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世纪人读后感100字

中世纪人读后感100字

《中世纪人》是一本由(英)艾琳·鲍尔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人》精选点评:

●喜欢这本书想看就看一看

●从普通人的角度,接近中世纪。过去和现在对照。人性最基本的情感相通。

●书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出版方如果能把找水军的精力用在做书上就更好了。(比如谁能告诉我马可波罗认真思考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怎么回事?)

●翻译不是很严谨,有多处名字不统一,掉字问题。但故事还是生动的,让人回到过去。只不过中世纪不是文艺复兴之前么?后面的毛纺商和布商应该是不属于这个时期吧?

●无论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老师,还是对中世纪生活感兴趣的普通人,这本书都一定能使之浮想联翩、受益不浅

●很多文学作品都与中世纪有关,读这本书能很好的了解

●引人入胜地呈现了中世纪生活方方面面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

●切入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够小,不是非常推荐。

●英国的中世纪,一个最好的时代

●按需。书中,艾琳·鲍尔通过账本、日记、书信、记录、遗嘱及其他一些权威的文献资料,生动地再现了中世纪时6个普通人的生活。使我们得以一瞥中世纪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生活、修道生活、羊毛交易、威尼斯与东方的贸易活动、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等等。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生动、细致和深刻,引人入胜地呈现了中世纪生活方方面面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

《中世纪人》读后感(一):中世纪中晚期小人物生活史

这是一部20世纪早期的作品,在法国年鉴学派把日常生活引入历史领域前,作者还很有必要不止一处地强调社会生活研究的历史学意义。

作者通过商业文件、私人信件、诗歌、遗嘱、铜像等材料还原中世纪(准确说是中世纪中晚期)人的日常生活,就像浏览一份纪录片旁白一样,在冷静、中立中悄悄烘焙和传递情绪。

然而这些主人公比较集中于中世纪中后期,因此这里看不到罗马崩溃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欧洲大陆上的蛮荒生活——毕竟都没文化嘛,反而更多的展示了宗教被打开了裂缝、资产阶级兴起的现代化的前奏。

对于时代细节,我愿意看到“毕竟中世纪的道路大多无人管理”这样的知识性介绍而不是“人们知道怎样为婚礼尽心尽力”的文学性描述。但是前者却远远少于后者。比起真正立足文献和考古的对古代生活考证性研究,干货真的少了太多。

全书翻译流畅却有好几处凭汉译文字即可发觉的错误,排版和校勘方面的几个疏失更不可原谅。

Ps,原来在“信仰的世纪”里,迷信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啊,连教会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9010X002

《中世纪人》读后感(二):叙事的角度很有意思

在罗马半野蛮化之后,欧洲的中世纪来临了。中世纪在我们的印象里是呆板的,但这一千多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作者用六个中世纪人的真实故事,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 1、农民波多 罗马即将倾颓,财富紧紧地被攥紧富人手里,高知中产阶级等决定不生育,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不得不同外部的野蛮人通婚,逐渐半野蛮化。 罗马式微,富人们鸵鸟般沉浸在往昔岁月中,被雇佣的农民在土地上耕种。这一生无尽的忙碌和奔波,唯有在简单的日常中找寻幸福与快乐。 时而小错,但也被惯于统治的教士宽恕。但无论是什么,都需要贿赂,焦虑的穷人面庞。君王的灵机一动便是数年的辛劳。 3、马可波罗 华丽的旅行想象,媲美杭州的威尼斯,逐渐依靠贸易崛起 灵魂从大地飘过,走向永恒的沉思 4、修道院妇人 小狗、舞蹈和连衣裙,这些爱好竟然犯了法? 修女是现世已经过世的人,家人却可以来叨扰。 爱可以战胜一切 5、老夫的少妻 非常细节的家务教学 为她思考了改嫁 为什么单单是纺织业? 与跳蚤的斗争 丈夫可以在坏天气里停工歇息,妻子家务却永无休止 肋骨 上帝不希望女人成为男人的奴隶,由肋骨创造,是希望女人成为男人的伴侣。 5、恋着妻子的纺织商人 为什么是纺织业? 衣食住行 纺织业涉及很长的供应链 政府行业协会是在阻碍/帮助发展? 货币体系也太重要了吧 8、纺织商人的盛大葬礼 事无巨细的葬礼

《中世纪人》读后感(三):中世纪真的是黑暗的吗?他们真正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子?

提到中世纪你会想起什么?

“黑死病,女巫,圣战,教皇”

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好像就可以把中世纪长达1000年的历史一笔带过。

可是,长达1000年的历史里,中世纪人都在经历着黑暗与痛苦吗?他们真正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子?

