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吹口哨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吹口哨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吹口哨的人》是一本由[美] 约翰·格里森姆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吹口哨的人》读后感(一):孤独的前行者

贪腐的特性导致大多是大案特案才会被人所关注,这本《吹口哨的人》讲述的也正是这样一宗官商勾结的大案。这也不难怪,我们国人在关注这种事情的时候通常也喜欢关注那些看似离我们生活特别遥远的事情,比如《人民的名义》里上亿的现金就曾经引发大家的热议,而对于身边的偶尔占公家便宜的事情却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吃饭报销啦,公车私用这些贪腐的小事却都觉得是理所应当,不得不说人性真是复杂的构建。

这本书的一开始也不停的挖坑,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案,迈尔斯出场像极了谍战剧中的桥段,你来我这,不能跟人,否则就面谈,最后的谈话地点甚至选到了船上。后面的几章,作者继续用十分中立的口吻慢慢揭开案件的启示部分,这种平直的描述方式并不像一本小说。

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确会塑造不同的作品,看美国的小说作品,通常也跑不出好莱坞电影的构造,几个反派,几个正义人士,然后就开始了他们关于理想与阴谋的明争暗斗,有刺探,有暗杀,有英雄主义,然后英雄战胜了邪恶,故事结束。并不能说这种写作方法不好,只是以我们的观点来看,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东西呢?

比如说格局。我们的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借助历史来进行发挥,定位可以定在皇权相权这样的高位上,那么看起来就会更有反贪的感觉,看惯了这样历史的我们,再回头看美系文化这样针对一个法官,一个集团的贪腐斗争,就总是会有格局不够的感觉。

再比如说细节,不可否认的是,这本《吹口哨的人》翻译是下过功夫的,读起来非常的流畅,如果说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文化底蕴和细节上。这些年国内的优秀作品迭出,结果也是我们这样的读者口味明显要求更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往那种外来译作简单的翻译,硬生生的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我们的口味了。前些天看《未来简史》,作者曾经为了中国市场而对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写,这样的态度才能保证我们阅读时更加的神领心会。当然这种小说体裁要做到这点很难。

最后想说的一点便是,小说作品,尤其是这样的贪腐小说,悬念的设定太重要的,纪录片式的写法加上上帝视角,对悬念的破坏是非常强的,直接的结果就是看的过程中体会不到高潮和阴谋迭出的快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把它当成纪录片来看,这样就会更舒畅了。

《吹口哨的人》读后感(二):我们经历过地狱,才能铸就天堂。

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恐惧”,所有人都不开口说话。《吹口哨的人》是一部经典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典型结构。小说情节紧张,人物刻画十分鲜明。塔帕克拉部落是福利最好的部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如此渴望成为塔帕克拉人,但是这么繁荣的背后怎么会没有丑陋呢?部落里酋长为了自己的利益,联合麦克万多法官,谋害他人,梅斯被陷害成为死囚,在监狱待了十五年。为清除道路上的障碍,他们谋杀陷害,使用武力统治了整个部落,满足自己的欲望。

莱茵和雨果是司法委员会的两名成员,专门调查并有权起诉法官,这个部门就像小透明一样,没有联邦调查局的权利,也没有像警察一样的配枪,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不会有危险,一份来自圣奥古斯丁的举报却让他们卷入了美国最大的一起法官贪污腐败案中。

没有胜利是不流血的,一位自称是受够赌场腐败的人员打来电话,雨果和莱茜铤而走险赶往塔帕克拉部落保留地希望从这个人身上找到新的线索,结果那个人含糊其辞,雨果和莱茵连他的面都没见到,他就消失了......

就在莱茜和雨果认为这一趟没有结果,沮丧返回的途中厄运却降临了,一辆皮卡直直地向他们撞了过来,雨果当场死亡,莱茵也身受重伤。很多人说这是一场交通意外,可只有莱茜和少数人知道这是场蓄意谋杀。车上的手机被人拿走了,就连两辆车也在事故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有人不想让他们调查下去了,这只是他们的警告!

