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1000字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1000字

《不抓狂人生指南》是一本由[英]艾米丽·雷诺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抓狂人生指南》精选点评:

●太主观、太个人化了 大部分篇幅都在用夸张的语句陈述作者自己的经历企图引起读者共鸣 真正有用的方法少之又少

●要做到感同身受是特别难的事情,或许给正处于焦虑抑郁躁狂状态的人更好。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本书。” “得精神病一点儿也不好玩,一点儿也不享受,但可以让你有更深入的自我理解,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生而为人,不必抱歉,要好好的。”

●无论被各种理论、各色话语标签如何,人所需要做的仍然是了解自己的秉性,接受自己,做出选择。“For humanity we all share - to work and to love.”

●下午下班路过书店钻进去逛逛,意外在一摞国外小说中发现夹着一本‘抗抑郁’指南,算是意外收获的轻鸡汤。作者是真抑郁症患者,我很意外的了解到抑郁这类心理疾病可以使人变成多么可怕。它真实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是有人严重些,连身体也跟着心灵一起病了。 作者说了很多抵抗抑郁的细节,都是力所能及的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不会告诉你去读书,去跑步,去瑜伽,去谈恋爱,去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就能好,世界就能发光。世界永远不会发光,一切都很艰难。 感慨不只有抑郁症患者会经历这痛苦,每一个人都会,但是只要还活着就需要去抗争。 简单易读,很快小时就能读完,有点网文的感觉,作者二十几岁,译者也是年轻人,整体语言活泼。 看别人如何抗争心理疾病,也能教自己如何勇敢面对低落失望的现实和自己。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有抑郁症或精神病的人应该如何正常生活,包括如何处理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与男朋友相处,如何防止自残和自杀以及自残后如何包扎等。 行文是有一些调侃和自嘲的,但其实读到后面还是有一些伤感。因为这些人还是很不容易被常人所理解。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碎碎念,对心理疾病的看法非常大众,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

●抑郁患者可以看看

●哎呀看完就觉得拥有非常喜欢我,我也非常喜欢的人的话,这个世界真的很值得留下。

●送给以前几年前拼命寻找答案的自己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一):那些痛苦的理由可能只是因为病了。

偶然在书店翻到的一本书。有几处看的忍不住哭起来。可能这样的一本书对于“正常”人来说真的毫无意义,但是对于有着不同程度抑郁症,又没有勇气去确诊的人来说,真的太珍贵了。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是写给了艾米丽,或多或少的有过的无力、无助、无法理解自己、质疑自己的瞬间仿佛都被接受被原谅被拥抱了。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二):生活要懂得倾听和规划

读一本好书需要一个好的默契。很不幸,在读这本书正好心情比较烦躁,烦躁的的时候喜欢乱想很多东西,容易把自己带入一个死的角落,懦弱,贪婪,自卑,渴望负面情绪都压着我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看着书中作者自述其压抑生活的那12年时光,很是心疼抑郁者患者,他们内心敏感而自怜,骄傲而自,因为生活环境和内心的压抑原因,使得各自的性格容易造成差异化,对于生活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活下去的勇气和不复发病的祈祷。 很感谢翻译这本书的人,语言组织一点都不枯燥和繁琐,反而把心里活动描写的非常的细腻,关于抑郁症者的内心世界写的非常的直白,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迷茫和打击的时候,严重点的可能会自我的封闭,那你们是怎样的度过那段漫长灰暗的时间呢? 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倾听真的是最好的增加两个人的感情的交流工具了。可以尝试在网上和陌生的网友交流,之前下载了一个APP叫SOUL ,里面就是帮你配对相同爱好,兴趣相投的人匹配相互发消息,在那里我认识了个很有内涵的男孩子,当他说他有抑郁者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他的学识,经历价值观等都让我要努力去学习,他说他去了好多次医院,吃了好多药,每次从医院出来的时候都很迷惑自己的存在意义,我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倾听,现在偶尔还根他有联系,但是他的状态好多,当我看到作者的这本书是,突然想明白了他当时是抱有怎样的情绪来跟我交流,不安,急躁,或者是个很好的倾述对象来陪他度过压抑的情绪,这些我都不清楚 如果让我遇见患有抑郁症的人,我想我会更加的宽容和谅解吧,他们可以在吃一大堆药和隔段时间去医院复查看自己有没有改善,而且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复发情况下能如此自律的管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依旧有梦,有想努力挣钱的动力,有想在闹市中购买一处小房子和养一只猫的的安详,在穿衣风格方面比常人都爱好干净。追求舒服和清爽,每天洗澡和洗头,过得比谁都精致,他们的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所需要实现的想法和去完成的事。那么努力那么优秀的生活着。 读完真的感触颇多,生活尚且不易,愿我们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三):治愈自己的内心

