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读后感精选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读后感精选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是一本由(日) 河原温 / (日) 堀越宏一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8-11-1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精选点评:

●中世纪人的生活也是蛮丰富的 还能赌博 农民的日子一如既往的不好过

●文字像教材,但是总的还是很有意思的。配了很多图片也不错

●很好的一本书

●喜欢图

●书中不少原来是彩图的变成了黑白还是有点奇怪的,入门读物,部分地方有些简化但比较新手友好,专题思路不错。

●有趣的閒書

●超出预期的一本书。关于中世纪(主要是盛期以及一部分晚期)的大众生活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不过都是点到即止。图片相当丰富。就是这个翻译和校对问题颇大,把Margaret of York翻成玛格丽特·奥夫·约克也是活久见了(还是两次)。

●11世纪 中世纪农业革命 农业技术革新,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自治共同体村落诞生。 11-12世纪 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人行会和同业行会在11.12世纪先后形成,城市自治机构市政机构出现 大城市集市(香槟集市,布鲁日集市)成为国内外商人活动中心,13世纪末商业流通从以陆路为主转向海陆运输,大集市交易及货币兑换商,孕育早期金融业,银行业雏形,世俗宗教自发团体兄弟会成为慈善救助雏形 13世纪 城市同业行会组织化制度化,城市大学接连建立,天主教托钵修会壮大,欧洲社会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公元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黑死病肆虐,欧洲人口锐减

●挺丰富的!图也很多

●开本和墨香非常喜欢,图片也印刷的很好。图文结合翻看没有压力。然而我还是在找关于平民生活的记录。这个系列也入了管家那本。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读后感(一):农民与领土-从周分封到秦郡县

一篇迟到的书评。

记得若干年前在看《两汉两罗马》时,易中天先生列举出了中国秦朝西方亚述、西汉与罗马共和、东汉与罗马帝国、王莽与凯撒的若干相似点…之后在“左岸与城市之光”购置了三本《中外文明同时空》,没有读遍;高中选修教材对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哲学观进行了总结… 也许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相对更为直观、深刻的记忆,在阅读世界史书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类比,也算是一种癖好了。昨晚看了“农民与领主”一节,机缘巧合下对比了中国的周、秦与中世纪的政治构架,收获了意外的发现。

目光聚焦中世纪的社会阶层——生活在中世纪农村的人们,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的社会身份:贵族、平民和教士。只有挥剑作战的骑士才能成为贵族,而领主作为天身的骑士阶级,通过“受封骑士”的固定仪式,垄断了贵族的晋升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属于“不自由民”的农奴(servo)。这与春秋时期的中国阶级形态是很相似的:“贵族政治”大行其道,每个诸侯国内部实行着世袭制,全“天下”则实行“家天下”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普通平民根本没有成为诸侯王继承人的机会。

骑士授予仪式最重要的环节是授予年轻人剑、马刺等武器。 (图片描绘了亚瑟王传说)

使用象征手法描绘“教士”代表神职人员,“战士”代表骑士(即贵族),“耕者”代表农民的形象。

目光聚焦农民对“自由”还是“不自由”的选择问题上——在11世纪的农村生产大革命还未开启之时,由于社会的持续动荡,农民往往倾向于成为修道院或教会的属民,寻求教会或修道院的庇护;而当村落共同体诞生后,农民阶层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地方领主便成为了舒服他们自由的枷锁。 农村耕作工具、工作方式的改进,农村政治结构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农民与领主的关系。 同样,中国的春秋,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农产品亩产量大幅提高,加之各诸侯国内部的改革、变法,各诸侯国综合实力发生肉眼可观的增长,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对周天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不过,毕竟在西欧,由于领主的人性化政策(赋役劳动转变成缴纳年贡),农民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悲惨,农村共同体的势力也还没有达到足以撼动地方领主的程度,因此“战争”是极少的,顶多有些短暂的农民战争。 也的确,毕竟一方是“天下”与“国”的关系,另一方是“领主”与“属民”的关系,前者更为宏观,后者远不及。因此,将这两者的内在机理挖取出来进行对比,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我不敢肯定。小周仅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孩子,在这里写下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读后感(二):从中世纪农村到马恩经济学

今天喝了奶茶,想必是早睡不了了,深夜的阅读经历是很奇妙的…因为读着读着就突然发现了一条神奇地脉络,进而又神奇般地温习了一下高中政治书里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在第一章【中世纪农村的诞生】的第二小节「农村和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中,河原温教授叙述了11世纪的“中世纪农村革命”对中世纪农村形态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由于此间过程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因此请谅解我用流水账的语言和僵硬的分点法简要描述。