莱茜陷入了两难,放弃?雨果白白牺牲,继续?她将陷入危险.当然是继续下去了,对雨果的愧疚和对布博士和麦克万多的恨意支撑着莱茜。过程是痛苦的,蓄意谋杀,绑架威胁都没有阻止莱茜继续追查,最终以杜博斯和麦克万多的犯罪集团被逮住了。

在最后的审判中,法官慷慨激愤的控诉着身为前法官麦克万多的罪行,一个在各类法律期刊上发表论文,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审判实践课,慈眉善目的人,竟然会收受贿赂,滥用职权,包庇他人;贪婪的敛财;参与谋杀;栽赃陷害!在兔子快跑的公寓里,麦克万多曾对杜博斯说过,她已经厌倦当法官的日子,想和费丽斯一起环游世界,可法律怎么会放过一个坏人?想要悬崖勒马,可惯性却直接将她推下了悬崖。在被捕接受审判时,她是不是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才会目光平静的听着法官讲述自己的罪行?

不经历地狱,怎么能铸就天堂?在坚守正义的路上,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但没有胜利是不流血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群人默默的牺牲。不要在法律的边缘试探,总会有人吹口哨制止。

《吹口哨的人》读后感(三):吹一声口哨,叫一声暂停

约翰·格里森姆是美国知名畅销小说作家,2016年全球作家收入榜排行第四位。他写过一系列富含法庭法律内容的畅销犯罪小说,《吹口哨的人》是最新出版的一部小说。

《吹口哨的人》的法律依据是美国的《吹哨人法案》,它允许个人或者某个团体代表美国政府,起诉任何收到或使用政府资金,并从中获利的合约人和其他团体。假如是自己调查之后由司法部提起诉讼,个人可以得到赔偿金额的15%-25%。个人自己也可以当检察官,如果成功的话可以获得赔款金额的25%-30%。书中的“线人”“中间人”和“鼹鼠”组团向委员会提起诉讼目的就在于此。

格里森姆在书中充分展现了他在犯罪悬疑上的天赋,从吹哨人向警方控诉受贿法官牵扯出来一个大型黑帮洗钱案件。中间不断地挖坑,设置悬念,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越到后面越精彩,在调查员因雨果被犯罪分子杀害后,小说进入高潮,司法委员会的调查员莱茜从一开始的被动等待“线人”提供更多线索,到下定决心不顾一切查明案件。新的人物一个个出现,案件进展逐步加快,疑问也在慢慢得到解答。

格里森姆笔下的吹哨人更像是有血有肉人而非无所畏惧的英雄,三名吹哨人并不是为了追求法律的公正、诚信等高大上的意义,而是为了检举者奖金。他们贪婪、自私、胆小、怯弱,可以为了利益不顾危险地上前指控,一旦出现危险就会立刻抛下同伴、恋人逃跑,但同时,他们又是整个案件最关键的一环。

他们三人是整篇小说的线索,也代表着小说的三个阶段,“线人”是开端,引起调查员对案件的关注,“线人”失踪,“中间人”出现,FBI参与案件调查,腐败法官背后的黑帮团伙出现,故事进入高潮;随后“中间人”逃跑,真正的吹哨人“鼹鼠”揭开神秘面纱,本书进入尾声,案件告破。整个故事以吹哨人为中心,环环相扣,逻辑严谨。

格里森姆在描述案件的同时,也分出笔墨描写调查员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调查员雨果死后,他的极品表兄弟,有目的帮助雨果家人的律师同学,还有关心莱茜的家人……这些人形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

格里森姆用一篇小说让读者明白了“吹哨人法案”。就像书中所说,我们期望我们的法官诚实和智慧。他们的诚信和公正是整个司法制度的基石。我们相信他们能确保公平审判,保护所有诉讼人的权利,惩罚哪些犯错的人,并监督有秩序和有效的司法流程。但是当法官歪曲法律或收受贿赂时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候就需要吹哨人,他们可以是任何人,任何身份,不管他们是什么品行,目的为何,只要他或她愿意站出来,指控违法行为,就能帮助我们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吹一声口哨,就能对腐败不公的现象叫暂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项权力,不管我们出于什么目的……

《吹口哨的人》读后感(四):正义的代价

《吹口哨的人》,是一部可以极大的引发我们阅读兴趣的小说。这是一部反应美国司法腐败的小说,在阅读本书的同时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我国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词,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这与美国的吹哨人法案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都是为了监督有秩序和有效的司法流程,惩罚犯错的人,保障公众的权利。因此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供我们思考的东西其实很多。

《吹口哨的人》实际上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当本应作为诚信和公正的法官开始黑化,当法官们肆意歪曲法律和收受贿赂时,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而又谁可以来吹哨结束这一切,还这个世界一片清明。