艾米丽·狄金森,这个英国女孩是那么普通又是那么不同。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她,但是最近看了她写的一本《不抓狂人生指南》,突然让我喜欢她起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别人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尤其是精神上的痛苦,那真真是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了。

艾米丽,说她普通是因为她就像千千万万的英国女孩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说她不普通是因为她患有抑郁症,并且她想办法去战胜抑郁症,这是一个积极的抑郁症患者,多么神奇。

其实,抑郁症由来已久,但是似乎最近总是听到,所以大家觉得这是一种新病,而且对待精神疾病,因为不理解,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一种矫情。或者用歧视的眼光对待,或者太过小心翼翼,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患了一种病罢了。

大家的理解,抑郁症的人都是压力太大造成的,总是让他们放松,但是事实上,一旦患上抑郁症后,仅仅依靠情绪调节是不够的,它是一种正式得疾病,需要吃药的。

人生的很多事情就是一转念之间罢了,不是不知道给自己压力不好,但是压力的产生并不是那么自由随心的。君不见,多少喜剧演员倒在了抑郁症之下,他们每天绞尽脑汁想要给观众带来快乐,却忘记自己也有寻找快乐的权利。

外界生活会给人带来压力,带来很多不好的想法,但是也会给人带来安慰,最终决定你自己命运的还是自己。最近,突然喜欢上了德云社,不仅仅是因为相声有趣,更因为他们的相声里能听到豁达得人生感悟。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批评德云社,说他们低俗,哗众取宠,可是我觉得,你用心听,用心看,你会发现那些紧跟时代潮流的段子背后,藏着的是演员的美好。要做事,先做人,很多人觉得德云社的相声低俗,人员社会气息浓重,但是事实上,他们的演员大都很是谦逊低调,本质上爱岗敬业。多少次看到他们忍着自己的病痛笑脸面对观众,最近被新京报点名批评的张云雷,腿上的钢钉出来了还在笑着演出,还有人发着高烧演出,这种敬业精神就值得敬佩。而他们,在遭到社会上那么多的批评声音,生活上的痛苦波折后,还能坚强勇敢的用笑脸面对人生,这种骨子里的正能量,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社会派头能遮挡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你的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才能迎接美好的自己。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不会随心所欲,艾米丽在花样年华患上了抑郁症,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选择了乐观面对,那么现在的美好就是她的奖赏。

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这不是一部指导你如何生活的书,只是给你讲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它教不会你什么,但是如果能让你有所领悟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四):学会调节自己才是关键

《不抓狂人生指南》这本书是今年我看到的第三本与抑郁症有关的书籍。

三本书分别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作者所著,文字风格不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作者的写作初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够向抑郁症妥协低头。

说起精神病人,我们一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些被关在精神病院里行动诡异,讲话怪诞的病人。其实精神病患者并非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些“疯子”。 《不抓狂人生指南》的作者是一位英国女孩,据说在英国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有某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精神病”,只是表现程度不一而已。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生活,又有谁没有点心理方面的问题呢?懂得并善于调节自己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得到缓解,一根筋死钻牛角尖的人恐怕就得找医生或是通过药物来干预了。所谓“是药三分毒”能人为治好的为啥要吃药呢?能自己调节好的为啥要找大夫呢?能不让自己的心理问题发展成疾病的为啥不早早的预防呢?

