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世纪欧洲》的读后感大全

《中世纪欧洲》的读后感大全

《中世纪欧洲》是一本由[英] 理查·威廉·丘奇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5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欧洲》读后感(一):不推荐

这本书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写的,事件年份经常不写,地图也不给。单纯看故事还不错,但是缺乏具体年份对构建思维导图是很不利的,建议配合国外教材《欧洲中世纪史》一起看。

或者干脆直接看《欧洲中世纪史》就好

。。。。。。。。。。。。。。。。。。。。。。。。。。。。。。。。。。。。。。。。。。。。。。。。。。。。。。。。。。。。。。。。。。。。。。。。。。。。。。。。。。。。。。。。。

《中世纪欧洲》读后感(二):扫雷

1.页13行9:“例如罗马皇帝尼禄,他残暴、淫荡,杀害了同母异父的哥哥。”

2.页55行4:“他的两个儿子瓦伦特和瓦伦斯出身低贱,但骁勇善战,被同时立为皇帝。”

3.页174行3:“修道院员长不仅是克吕尼修道院院长,也是整个欧洲服从本笃会会规的各修道院的院长。”

4.页198行22:“别无他法,她最终只能屈服。1066年冬天,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亨利四世和妻子以及一名随从乘坐雪橇穿过阿尔卑斯山,来到建在亚平宁山顶的卡诺萨城堡里求见教皇。”

5.页218注释3:“康拉德三世,亨利四世之孙,腓特烈一世之子,霍亨斯陶芬家族第一位国王,驾崩前未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6.页222行22:“但命运的天平倾向了穆斯林军队,腓特烈一世在西西里渡河时,不幸坠马跌入河中溺亡。”

7.页284行4:“但中世纪文化犯的一个伟大错误就是《神曲》的问世。作者但丁因这部恢宏的拉丁语巨著而名垂青史。”

《中世纪欧洲》读后感(三):并不是“黑暗时代”,而是别有风采

一般认为,欧洲的“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终于文艺复兴到地理大发现时代或者东罗马帝国灭亡的1453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认为西罗马帝国覆亡后,宗教的言论被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因而常常被描绘为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为了凸显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而有意无意间极为贬低之前近一千年间的所取得的成就,并以“黑暗时代”来称呼等同于“中世纪”,这是很不理性的一种想当然。中世纪固然有宗教裁判所,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法庭,也曾监禁和处死异见分子——乔尔丹诺·布鲁诺就是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受害者。但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却并非如此,宗教裁判所是1231年起才产生的。在由英国历史学家,生于1815年~1890年之间的理查·威廉·丘奇在他的《中世纪欧洲》,对中世纪所作的全景式的展示中,一目了然地表明了这一点。

公元5世纪开始,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辉煌似乎还在“昨天”,在欧洲南部特别是环地中海区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西罗马帝国以及东罗马帝国。相对来说,由于欧洲民族大迁徙,导致所谓的“蛮族”不断入侵西罗马帝国,并最终导致其于496年覆亡。而东罗马帝国的活动区域由于更多地是在所谓近东一带,在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区域,确实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所谓的纷争时期。先是日耳曼人,后是维京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小国林立,中间偶或有查理曼大帝建立了统一的法兰克王国,却恍如昙花一现。天主教势力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宗教与世俗王权之间的利用与斗争的关系一直存在,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欧洲各国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

无论“蛮族”入侵,还是公元8世纪到11世纪的“维京时期”,还是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表面上看来带来的是战乱、生活动荡以及人员、财产损失以及文化衰落,但深层次的“成果”则是民族的融合与民族国家在剧烈碰撞中实现了推进,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英格兰以及西班牙几个国家在民族意识和国家层面的形成过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也为欧洲在16、17世纪以后继续发展奠定了地理学意义上的基础。

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之所以把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一方面是固然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时期宗教文化的大发展,再加上十字军东征带来的破坏力量,把其他的“光芒”都给掩盖住了,但这实在是一个“一叶遮目”式的结论。在理查·威廉·丘奇的《中世纪欧洲》一书中,通过对当时历史现实的记录与“再现”,可以看出,即使是宗教实现大发展、日益深入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也依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非全然是“黑暗时代”,并非全然是一文不名。或许,完全可以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虽然是一个很难称之为辉煌的时代,却也是一个默默在积蓄力量的时代。没有这一时期的“前赴后继”,文艺复兴以及地理大发现的辉煌就很难一下子就成为现实。而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或许才是更为准确的提法。

另外,在意大利,地理意义上固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大利国家,但城市国家的兴起、繁荣,对经济和文化的刺激与反哺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基耶里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既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在宗教的氛围中发展的成果,也证明了当时的天主教并非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