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是一本由[美]珍妮特•兰斯伯里(Janet Lansbur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一):读后感

为人父母才发现需要学习怎么样为人父母,有时候对于孩子大人,不吃饭,扔东西感到头痛,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更好的跟孩子沟通,这本书有很好的借鉴学习的意义。比如我以前都不知道婴儿也需要沟通的,比如说擦鼻涕这件事,孩子感冒了一直流鼻涕,不擦的感觉很脏,而每次擦都会把孩子的鼻子擦的红红的,所以孩子很抗拒,以前只会强力按住孩子擦鼻涕,或者趁他不注意擦,现在才知道可以提前沟通的,学到了希望以后我能多练习与孩子沟通,做个好妈妈。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二):边界和自由

一本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育儿书籍,解答了一直困扰我的有关自由和边界的问题,非常值得一看。

1、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味着父母需以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对待另一个成人一样;但同时也要看到孩子与成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亲子关系中成人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成为关系中的引领者,创造一个符合孩子发展阶段的自由和有边界的安全的探索环境。

2、如今流行的育儿理念比较多地强调了给予孩子爱和自由,而轻忽了对照料者的关怀;而实际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只是让孩子从中获得爱的需要和满足,也意味着需从主体间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关系,需要关系双方,不管是孩子和照料者,都能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当照料者感到疲累、消耗,也许意味着需要在关系中建立更清晰、明确的界限。—— 而这样的视角也会极大地将照料者从内疚当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转向自己在关系中的体验,并据此来作相应的调整。

3、本书针对的是2岁左右学步期的孩子,但我认为其中的建议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具有参考价值,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但因为能力发展不足而同时需要帮助的个体,如何依据他们的发展阶段,灵活地设立相适应的界限,又不妨碍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是每个照料者需要去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三):《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培养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表妹近期来问我如何应对两三岁孩子不守规矩这个问题,我推荐了这本数。整本书都是在讲孩子学步期的探索习惯,以及他们在拥有了到处溜达的能力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边界探索,作为家长的我们如何在这个重要阶段帮孩子立好规矩。 虽然这本书是写给两三岁家长的,事实上在“建立边界感”这件事上,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家庭都是适用的,我如今回过头看这本书,在养育青春期孩子阶段,仍旧能有很大的启发。 规则,作为家长,我们时常会认为是约束孩子,管教孩子用的。事实上,规则是用来明确家庭成员的行为界限,每个人都要按照既有的规则行事。家长用遵守规则来做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非用言语指责性的提示他们“你错了”,重要的是要给出正确的示范,而非话语性的标准答案,没有谁愿意听唠叨,也没有谁愿意总是听别人对自己的评判。 切忌双标!家长可以躺在床上吃零食,而却要求孩子不许在卧室吃零食;家长可以打游戏,而要求孩子远离游戏……如果你不想孩子做哪件事,那你自己一定要做到这方面的表率,否则你的要求会变得很苍白无力。当孩子知道顶嘴时,一句“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管我”也会让你无地自容。 孩子是独 立的个体,无论他们的年龄大与小。在这点上,夫妻之间需要相互提示,当一方即将要踏出界限之时,对方要拉一下,提醒一下“嗨,孩子也是一个独 立的人格,他只是看上去小而已”!认同独 立人格,重要的就是平等的尊重,认同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想法,相互沟通,而非你说他听。 同时,时刻要保有警醒的是,孩子的情绪控制和能力远没有家长成熟,理应家长承担更多的引导示范,在亲子关系中承担起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责任。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性,孩子的发展在一些阶段并不同步,或许身体已经足够强悍了,但大脑慢一拍。或许大脑想要支配身体,而身体还缺乏足够灵活的能力。这种不协调或许会让他们恼怒而大发脾气,作为家长的我们要足够有定力。 给予孩子爱与自 由的同时,并非以牺牲父母的感受为代价。每个人都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他人。切勿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也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和体贴他人。 想想你身边让你感受到“消耗”的关系吧,你喜欢那种感觉吗?那种感受让你想做出哪些行动?如果答案否定,且你想远离这样人,那你更要好好审视且认真对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互滋养的关系让亲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是足够信任的表现,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这样的信任和敞开心扉都是很重要的基石。 把孩子当朋友看吧,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他们能给予你宽容理解,能给予你依靠,甚至给予你建议。信任是相互的,他们也会基于被信任而夯实亲子关系,无话不谈在青春期阶段会是一个重要的助力。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但也要安好篱笆

