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读后感100字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读后感100字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是一本由樊树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精选点评:

●专权独裁且昏庸的皇都,无能且贪婪的宦官,制度性腐烂渗透到明朝的每一寸肌肤。

●晚明,在历史进程中太可惜了。

●签名上款。

●38

●一大堆史料堆砌。并不能称为好书。。

●感觉讲“东林党”那块最好。讲给魏忠贤搞个人崇拜的时候,看的别有滋味。很扎实的论述,无一字无来处的感觉。真希望自己也能写出来这样的书。

●习惯了看现代学术写作后,很难读得进去。详实的史料堆出的流水账,文风在《明朝那些事儿》、百家讲坛、学术著作三者之间。具体的学术观点相较于此前著作也并没有多少跨越性发展。反不如《明史讲稿》写得清楚明白。

●细节丰富。

●凑合

●一再扼腕叹息,偌大的帝国其实也如此的弱不禁枕边风。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读后感(一):朝廷与党争

《朝廷与党争》,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18年8月第1版。“重写晚明史”第三本。这本书写万历后半期及泰昌、天启。晚明几个皇帝,都不怎么靠谱。国势日蹙,皇帝却不着急。万历不上朝,对继承人毫无安排,却派太监到处征税,所以人说明亡于万历。泰昌倒是想有些作为,可惜一个月就完了,半由个人半由天吧。天启乱七八糟,放任魏忠贤坐大,不怪他当然不对,全怪他也有问题,他爹都一直委曲,他十六岁登基前都没受过教育。又能怎样?最唏嘘者,六君子狱、七君子狱,所谓国家养士二百年,国虽将亡,尚有些士人风骨在。但士人自然斗不过小人,若非天启七年暴亡,魏忠贤之乱还不知如何收场。但这已不重要了,国家气脉已断,非人力可救了。

(公号:行云楼)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读后感(二):这是对言官的立传和奏章的集注吗?

说实话挺失望的,樊树志教授把角度放在朝堂上,放在官员的个人描述上,大幅大幅的篇章都放在了大臣的奏章和别人给某官员写的墓志铭上。对明朝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发生的内外变故并没有多少关注。这本书写的是万历末期到天启初期的阶段,90%的内容都在写朝堂怎么斗争,言官怎么弹劾内阁,竟然丝毫没有提及同时期的努尔哈赤怎么崛起,没有提起萨尔浒之战,也没有提及沈阳、宁远怎么丢的。这怎么能叫晚明史呢? 即便书的副名叫朝廷与党争,可你也应该写一点双方在围绕什么在进行党争吧,譬如熊廷弼就是典型的党争案件,可这书也几乎丝毫没有提及。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视角放在了官员之间怎么奏章攻击上,引用了太多言官的奏章,而那些为了攻击而写的奏章实际上对普通读者来说并没有太多价值。

如果你想知道万历末期、天启朝时,朝堂是怎么演变的,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国家大事,朝堂是怎么应对的,那你可以略过这本书了。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读后感(三):晚明史写作的侧面——评樊树志教授的《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

何谓“晚明”,是一个亟需下定义的概念。与明末、明晚期略有不同,“晚明”作为伴随现代学术体系发展的历史表述,它具有强烈的后现代含义。关于它的断限,也有成化弘治时期、嘉靖时期、万历时期以及天启时期等多种观点,莫衷一是。谈到“晚明”,它是否有社会意义,还仅仅是时间概念,成为了又一个值得思考的方面。由此,近些年来晚明史成为了明史学界,乃至普通大众极为关注的历史概念。

“重写晚明史”系列一共分为了五卷本,每卷各有联系,然而能够看出篇篇独立成章。不同于其他历史读物,作者樊树志教授在每本书的开篇,并没有把即将要写作的重点置于一个异常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而是通过看似平常,却又决定此后历史走向的事件,勾勒出这本书想要叙述的内容。在第三卷卷首,虽然以“‘争国本’的由来”为题目,陈述的却是皇帝子嗣的内廷之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开启了万历皇帝对皇太子不用心教育的序幕,以及皇太子朱常洛需要面对的楚王案、妖书案和梃击案等等。

应当看到的是,福王朱常洵成为了左右朝廷的关键人物。靡费的生活,使得藩属与朝廷势均力敌。同时,朝廷放任矿税太监的为虎作伥,使得湖广、苏州等地民变四起。于是乎,万历皇帝方才认识到“开矿弊大于利”的事实。实际上,耽于酒色导致万历皇帝身体长期欠佳。然而,政权依旧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中,其原因就在他任用冯保、张诚等太监,使得万历皇帝朱翊钧能够事无巨细地知道外朝的动向,而对谏官的上奏置之一旁。由是,礼法荒废、朝政不行。