11到13世纪的农业革命主要成果有:

① 小型轻犁→重犁,更适合地中海北面“湿重”的土壤的耕种

②牛→农耕马:更适合拉重犁

③“三圃制”:全村耕地分三块,一块春季播种大麦,一块秋季播种小麦,一块作为休耕地、兼用于全村家畜饲养 —— 谷物种植与畜牧并存

④铁制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上述成果→粮食生产状况改进(食物多了)→人口增加(更多人要吃饭)→开坑耕地运动兴起(需要更多的地种粮食)「如日耳曼东扩运动与伊比利亚半岛人民收复失地运动」(同时开垦耕地也是领主扩张势力的需要)→领主为保证劳动力人口,不得不给农民许多优厚待遇、优惠政策(如将“赋役劳动”改为“缴纳年贡”,从限制个体劳动自由到给予充分自主性)→农民地位提高→村落共同体逐渐形成

再系统地看一看“村落共同体”为何会形成,可以有以下三点:

①生产工具改进:重犁、农耕马出现,而从财力和使用效率看,这两者由农民私人所有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集体共用。

②耕作方式改进:“三圃制”确立,第三块为休耕地也是集体的家畜饲养地,由于需要集体配合,原先散落在农村各地的村落结构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村民们纷纷将自己的住宅往主干道和教堂前的广场搬迁,逐渐群聚。

③农民地位提升,自主性增强。

总结一下看的话,以上推导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分为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关系分为“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生产者:农民们→数量增多、地位增强

生产对象:土地与家畜→“三圃制”下形成谷物种植与畜牧并存的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重犁与农耕马的出现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可以看作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产品如何分配”:由赋役劳动变为缴纳年贡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民地位提高、作用增强

这也给我一个小小的启示,当有关社会史的阅读比较复杂艰涩时,从马恩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也许是个可行的思路。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读后感(三):税的一年四季、一生一世和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傅华萨在他的《见闻录》中,无限地夸大农民在起义中的暴力行为。他通过炮制农民的负面形象,放大农民的恶行,来说明农民本就该被社会抛弃,并以此彰显骑士的高贵和他们的战功 。

插图描绘的是一个抽象主题——“堕落之战”,用农民间的争端来表现堕落,令人印象深刻

就像被歪曲的平民形象和事件,中世纪也是个长久被误解的年代,从未得到应有尊重。在这个时代,涌现了很多现代文明的源头。而税收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也生发出许多智慧,无论是征税的或是缴税的。

I

在巴黎盆地里的农田,最早施行了“三圃制”。“三圃制”就是农地分成三个区域,分别用来种植冬麦、春麦及为恢复地力而休耕的轮种方法。这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效率甚至不输于近代。

绣于“贝叶挂毯”上的重犁和耙,中世纪的重犁作为犁耕农具,其形状、构造与19世纪的几乎没有区别

大学在此时诞生了,巴黎、博洛尼亚和牛津等地创立了一座又一座大学,学者、文化人士辈出。

剑桥大学最早的印章(1261年)。印章的上方是校长和两位管理学生生活的老师,校长在中间。下方是架设于剑河之上的桥。剑桥之名由此而来

贵族、农民之外,以工商业者为代表的身份出现。人们可以自由买卖商品,鲜有商品交易税。

医疗机构也有了专业分化,出现了医生(内科)、兼任理发师的外科医生、药店职员等。在那个时代,内科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开处方医治,而开处方还需要根据药店的情况。

正在给病人看病的内科医生

而外科只是理发师兼做的一项工作。理发师,即外科医生,采用放血、接骨等手段,直接处置患者的疾患。所以当时你在理发店剃完头之后,就能直接把才摔断了的骨头给接上,想想那还真是十分便利的时代。

萨莱诺的外科医生罗杰在治疗各种外伤的画面

在中世纪的欧洲,农村人口占了全体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他们一年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一月辞旧迎新,庆祝宴会络绎不绝。二月多雨时节,炉前取暖,休养生息。三月四月迎春播种。五月六月割牧草,剪羊毛。

七月八月收获稻谷,打麦去糠。九月酿葡萄酒。十月犁冬麦田。十一月用橡子催肥林里的猪。十二月忙宰杀备粮,迎接下一个年度。

从左往右、自上而下分别为农事历法中描绘的中世纪农村12个月的景

看着很乐活、岁月静好的生活,要仔细分析,那也就四个字——辛勤劳作。早起种田晚收工,坐等领主把税收就是中世纪平民的生活常态。

II

当时的农民,除了向教会缴纳的什一税,还需要向土地所有者领主缴纳年贡,无论是以实物还是货币的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支付年贡的方法和费用率各不相同。

