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幽巷谋杀案的读后感大全

幽巷谋杀案的读后感大全

《幽巷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巷谋杀案》精选点评:

●二四属于阿婆常用套路,不难猜到结局。第一篇则确实晃了我一下,以至于虽然是见过的套路,我却还有点惊艳之感。 而第三篇故事《死者的镜子》,可谓是经典探案模式之一了——侦探受到贵族老爷邀请来到豪华别墅,抵达后发现邀请者已经死亡。封闭式的别墅里住着心思各异的家庭成员,死者生前财势滔天控制欲强结仇众多,人人都有杀人动机——我小时候在日本推理动漫里至少看过五次这样的情节,典型例子就是柯南。 话说回来,阿婆生活在英国上层阶级,写起这种本就属于英伦风的贵族别墅自然不在话下,日本作者将此套路挪用之后,往往把背景改成森山老林中的大财团独栋别墅,我小时候看着竟然丝毫没有违和感,可见先入为主能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了。

●我倒觉得最后一篇还不错...

●短篇合集,其中一些句子挺有趣的。1,你们政客,都想要两全其美啊!2,所谓民意,通常是感情用事、冲动且非常易变的,却又不能忽视

●谋杀里面也有对人世的留恋和温情。第四个故事是《阳光下的罪恶》的原型。

●比起长篇,中篇就是差了点感觉。

●都是似曾相识的梗

●在调查过程中刻画人物——家访短篇典范。逆转也没有让人失望。

●很不错的四个小故事,短小精悍。

●这本书收录的四个短篇有意思啊…不是指推理也不是指故事,而是:一篇是某短篇的扩写,一篇是某长篇的原型,一篇是伪装○○的××,一篇是伪装××的○○。有一定阿婆阅读量的人估计会嫌弃都是老梗。四篇里相对来说最喜欢《罗兹岛三角》吧,“人性无非那么几种,比你能想象出来的还要少。大海都要更加富有变化。”虽然我觉得明明要更复杂~

●阿婆作品一贯的水准。

《幽巷谋杀案》读后感(一):幽巷谋杀案

看阿加莎的推理小说更多的会喜欢她笔下一个个犯罪者,每一个都个性鲜明。本案中这个胆大包天的主角居然在波洛眼皮底下,把自杀案布置成谋杀案,企图陷害敲诈勒索者。虽然一开始就漏出了破绽,但是就是这种为好朋友而不惜以身犯险的精神可嘉

不可思议的窃贼

自己偷自己的东西,并且贼喊抓贼。既然情有可原,那么波洛就假装不知情了。

死者的镜子

一位母亲为自己从来未曾养育过的孩子犯罪。这个短篇的亮点在于密室的布置和铜锣声。细心的读者可能从铜锣声就能猜到凶手是谁了。

罗兹岛三角

阿加莎写过类似的情节,不过这个是一位看似深爱妻子的丈夫和一个温顺深爱丈夫的妻子合谋杀死妻子嫁祸丈夫以达到双宿双栖,人财两得的目的。有人问波洛为什么不阻止犯罪,波洛说那么同样的案子会在别的地方发生。凶手总是高估自己的智商,而死者都太过自信

《幽巷谋杀案》读后感(二):《幽巷谋杀案》

看惯了推理长篇,偶尔看看简洁明快的短篇也很爽,尤其阿加莎的文字处理和案情发展毫不拖泥带水。 《幽巷谋杀案》《不可思议的窃贼》《死者的镜子》《罗兹岛三角》 论排序大概就是1324,第四篇最短,剧情老套的三角纠葛,不过在三角关系这里打了个幌子。 第一篇最有意思,但有误导性的线索,还有些线索很细微,所以最后揭秘时“原来如此”,比如烟灰缸的满是烟头,但密闭的屋子里却没有烟味;还有吸墨纸,不过我还真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存在,还是书看得少了。 还有那个高尔夫球杆,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也是个线索,球杆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为什么后面特意处理掉?柜子里手提箱是迷惑线索,但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重点在球杆,印象里也没出场,若说是嫁祸,可死者死于枪。

《不可思议的窃贼》很快就猜到结果。

《死者的镜子》倒是有些反转,因为隐瞒了一些身份,但剧情大致还是猜中一些。不过关窗的操作还是秀到我了hhh

《幽巷谋杀案》读后感(三):何为正义对错?

