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1000字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1000字

《尼安德特人》是一本由[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安德特人》精选点评:

●标题是尼安德特人,实则是该领域学者研究历程的记录。作者从研究生讲到自己领导大型科研项目的整个学术经历。从对科学和史前文明的强烈探索欲,到争分夺秒与同行竞争的过程;研究每有突破的兴奋和迫于资源的沮丧,其中各色优秀科学家展现出的学术活跃气氛令人心驰神往。由“探索人类起源”这一谜题起,考古学家从荒茫历史覆盖的大地中抢出零星他们存在的证据,再由分子生物学家完成DNA测序工作,从此其他科学家就可以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用于自己的研究。所有投入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都是自然这道史诗级谜题的解答者。

●知名科学家的研究手记,探寻未知的研究回忆录。一个学科如何建立,新的技术如何落地,以探索为目的的科研如何进行,如何调度,如何合作,科研项目背后的经济,政治,从事科研事业的生活、经历、所思所想。每一个为生命科学科研感到好奇的人一定能通过这本书解答自己的好奇,每一个在科学高峰上探索的人,一定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每一个对人类进化产生好奇的人,一定能在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解答。

●原先个人知识停在“走出非洲”阶段,读了有所更新,也破除了一些古DNA神话的旧知识。古DNA研究给我最重要思考是他们重视污染问题,这个团队在自己实验室里控制污染做到了极致,后来也可以用线粒体DNA对比来看别人代做的DNA污染情况。比较起来,历史语言学用核心词来做谱系就比较原始,核心词的污染可能比古DNA的污染还难测。有意思的是作者对分类学的态度,他认为“把生物物种归为种、属、目等的分类学是无聊的学术活动”,这就像是基因学对博物学的鄙视。做科学虽然有各种权威各种偏见,但是在真实世界这个权威面前,任何大佬最后都要低头,另外无论再神奇的科学,也都是有其确切的细致的根据原理,有其局限。这些东西也许就是科学的魅力。

●一个领域的开创者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他的职业生涯,会给后来人许多启迪与勇气。

●一本比较特殊的科普书,它的独特在于能让我们一窥当今自然科学研究事业的事务性方面,作者的讲述极富悬疑戏剧性,很上瘾!

●膜拜大师的科研思路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别人的科研经历中体会到了科研的快乐。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感觉看完很长一篇论文

●感谢后浪的赠书,这两天就看完了第一遍。原作者写到自己的科研历程,叙述了很多学者的心路历程,窃以为这些是打破关于关于科研不真实幻觉的好故事,而且文中在叙述中对所用到的研究手段做了精准又易懂的描述,对于外行而言,拿这本书去作为分子古生物学的入门读物还是蛮好的~

●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尼安德特人,看了半天原来是讲作者的工作,还有一堆不明白的基因序列,文科生哭了。

●这本书让我开始使大劲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野心到底是什么样……(对科学本身的野心倒是不需要思考)。搞清楚自己基因测序出来的那3.469%的尼安德特人比例肿么算出来的还是挺开心的:)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一):尼安德特人横空出世

第一章上来就是博士们成功从尼安德特人的残骸中提取到了有别于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序列,差别很小,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序列排列为A T G C,而这次提取出的排列序列为 A C G T。

而这些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年,没有找到可靠证据来证明尼安德特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生物。这个夜晚提取到的线粒体DNA排序变化是巨大的成绩,博士们非常兴奋但又谨慎地在这之后通过另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做同样的实验,来证明这个结果的可靠性。

事情发生在1996年。尼安德特人的残骸在1856年发现。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二):曲折的科研而坦然的八卦

这本书太好看了,作者将自己求真务实进行科研的人生经历,与尼安德特人的相关研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来书写。能深刻的感觉到,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的学科进步,其中有无数的失败,弯路,认识的粗浅以及实验的失误,但仍能不断前进,是不同领域、各个国家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通过大量的协助,共享,甚至竞争而实现的。

而绿了自己好哥们娶到的媳妇儿,以及父亲虽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自己却是私生子的身份。等细节显得尤其坦诚。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三):读书 |《 尼安德特人 》

既是演化遗传学家 斯万特 · 帕博 的半自传,又是关于他所从事的古遗传学、分子生物科学的浅显易懂的科普,即围绕尼安德特人 DNA 序列、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基因流动等等开展的研究。

但阅读之后,庸俗读者所得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简略提及另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分析 :

与猿类相较,人类在演化进程中丢失( 或许说丢弃更贴切 )了某些基因,比如,丢失了能够让雄性更快射精的阴茎骨基因,以享受长时间的性爱。

所以,从前常读到说,人类是唯一懂得享受性爱的物种,这其实并不与现代人类俱来,而是我们的基因在进化中一点一点自主选择的结果。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四):太坦诚了。。。

Paabo教授真是太坦诚了,在津津有味的给我们普及嘧啶和嘌呤知识以外,举重若轻的谈到自己怎么讨厌一个纳粹遗老教授的,怎么被前女友劈腿的,怎么和同事太太婚外情的,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私生子对生父的好奇,一般科普书你真还看不到这样冷静而娓娓道来的科学家偷情描写,就凭这个都不好意思打低分! 说到内容,绝对也是满分,有分子生物学以后,人类学研究如同挑了白内障的盲人,戴了助听器的聋子,忽然之间豁然开朗。仅凭一片小指骨,丹尼索瓦人来了,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确定了,对现代人的基因影响清楚了。这在分子生物学出现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拥抱科学吧,祝福这些好奇心驱使的大脑继续揭示谜团。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五):尼安德特人

初看标题以为是一本科普读物,但其实并不是。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对自己学术生活的一种记录。讲从他如何与古生物学结缘,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研究,以及过程中遇见的合作伙伴们。还夹带着学术届的八卦,也有提到几句帕博教授自己恋爱结婚生孩子的事情。

科学工作者的语言就很像编程语言,读起来不费劲,但很难给人一种感觉。

我们普通人大概很难想象这些科学工作者们的世界,他们的“快乐以及兴奋”和大多数人日常中定义的太不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