从左向右分别为用家禽、谷物、蔬菜、现金来支付年贡的四个农民

例如,葡萄园的收益通常比种植谷物的农户收益多一倍以上,因此需要缴纳的年贡也高。谷物的年贡很少超过收成的15%,平均估计在5%以下。对照今天我们个人所得税税率,单看这个数字倒还合理。但是,中世纪人对税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一个中世纪平民背负的是五花八门的税。

收获葡萄并碎粒

一月宴会上要烤面包,那就要交烤炉使用费,使用磨坊也要缴费;九月酿酒的朋友,则要支付葡萄压榨机使用费;等等。法语有专名叫“巴纳利特(banalité)”,就特指中世纪这些强制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

往面粉磨坊送麦子的女人

再往后,十一月到了,放猪的朋友要注意了,森林里放养猪也不是随意的。当时,森林作为丰厚的资源宝地,受到国王、领主各方觊觎。出租森林养猪权理所当然是林主的又一个收入来源。

农民在林中打橡子给猪吃。农民打得起劲,群猪你争我抢

从另一面看,巴纳利特这个共用公共设施的做法可能变相解决了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但在村落共同体形成后,农民纷纷自由独立,领主为了确保缴纳年贡的农民数量,需要严格限制农民离开居住地,为此当时出台了很多在现在看来是脑洞大开甚至可以说是吃相极为难看的规定!

曾经的“磨面粉桥”,就在现在巴黎夏特雷广场一侧的兑换桥处。桥脚之间有船,船上有面粉磨坊水车,为巴黎市民提供磨面粉服务

比如,有人远嫁外地,那就要缴纳领地外婚姻税!之前说,商业这件事刚出现,鲜有交易税,而一旦形成集市,领主就有责任维持市场中的治安,确保市场内的交易顺利进行,就会向卖主征收摊位费、店铺费,总之就是能征收各种保护费了!就是你死了,如果有继承人,也记得死前要让他向领主缴死亡税。

图中描绘的领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极具象征性

III

当然,中世纪平民也不只是埋头傻干,甘于“我为鱼肉”。他们让人肃然起敬的一点是,不合理我们就先谈谈,而不是闹了再说。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处于恶意,贵族阶级捏造了很多主观材料。以往我们只知道农民为了反抗领主的压迫,大多采用起义等手段。现在我们了解,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村落共同体,农民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采用的方式是一次次地和领主展开谈判。

象征村落共同体自治的印章,印章上刻有村长和六位公审员

13世纪中叶,巴黎圣母院教堂参事会所属的巴黎周边几个村落里的农奴,为了获得身份自由,开始与教会方面展开谈判。当时,国王路易九世自有他的打算,而利用向农民融资来获取利益的巴黎商人也有他们的企图。在这种复杂情势下,农民提出用1万镑赎回农奴身份的自由,同时一次性支付2000镑,换取永久免除人头税的权利。在法兰西王国的国家预算不足10万镑的那个年代,不得不说这个数目令人咋舌。

《罗马法大全》里中世纪解放农奴场景, 由此可见解放农奴的仪式是采用古罗马时代的方式——“棒打解放奴隶”

中世纪平民会为自己的利益竭尽所能,谈判之外,有时他们会采取相当不合常理的方式。比如1200年,国王约翰提议到诺丁汉城区访问,邻近小镇居民知道,这意味着国王将会经过他们的镇子,因此他们很可能要交新的税钱来修建一条供国王经过的大道。所以当国王使者到达时,猜猜他们干了些什么?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开始装疯!

因为疯病在当时被认为是传染病,这个让整个村都装疯的点子十分见效。国王明智地采取了迂回的访问路线。我们称之为大智若愚。

老勃鲁盖尔《狂欢节和封斋期之争》

当一切和平手段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也会起义。顺带说一句,中世纪城市居民的肉食消耗量很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肉食消费量的提高,肉店老板成了富裕的职业群体。而中世纪后期发生的城市民众暴动中,往往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充当起领袖的角色。鉴于当时生产工具和“起义武器”都相对稀缺的条件,或许是因为这个充满血腥的职业拥有砍刀和菜刀。

佛兰德斯祈祷书中关于肉店和肉摊的插图

1381年,英国爆发“瓦特”泰勒农民起义。导火线是英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人头税,为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筹集军费。1524年,德国也爆发了农民战争。而所有这些起义最后都受到了国王和地方领主的镇压,以失败告终。

关于税的智慧,每个世代都不嫌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