幽巷杀人案是一个短篇合集,4个小短篇。 第一个案件 《幽巷杀人案》 幽巷的公寓中发生一起自杀案件,死者是一名年轻寡妇,艾伦夫人,死因是中弹身亡,死亡时全屋封闭。警察和波洛侦察现场后,却发现了种种奇怪的现象。例如死者右手持枪,而伤口在左耳上方,死者如何用这种怪异的姿势自杀;死者手中的枪没有检查出任何指纹;在烟灰缸中发现死者不会抽的香烟等等。种种迹象都似乎在都在说明这不是自杀案而是一桩谋杀案……而随着波洛的层层挖掘,发现这个案件“不是伪装成自杀的谋杀,而把自杀现场弄成像是谋杀的样子。”而实施这一切的人是死者的好友普伦德莱斯小姐。她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替死者报仇。然而故事的精神内核更值得人思考的是,这个世界的正义该如何是好的问题。人应该如何正视真相。如果坏人因为没有证据或其他理由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又应该如何做。阿婆直接点题——替天行道的谋杀也是谋杀。推荐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小说中有关于死刑,悔过及不同人物立场的描述和剖析。 第二个案件 《不可思议的窃贼》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物品消失诡计,犯人和受害人是同一个人。印象中阿婆已经写过一个类似的案子了。 第三个案件 《死者的镜子》 在阿婆的这几个短篇中,《死者的镜子》最为动人,推理也最为迷人。小说本身的场面并未特别有力,但情节却令人难忘。 波洛收到杰维斯爵士的信件,信件中杰维斯爵士表示正在受人欺骗,希望波洛能与他见面帮助他解决问题。可在波洛见到爵士之前,爵士被发现枪击身亡于自己的书房之中,子弹穿透脑袋打破了挂在墙上的镜子。随着波洛的调查,尘封的往事也被逐渐揭露。杰维斯爵士的势利,虚荣和古板差点毁了自己养女露丝的幸福。露丝素未谋面的亲生母亲伪装工作人员潜入古堡杀死爵士,保全女儿的幸福。 其中的推理运用了一个精巧的时间诡计。管家敲响晚餐的锣声和子弹击中锣产生的响声中间的时间差成为中间的关键线索。最后一句话令人唏嘘,露丝说“可怜的女人,我真搞不懂她为什么这么做?”,这是这个母亲最想要保守的秘密,也是不容拒绝的恳求,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幸福。 第四个案子 《罗兹岛三角》

特别像《阳光下的罪恶》,场景和情节都很像。这也是一个简单的诡计,凶手想把嫌疑放到第三人身上。

《幽巷谋杀案》读后感(四):防火防盗防闺蜜

#2022年读完54本书# 第五十一本

昨天看到一条旧闻,日本一个主妇联盟被曝光。这帮人妻互相为出轨打掩护,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A出轨,先化淡妆,避免被邻居发现端倪。然后,去B家化浓妆、换B的新衣,去和别的男人开房。如果来不及回家,B会帮A做好晚饭,A到B家去晚饭,再回家;就算老公查岗,也有BCD等人拍照片掩护,以此类推……这样可以避免多花钱买衣服、没做饭等问题,尽最大可能暴露真相。

对照我看的这部小说,可谓异曲同工。本书中的艾伦夫人、普伦德莱斯小姐是一对好闺蜜。不说相濡以沫,也算性格契合。不过当艾伦夫人死在“密室”时,普伦德莱斯小姐作为英伦好闺蜜,便开启了“复仇”模式。一顿骚操作,就连波洛都有些“着道”。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是一颗惩恶扬善的心“搅乱了一池春水”。

这么做对不对?我觉得就看你的立场。如果是警察角度,这是伪造现场,妨碍司法公正;如果是艾伦夫人角度,这是替天行道,拨反正义指针;如果是读者角度,这是作家埋梗之举,刻意故弄玄虚。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实世界,作为看客的话,我只能佩服闺蜜的胆子,谴责她没有消弭于无形的前瞻性动作,如果那样的话,一切就会是别的样子。

闺蜜也好,兄弟也罢,能不能做到实时感同身受?事后伸手的“后知后觉”,是告慰逝者还是抚慰自己?本来自己的闺蜜在被人勒索,就没有察觉,就没有想去帮忙处理这个问题?当人死灯灭才想到添油续弦,真的是亡羊补牢么?

活人做的一切法事都是给活人看的,死人不会知道的,这样的好闺蜜,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么?也许,有个“复仇女神”般的存在,总比老死不相往来要好,但是,古人就曾经感慨——不若相忘于江湖。

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动物,离不开社会关系。闺蜜、兄弟这样的非血缘亲情,披上两肋插刀的外衣总会让世俗赞颂。而当闺蜜情、兄弟义凌驾法律之上,作为受害者一方,会不会得到同情呢?这就要看落到谁身上了,看客只会指手画脚、而当事人就里外不是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