其实,即便是对法律不甚了了的人也明白,当法官开始不遵守规则的时候,作为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已经完全无法保障了,就如同书中说的那个被囚禁了十几年的梅斯一样。梅斯因为当年的一件杀人案,在各项证据都不是很充分得情况下被判处死刑,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梅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上诉,但是在法官克劳迪娅的强势阻挠之下,梅斯又能如何?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允许你用十几年的时间来上诉,大多数的在庭审之后不久便迎来了自己的最后归宿。。。

在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法官克劳迪娅开始与黑帮头子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时候,作为小人物想要战胜大人物,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莱茜与雨果在第一次与迈尔斯会面的时候,迈尔斯的小心谨慎,简直像极了谍战片中地下工作者暗中接头的桥段,迈尔斯也一直的提醒着莱茜与雨果可能遇到的危险,实际上雨果也终于死了,并没有看到最后的胜利,迈尔斯也被迫消失,直至案件结束之后才敢出来。从案子开始到结束,我们不禁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智斗勇,更多的是斗争中的残酷与鲜血。

在阅读《吹口哨的人》的时候,心一直是吊着的,你无法预判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你不知道在下一刻谁会悄无声息的死去。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刻意为我们描画出的美国法律、政治世界的各个层面,从约翰格里森姆的笔下,我们可以对美国的政治环境与美国的司法制度,包括其在案件审理判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与传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或许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真实的美国是什么样子的。

在文中最后,法官在对克劳迪娅进行审判时说,一个稳定的社会是建立在公平和公正的准则之上,需要像你我一样的法官确保每个公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保护,不受暴力腐败和邪恶势力的侵犯和迫害,这或许应该为所有司法工作者们时刻所铭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吹口哨的人》读后感(五):正义必被匡扶?

美国作家约翰-格里森姆在我的阅读史上算是一个熟悉又久违的名字,我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是20年前的那本《陷阱》,其深具紧张情节又颇有悬念氛围的阅读感受使我陆续读完他另外那些在国内出版的作品,直到2007年的《掮客》为止,此后十年不曾闻其音讯,而今天在读这本《吹口哨的人》时竟然感到恍若隔世。

若想知道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首先需要明白“吹口哨的人”所指为何。美国始于1986年的“吹哨人法案”允许个人代表美国政府监察起诉公共行为中的欺诈与不公。所以在故事的一开始,司法行为委员会的调查员莱茜与搭档雨果一路赶向圣奥古斯丁去见代号为兰迪的举报人。如此神秘谨慎的兰迪究竟举报的是何事,故事推拉了很久未见端倪。作者在大段对白冗长反复的强调涉入此事的危险性及后果的严重,我初始至此渐渐提起的好奇心与耐性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作者笔下的这个代号为兰迪的人如果不是谨慎到极致,那就是这个人物本身被塑造的过于啰嗦,让我有些想跳过此类对白直奔事件的根源。当然对于语言上的繁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可取之处,那是对故事所处背景的情境描写让人很有画面感。也许正是这如临其境的代入感才会使我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感到心急如焚。可又不得不任由他们从聊了半天的船上切换到饭馆中继续聊,而到目前为止,我只看到这个案件中涉及一个不知身份性别枉法的法官、一个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以及拥有赌场的印第安人。至于其它,仍是一头雾水,正如莱茜所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完整的故事?”

经过作者的这些前期铺陈,故事情节往下突然就开始通畅了,案件的脉络也渐渐明晰的浮现。可是面对死亡的威胁,选择是进是退都成了不易的事情。围绕相同一个案件,站在不同立场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目的。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有人为了追求正义。每读到值得思考处都忍不住去想,约翰-格里森姆的笔抨击或暗讽的究竟是谁。

雨果的死,莱茜的坚持,即使最终案件看似圆满结束,可又让人很难高兴起来。个人叠加而成的群体,贪婪不灭,不正当的利益所驱使,腐败又不是个案,所谓吹哨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追寻正义与真相的代价让人能坚持多久,这个案件是结束了,那下一个呢,牺牲的又将是谁?

在此类作品中最终的结局大多正义得到了匡扶,精神上得到抚慰的时刻却不敢想背后的真相。是的,胜利总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如果连虚构的作品都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那么还从哪里寻求敢于站出来吹哨的人的勇气呢。

读罢整本书,可以看出《吹口哨的人》有着作者极为擅长的写作方式以及相似的风格,寻着这题材中透出的些许耐人寻味的方向转入旧时阅读的记忆里,不禁想起那时有多爱西德尼-谢尔顿先生的作品,同样是一位极会讲故事的人。

疯猴勿杀2018013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