说到底,心理疾病预防很重要,自我调节更重要。

与一些讳疾忌医或是不愿意与人谈论自己病情的人不同,作者艾米丽.雷诺很愿意与别人一同探讨自己的病情,她在自己的书中很坦诚的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包括一些细枝末节以及所可能遇到的全部问题的应对处理方式。作者恨不得将自己在生病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与之有关的有用知识以及经验都分享给同样被精神疾病或是问题而困扰的人。此书的名字中采用了“指南”二字的确是很贴切,当我们面对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各种困扰时,这本《不抓狂指南》的确是能够为我们指明方向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的。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觉得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内心是极其黑暗不快的,所讲出来的话也是充满了浓浓的负能量的。不可否认尽管作者已经在尽她最大的努力将这本书内容讲述的幽默轻松,但是在这欢快的表面之下还是会流露出少许的压抑之感。可是同样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真诚与努力,有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如何去调解自己。

作者艾米丽.雷诺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波波都能够勇敢的抗争,执着的要走出困境,并且还写出了这样一本书来帮助其他人。那么其他人在读完这本书后就算是不能够完全摆脱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困扰,至少也能够获得一些缓解宽慰。

人生有时并不如同自己所想象的那般让人抓狂,学会调节自己才是关键。

《不抓狂人生指南》读后感(五):《不抓狂人生指南》--不抛弃,不放弃

每个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出现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我的一位同学,由于从小被邻居故意引导,直到二十多岁打扑克也还是分不清大王小王,大学聚会中与人合伙打牌为此发生口角,还被人认为是“小心眼”“特没品”,差点被孤立,于是甚至一度因此感到恐慌,直到他打篮球的表现出彩到让大家忘记了之前对他的“坏印象”。那段时间,他抓狂不已,觉得被人用扑克和篮球方面的表现,就判定他是不是个值得交往的人十分无厘头。但是,人和人最初的相识有的时候不就是这么“任性”吗?而不是在真正熟稔后,听他认真地说起这件事,大家几乎都已经忘记了--好在他当时已经不会再轻易因为别人的看法就轻易地“抓狂”了。

但是,更多的人的人生和故事,似乎并不像这位同学的经历那样。他们早期只是陷入抑郁,后期转而开始焦虑,直到自己发现了问题努力自我调整却时常深感挫败,问题就真的变得严重了。他们不是没有聪明的头脑拿到漂亮的分数上大学,不是没想过换一个环境正好可以借机开始新的社交生活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是不愿意积极向医生寻求帮助,不是真的要与整个世界乃至自己作对“就是不好好吃药”,不是不想与更多同病相怜的人一起交流感受······

可惜,不幸的是,仅仅是深陷抑郁,就能阻止他们把后续所有的行动和计划,无限期地留在一旁,连让自己保持清洁这种基本的行动都没有足够的力气去做。何况,在短时间内逼迫自己一切为了成绩让路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强迫自己改变天性专注社交甚至染上嗜酒等坏习惯更是错上加错,医生和老师也有在心理诊断方面产生误读的,药物会因为医生的误判而被开错种类和剂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被网络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找到了太多可能理解自己的朋友的倾向会让人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立刻去求医的需求······

本书的作者艾米丽·雷诺兹作为一个在求医之路上走了长达十年的弯路、最终才被确诊为“躁郁症”的精神疾病患者,以病人的视角,一一阐述了在其他人看来理解不免有些偏差的问题,比如对患者自己对自己和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有多么不同:患者们其实很多时候能干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举止甚至恋爱关系也完全能在平静的外表下保持下去,他们想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也并不是想借此机会要求什么特殊关照,只是想在不被歧视的情况下,诚实地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获得相应的关注和理解就是了。但是,一旦病情复发,自理、坚持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对他们变成了当时“过不去的坎儿”,那么,阻止他们的情况变得更糟糕,例如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强制帮助和陪伴,鼓励他们按照书里作者总结出的几种方式从最坏的情况中抽离,像进行适当锻炼、给自己定下分解的小目标获得更多成就感、送他们一些符合他们喜好的“爱心补给包”、让他们记下《情绪日记》,都不失为很直观而且能与他人有更多机会沟通联动的方法。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句看似很有年代感的话,却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希望有人能对自己说的话。人不会停止成长,也意味着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能泛起波澜,要是能遇上同路而行的人,已经是无比的幸运。艾米丽的书是她用亲身经历一点点艰难的总结出来的,无疑,会给每一个寻求陪伴者的人以最大的安慰。希望每一个还在致力于自己成长的人,都读一读这本书,哪怕是作为“镜像对照”,推演自己怎样才最不可能用上书里求医的“知识点”,或者暗暗照里面说的做的时候,身边总有一双时刻愿意注视着自己的、闪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光辉的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