面对上述情景,以一群出身于东林书院的士人为代表,开始了抗击反面势力的重要旗帜。由是之,作者列举了《两东林辨》《城南东林书院记》等文献,以及此后东林书院的复兴过程。接下来的顾宪成、侯方域、邹元标和赵南星等人,更是与吏治败坏做斗争,成为了“灿烂的樱花”。

可是,短短的数年间,东林党人相继身灭,魏忠贤等阉党控制朝政,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掌舵者。毋庸置疑,政治会更加黑暗,也凸显了东林党人的悲惨境遇。

应当说,怎样认识晚明语境下的大明王朝衰败,百年来明史研究的一个侧重点。从孟森《明清史讲义》,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再到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系列,不同学者用各具特色的笔法,塑造了属于自己理解的明王朝的影像。如何看待他们的笔下之作,直至如何理解这一段历史,成为了每个读者可以自我重新思考的事情。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读后感(四):三条札记。

樊树志教授的《重写晚明史》系列出入于政治史、经济史、世界史乃至于文学史之间,纵横捭阖。我这里分享几条读书笔记。 关于楚王案万历三十一年,有楚王府宗室举报楚王及其弟并非明朝皇室血脉,而是抱自民间。此事喧嚣一时,官方未能及时定论,反而引发六部与内阁的矛盾,最终迫于皇帝和首辅的压力,礼部做出“真假甚明,不必再勘”的结论,认定楚王非假,举报者被处以极刑。本书的主题是“朝廷与党争”,樊先生论述楚王案,也并未纠结于楚王的血统是否纯正,而是通过此案印证内阁与六部的矛盾、万历后期朝政的荒废,并为后文叙述妖书案、梃击案埋下伏笔。但我对政治史不敏感,性格偏八卦,所以特好奇楚王的血统问题。对这一点,樊先生没有明说,但从行文来看,倾向于楚王并非皇家血脉,不认同礼部的说法。其实,这件事在明末就议论不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高汝栻《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都不认可朝廷的结论,甚至举出楚王面貌不似上代楚王,反而像王秀才的例子,可见古人也好八卦。限于能力,我未能做更多考证,但好奇心却被勾起了:其他明末文献如何看待楚王身份?清代、戏曲小说又如何演绎此事?楚王后裔哪里去了?…… 关于《玉镜新谭》 在“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一节中,作者14次引用《玉镜新谭》,特别是魏忠贤六十寿诞一场,所用史料大半出自《玉镜新谭》,极有传奇色彩,穷形尽相,入木三分。 《玉镜新谭》是“不下千家”的“明季野史”之一,但不宜斥为虚妄。一则资料丰富,作者自云“录用章奏,字字俱从邸报、邮传,不敢窜易一字以欺人”,保留了大量已经散佚的史料;二则对明末小说发展有影响,晚明的很多时事小说取材于此,如《警世阴阳梦》;三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野文人对时事的态度,有助于文人心态史的研究;四则文笔、情节确实可观。其实,不必我多费口舌。读过《朝廷与党争》的朋友,多半会对《玉镜新谭》产生些兴趣,因为樊树志教授笔下的魏忠贤形象实在太成功,而这种成功不得不说有赖于《玉镜新谭》。很多晚明史著作引用过《玉镜新谭》,但版本很少,除明本外,我只见过中华书局仇正伟点校本,针对性的研究论文也没有见到过。这大概是一件可惜的事,晚明野史众多,相互比勘,定有所获,希望未来能见到关于《玉镜新谭》的专书研究。 关于《东林点将录》在“效仿《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东林点将录》”一节中,樊先生展示了《东林点将录》全文,使读者受益,但或许有两个小漏洞:一、P504说“编成东林一百零八人的黑名单”,此说不确,《东林点将录》实为一百零九人,除一百单八将外,还有“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一人。二、本书中的《点将录》天罡星三十五人,地煞星七十三人,与《水浒传》、天罡地煞之数明显不合。问题就出在“地转星立地太岁吏部尚书周嘉谟”这里,按《水浒传》,当为“天剑星”,这样才合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之数。当然,这不是樊先生的讹误,而是《先拨志始》本《点将录》在手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另外,《点将录》有四版本传世,樊先生用《先拨志始》本对校《酌中志余》本,也十分合理。但本书数度引用的《两朝剥复录》中也有一版《点将录》,不知为何未能做一参校,或可使《点将录》人员更准确。好书不仅给读者答案,还会给读者提出问题,《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就是如此,读完此书,我不仅没觉得已经入门,反而觉得差得太远,还有太多晚明文献要读。当然,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前辈老先生不论治哪一领域,总是有扎实而广博的文献功底,这是今天的我们比不了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