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1000字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1000字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是一本由[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 [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精选点评:

●深圳书展的唯一收获。但是值了!写的太好了

●如果大一的时候读了就好了....

●虽然有些观点不能苟同,但是写得比绝大多数中国教材有趣易读。

●特别好!向所有对IR有点兴趣的朋友推荐。很多比喻都很妙!(不知道我能不能见到奈教授55)

●最新版。前几版都是九分好评,非常好,译文精良。对历史和当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都有论述,深入而明晰。并提出了很好的框架。

●就算读过吧。不管是这本书还是这门课,国际关系我都没入门,摔。。

●5月中旬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信息革命结尾,尤其对一站二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十分出彩,学到了。

●对我来说是神一般的教科书。

●作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了解国际政治的教科书,本书名气颇大,与时俱进至今已是畅销数十年,作为第十版也确实在不少内容上精进和更新,让人读起来更有时代感。本书依据教材的一贯风格从概念入手建构理论和体系,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引出最早的相关认识,利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解读了从威斯伐利亚协议至2014年的相关国际政治关系变化,热点,理论,全面系统是本书最值得肯定的特色。同时作者在各章节的介绍适时加入评论和理论运用使得书读起来并不生硬死板,反而有不少乐趣和启发。平心而论读完本书,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作者是典型的具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色彩的学者,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透露出否定和怀疑,因此本书内容也打上了政治的色彩不能全盘接受,仅写到14年又让本书在今看来不少理解分析有失偏颇,期待新版本查漏补缺。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一):第十版——案例分析教案的引入

这本国关专业入门教材翻译到国内已经是第五个版本,从最早的第三版到第五、七、九、十版。十版以前似乎遵循着逢单翻译的规则,所以即使第九版书名由《理解国际冲突》变更到《理解全球冲突》,也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所以第九版是我唯一没有购买的汉译版本,因为“国际”到“全球”既是现实的转变,也是理论的改变,题目的更改可以理解奈这部著作更多地会强调超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等国际社会行为体,会更强调全球化进程并因此而带来的新领域、新威胁,除了这些恐怕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不需要购入。 这一次第十版翻译刚刚成书的时候,恰好和同门去译者张小明老师办公室拜谒博导,张老师当时正拿着此版本的英文版在做最后的结尾工作。闲聊中,问张老师,第十版有很大的变动吗?张老师脸上依然还挂着惊喜的深情,说此版变化还是挺多的。张老师当时自己的几部新书书稿还在等待审核、撰写或者筹划,却愿意停下来答应出版社,开始新版翻译中,料想此版变化确实不小。 正如老师前言所说,书中除了更改新的术语名词,也增加了迟至2014年的最新案例,最大的变化还是第七章,增加了一些对于当前热点的分析,是运用各理论,在各层次上的分析,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错的案例示范。 各个版本都是极佳的理论和历史研究教材,各版本延续下来的最为出彩的章节应是从欧洲均势到一战爆发,张老师的翻译也极为流畅,把这段历史论述地精彩。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二):非常优秀的国际关系教材

1.总体评价:本书作者属于学者型官员,曾在克林顿政府出任助理国务卿,了解政府外交决策的过程,同时对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了然于胸,文笔简洁明了,引导读者自如穿梭于理论文本与历史事件之间,为我们更好理解和诠释现实国际(全球)关系打开了一扇窗。当然也感谢近乎完美的翻译。

2.国际关系不止“地缘政治”一种理论,主权国家也不是国际关系的全部,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考量,才能更好理解历史与现实事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轮廓。但是不能否认,在大多数冲突区域,权力分布带来的斗争和文化(族群、认同)冲突仍是争议焦点,无法短期消解。

3.分析和预测国际热点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种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影响因素在事件当中起到的作用更大。这时需要回望历史,挖掘相似历史事件背后的演进逻辑,但要避免机械类比。

4.作者编写教材功力深厚,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自成体系,史论结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特别适合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阅读,令众多国内教材相形见绌。

5.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的三个层面:

explain ——解释原因,这是基础技能,即拿到一个案例,能结合三种主流理论和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事件“为何在这个节点发生”

interpret ——诠释意义,主要是事件对国内、地区、全球的影响,尝试挖掘规律

morality and justice ——追寻道义,强调在维护主权和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但要记住一点,国际关系不能没有道义追求,但也不能高估道义的作用。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三):剖析国际政治的工具书

一本较为开眼界的书。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本挺务实的教科书。前几章先把作者分析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梳理清楚,包括国家、民族、民族国家;国家行为体、权威、权力的区别;随后给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和体系。最后是分析的范式,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建构主义。

在把概念、框架说清楚后,作者开始从一战、二战、冷战及冷战后的地区冲突和热点、全球化、近期热点进行了逐一深度剖析。由于当下的热点正好是俄乌、南海问题,而作者在书中对东欧及俄罗斯问题的剖析特别深刻和准确,让人称叹佩服。他对前苏联的一段描述令人印象深刻:简单来说,苏联的政治文化及其在外交中的表现,是由俄国传统以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的根源所决定的。建构主义者指出,俄国的政治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强调专制而非民主,渴望有一个强硬的领导人,害怕出现无政府状态(因为俄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它担心无政府状态与异己分子的存在会导致帝国的解体);担忧外来入侵(俄国是一个在地理上很脆弱的陆上大国,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多次遭受邻国的侵略);希望甩掉落后的帽子(自从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活力)以及崇尚秘密(试图掩盖俄国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另外,在热点分析中,中国崛起而引发的周边国家的不同态度以及一些争端问题也引人瞩目,矛盾和冲突的本质也许是东西方对世界秩序的不同认知和理解吧。

总之,如果你对国际政治感兴趣,这本书似乎不应该错过,它提供了一个如何思考复杂和变化的世界政治之范例。作者写道:我们也要避免进行庸俗的历史类比。在冷战时期,人们常常认为,美国是民主和海权国家,苏联是陆权国家并设有奴役性劳改营,这就好比美国是雅典,苏联是斯巴达,美苏陷于一种类似雅典和斯巴达争斗的历史大冲突之中。然而,这种庸俗的类比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古代雅典是个蓄奴国家,它面临国内动乱,民主派并不总能掌握政权。而且,与冷战有所不同的是,斯巴达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另外一个启示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是有所选择的,没有人能够叙述一个事件的全部内容。描述过去1个小时内所发生的所有事情,无疑比描述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或者整个战争要容易一些。即使这样,它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工作。已经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叙述过去每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所花的时间,同事件本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因此,历史学家总是要进行概括。为了写历史,即使是描述过去1小时或者1天的历史,我们都必须把历史加以简化,必须有所选择。我们的选择显然受到我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念、偏好以及理论等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也可能是朦朦胧胧的。

历史学家还受他们当时的考虑所影响。修昔底德写书的目的是探讨雅典人如何吸取战争的教训,以及批评伯里克利和民主派犯了判断上的错误。他于是把重点放在了我们上面已经谈到的囚徒困境情势的那些方面。然而,这些方面虽然很重要,但是它们并不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所有内容。修昔底德没有写雅典与波斯的关系、雅典断绝同墨加拉贸易关系的命令以及雅典提高提洛同盟其他成员应交纳的赋税等。修昔底德的史书不是有意误导后人或者存在偏见,但是它说明,每个时代的人都在重新书写历史,因为人们对事件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清楚,自己所选取的东西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要经常想想作者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思考他或者她是否在仔细和客观地对事实加以解释。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是否存在偏见。选择是历史和书写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误解历史的最好办法是多阅读,而不是少看书。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