入神地观察。果然,他的昆虫画得活灵活现。有天资又勤奋,十几岁的歌麿就藉师出道。师傅鸟山石燕的《千代之春》就收录了歌麿画的两个圆滚滚的胖茄子。

1775年,歌麿以“北川丰章”为画号正式出道。他为净琉璃剧本《四十八手恋所译》绘制了两幅封面图,正式踏入了浮世绘行业。次年,他又为引退的歌舞伎演员发表了纪念作品——大判役者绘。同时,他也模仿胜川春章的画作,创作了武者绘(武士阶层的画像)《佐藤四郎兵卫忠信》。紧接着,他开始创作黄表纸作品。尽管此时歌麿的描绘略显稚嫩,但随着他不断精进,画作越来越成熟,人物线条和比例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刚踏入浮世绘行业,喜多川歌麿的画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名气也不大,只能与松寿堂、彩染堂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商合作。即使与一流的出版商西村屋与八合作,但已有人气画师坐镇,歌麿自然就没什么发挥的余地了。

直到他遇上年轻的出版商蔦屋重三郎,一见如故,一拍即合。日后名震浮世绘圈的黄金搭档就此诞生了。两人志同道合,携手共进。为了不必要的开销,他们甚至同吃共住11年。

1781年,歌麿首次在黄表纸《身貌大通神略缘起》使用画号“歌麿”。一般来说,浮世绘画师改号意味着重大的改变,可能是画风上的显著成长,也可能是人生际遇的转变。我们可以猜测,歌麿的改号是期翼在蔦屋重三郎旗下能有一番大作为。

1782年,蔦屋重三郎牵头搭线,以喜多川歌麿的名义在江户城举办了一场作家和画师的盛大宴会。毕竟能在一流作家的文学作品中绘制插图,就能被更多人接受和熟知,知名度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歌麿借此机会认识并熟悉了当时文学界和浮世绘画界所有重量级人物,为后来狂歌绘本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一般画师都喜描绘大场景的群像,歌麿试图打破创作的瓶颈。他在一幅插图中,描绘两位女子腰部以上的半生像,并精细地呈现出两个人物不同的表情和气质。这幅插图可谓歌麿日后大首美人绘的雏形。

日本天明年间,幕府统治政策宽松,平民文化繁盛。全国上下热衷起一种趣味短诗——狂歌,篇幅精悍短小,内容轻松有趣。

鉴于市场上出版的狂歌集大部分都是纯文字的形式,比较单调。歌麿他们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狂歌绘本《吾妻曲狂歌文库》:绘本的图画版面比文字版面大得大,还是彩色印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出版的狂歌内容丰富:有樱花盛开、狂风暴雨的风景,也有出游的武士、海边拾贝的少女。对于追求新鲜,喜好趣味的民众,歌麿的狂歌无疑更受欢迎。

1788年,歌麿出版了一部制作精良的彩色狂歌绘本《画本虫撰》:花草蔬果为背景的昆虫活动,凸显诗情画意的生活情趣。兴许是年少时对蜻蜓、蚱蜢的亲近,他对各种昆虫有一种特别的痴迷。“以写心之笔为骨法之画为其画法,今门人歌麿写草虫之神气,为心画也。”歌麿对昆虫和植物的描绘格外细腻和精准,就像对着标本描画一样写实。野花的纹路,玉米的须,虫子脚上的倒刺都被一一还原。

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画本虫撰》一经出版,大受欢迎,好评如潮,销量飙升。歌麿终于如愿以偿跻身出版行业一线画室的行列。

浮世绘画师以现实美人为原型出版了各行各业的美人图,有的华美典雅,有的清新脱俗,也有的天真浪漫,还有的娇小孱弱…

鸟居清长是浮世绘中的佼佼者,他将所有精力专攻美人画。他在创作美人图时,注重美人全身的整体性。他突破传统站立美人7至7.5个头的标准高度,把她们拉长到8个头的长度。画上的美人们更显婀娜,被后世称为“天明的维纳斯”。鸟居清长的全身像美人图一枝独秀,可形式单一,大众渐渐感到乏味。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人们对全身美人图审美疲劳时,将近40岁的歌麿打破全身像的传统,推出了美人半身像构图的大首绘—妇人相学十体系列。歌麿真实生动地描绘日本女性个性化的面部神态以及手部动作。表情和肢体动作的不同处理,反映出不同女性的身份地位和心理状态。

《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也是“大首绘”范例之一,“肉色线描”与服饰“没线式”相结合。区别于传统华丽的美人绘,画上三位美人双眸微开的神情给人以隐秘的情绪和艺术上的感染力。

果不其然,歌麿的大首美人画一经推出就大获全胜,人人竞相购买。由此,歌麿奠定了他在浮世绘中的领导地位。

大首绘的出名惹恼了政治权力中心,幕府针对性提出严禁在版画中记入民女的名字。歌麿另辟蹊径,以画表字,在作品上方画出暗示暗示美人的名字的小画。这种画中画的形式被称为“判绘”,反而意外激发了赏画的趣味性。

同时,歌麿拼接更多的单幅版画,形成人物更多,场景系列更丰富,故事感更强的联画。

1794年,歌麿与蔦屋重三郎的合作出现了裂痕。蔦屋重三郎将出版的内容从美人画侧重到役者绘(歌舞伎演员的画像)。受到冷落的歌麿只有增加与其他出版商的合作。

3年之后,蔦屋重三郎因病早逝,歌麿不仅心灵上受到重创,经济上也失去固定来源。他仿佛走在人生的下坡路…

歌麿也许为了维护自己的画坛地位,开始在画中加入大段炫耀的文字“塑形的笔墨是美的,赋神的颜料是哑的,无论我画的是粗糙的破布还是简单的人体,呈现出来的女子都会像中国西施那样美”。

其实,人生啊,就是这样无奈。当我们爬到山顶,总是要下山的。但总归是要与命运抗争一下的。

1804年,歌麿遭遇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他创作了《太阁五妻洛东游观之图》和《真柴久吉》。在画中作为德川幕府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的主公丰臣秀吉与妻妾嬉笑玩乐。这被认定为映射幕府,批判德川政权,引发幕府的强烈不满。

最终,歌迷被处以监禁3日,限制活动50日的刑罚,他作品的雕刻印板也被销毁。歌麿在审问中慌乱惊恐,说出了冈田玉山的《绘本太阁记》,以致此书被禁。歌麿深感罪过,觉得愧对出版社。遭遇了自出道最严重的挫折,他似乎一蹶不振。

两年后,年仅五十几岁的喜多歌川麿在江户家中黯然离世。

就这样,一代大师离开了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幸好,那些美人图没有随他而去,留给世人一场摇曳生姿的江户美人梦。

而《喜多川歌麿UTAMARO》带我们走进了这个美梦。这是一本纸上纪录片式的传记画册,网罗了300多幅歌麿代表作品的高清图片,每幅画附带详细的介绍,如同纪录片主持人的随身讲解,了然于心。

同时,它最大程度呈现了一个那么远又那么近的大艺术家,让我们仿佛穿越到200多年前,身临其境地走近歌麿,一目了然歌麿的创作意图、创作思路,一睹当年浮世绘巨匠的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