此书优点:

1,6个典型人物,按时间顺序铺开,展现了中世纪长达1000年的社会生活史

2,展现了“平民”的生活,而不只是掌握话语权的贵族生活

3,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生活,修道生活,羊毛交易,威尼斯与东方贸易,中产阶级生活等

4,材料来源于真实文献,包括书信,账本,日记,遗嘱等

此书缺点:

1,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想象中世纪的生活,缺乏图片图画文物照片等给予读者更为直观的印象

2,缺乏对所描述的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背景的宏观的描述,难以让读者理解处于某个时代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3,缺乏reference,难以让读者分清哪些是作者的推测和演绎,哪些是所描述的典型人物的具体行为(发没发生过?有没有足够的材料可以相互佐证?),哪些是所描述的典型人物的观点或思考

收获:

1,针对历史的阐释

1)“黑暗的中世纪”:从这边书中看到,中世纪不是完全黑暗的,可能会有黑死病,可能会有圣战,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更多的充斥着教皇教会,耕作娱乐,交流贸易黑暗的中世纪。但是书本里盛行的“黑暗的中世纪”这个描述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什么中世纪和黑暗捆绑在一起了呢?很可能是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徒为了抨击和打压天主教徒而夸大塑造出来的。将黑暗和天主教徒捆绑在一起,将理性和新教徒捆绑在一起。

2)中世纪是以神为核心的。修道院是为了培养主教而存在的。修士的主要任务就是读经抄书赞美上帝。

3)修道院的生活是规训的,也可以多姿多彩。修女有严格的时间规划表,按时祈祷。有些修女会偷偷养宠物,也会穿世俗的时尚的衣服。修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各地游历。

4)修道院依靠农奴进行供养。拥有很多土地,会租赁给农奴,另外农奴还会一周帮教会做2-3天工。他们依靠农奴来供养他们。

2,历史事实

1)哥伦布的家乡是热那亚(mark下来,在意大利北部)

问题:

1,为什么很少提起中世纪?中世纪的历史?为什么经常在教科书里被一笔带过?为什么中世纪会被符号化标签化?

2,圣诞集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中世纪人》读后感(四):鲜活的中世纪众生相

今日的人们对于中世纪已然了解不多,骑士、十字军、城堡、庄园、黑死病、女巫,几乎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全部,中世纪被冠以“黑暗时代”的恶名长久存留在世人的浅薄印象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世纪人也曾鲜活地存在过,中世纪也并非一无是处。只因年代久远,史料湮灭无闻,中世纪人的形象在今人的眼中如雾里看花地隔靴搔痒。

在能够找到的有关中世纪的书籍中,《骑士时代》是专门讲述骑士传奇的,《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是定位贵族的,《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则是偏向13-16世纪的死亡话题。书写的历史总是偏爱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而关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则鲜有涉猎。然而,缺少描述普通人的历史由于缺少血肉显然不够丰满,也不真实。

所幸,我们还有《中世纪人》这样的书籍可以阅读。英国作家艾琳·鲍尔的《中世纪人》是一部专门讲述中世纪人的著作,作家有意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6位普通人,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藉由账本、旅行者的传闻、主教的记录、家规家训等资料,以点带面、管中窥豹的再现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让读者接触到鲜活真实的中世纪人,重回那个漫长的时代。

当西罗马帝国灭亡于西哥特人的铁蹄之下,宣告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来临。然而文明与野蛮并非彼此不容的,野蛮固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而文明的同化作用亦不应小觑。当罗马大厦将倾,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罗马更加依赖于野蛮人。艾琳·鲍尔通过撷取罗马作家中的四个人物,展示了从四世纪到六世纪的罗马人生活:公元四世纪的奥索尼乌斯,五世纪的圣希多尼乌斯·阿波黎纳里斯,六世纪的圣格列高利和福图纳图斯。这几人身份高贵,有学者、美食家、诗人、作家、主教,属于衣食无忧的阶层。在社会的巨变下,他们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表面平静如常,生活惬意美满。鲍尔认为生活节奏的缓慢掩盖了文明瓦解的暗流,而罗马人也在文明中陶然自乐,浑然不觉。

在《中世纪人》一书出现的主角,波多是法国农民,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艾格伦蒂娜夫人是法国女修道院院长,梅纳杰的妻子是巴黎主妇,托马斯·贝森是英国羊毛商人,科格夏的托马斯·佩科克是英国布商。这其中除了马可·波罗因写有《马可·波罗游记》而名声大噪,跻身名人行列之外,其余几人完全默默无闻。

波多虽是自由民,也在每周定期为庄园主承担部分工作。就连他的妻子也不得闲,一天到头忙得不亦尔乎。他们是固定于庄园上的人身自由的农民,也是处境悲惨的普通人。修道院拥有自己的庄园是普遍现象,修道士的生活建立在佃户、农奴等人的劳动基础上的;作为女修道院长的艾格伦蒂娜夫人也大致拥有一样的生活,她拥有超越普通修女的极大权利,女修道院上下对于世俗生活的向往,对于修道院生活的厌恶和背离也远超我们的想象;中世纪时,欧洲开始接触东方文化,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记侧面见证了东西方贸易的蓬勃发展;中世纪实行的男女双方年龄相差很多的婚姻,常常有成年男子等待迎娶年龄尚小的十几岁妻子,中世纪人往往看重男方的身份、地位和前途,来决定将自己的女孩嫁过去;羊毛商和布商是英国毛纺织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托马斯·贝森和科格夏的托马斯·佩科克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们对待身后的安排和财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中世纪人这个题材是如此宏大,以致于任何作家想要全面染指都难以胜任。鲍尔只选择中世纪时代较为常见的职业和他们的典型生活,以期尽可能多地把中世纪人这个群体呈现给读者。与其求大求全,不如在有限的人物中力图建构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讲活个体的生活,也更容易做到。虽然,本书的不足之处也很多,但就其试图呈现一个真实可信的中世纪人群体的尝试,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