看到可爱乖巧的孩子,很多人都有治愈的感觉,但如果自己有了孩子,面对着每天不好好吃饭,经常乱扔东西,还又骂人打人的时候,相信自己就没办法淡定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啊!

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在《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经验,是崩溃无助父母的实用工具书。

珍妮特•兰斯伯里认为,父母要为孩子设定边界,不能任其所为,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规则,才能真正成长。

但是,管教孩子并不是说要让他感到羞耻,而是要学会跟他交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不”这个词的力量。打一个比方,就好比是公司里,领导管理下属那样,遇到问题之后,迅速而平静地予以反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孩子不用电脑学习而是偷偷玩游戏,那就明确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做。如果你再玩游戏,那我就把电脑直接没收。”通过这样的信号,让孩子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然,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家长都要保持一个信念,那就是要保持镇定自若,只有自己稳住阵脚,才能真正把握住节奏。

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哭哭啼啼,咬人、打人、踢人,不好好吃饭,蛮横无理地顶嘴等,这些都非常让家长们头疼,但如果跟着孩子与感觉作对,那么就会让孩子感到事态升级,反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想办法扑灭孩子的怒火,只有让孩子心平气和下来,才能把问题集中起来,求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如果要想让孩子有一个更顺利的成长,那么就要培养意志坚强的孩子,如果孩子能够拥有坚强的意志,那么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帮助。

还有一些家长,想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但当尊重变成溺爱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好的调解作用,反而会让他受到更多的困扰,后期纠正起来会很麻烦。

每个人都想让孩子得到更好地教育,能够无拘无束地度过童年、青春期,而这些答案在《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这本书里,都有鲜明体现,家长们会收获更多亲子曼妙时光。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五):无边界,不自由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当拥有绝对自由的时候,其实意味着另一种程度的束缚和不自由。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两山之间的吊桥上,周围如果是完全黑暗的,即使桥在宽阔平稳,你每迈出一步都会感觉到没有确定感,充满不清不楚的恐惧。而若是桥的两边有护栏呢?当护栏绳索为我们划出一个界限时,这座桥就瞬间变成我们在未知世界里的安全岛,守护着我们不被恐惧侵蚀。 学步期的孩子们才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惶恐不安、好奇警戒,他们也渴望去试探父母的力量、能力。父母在孩子学步期为他们设定的界限,就如同安全岛一样。它告诉孩子们,你的父母足够的强大,能够很好的守护你对未知世界的不安、躁动,能够容纳你想要挑战探索的心情,能够包容你急于独立确认自己边界的渴望,也能够在你可能要脱节的时候稳稳的守护好你。 因为学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够完全,所以有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情绪,他们可能会突然的哭闹、莫名的躁动、无端的大喊大叫。这可能是他们试图释放某种信号,告诉父母,我现在感觉很不好,虽然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对父母而言,面对孩子的这种躁动不安、大喊大叫、不停劝阻的情绪失控,他们很难不同样感觉到被一种失控的局面所冲击,进而感到愤怒、沮丧怀疑人生。 《有边界,才自由》这本书,很好的给了针对种种孩子失控情况的应对措施。应对不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根本的原理万变不离其宗: 1、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真诚。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非常反感的是有些大人“逗”小孩的语气、神情。他们会问“你爱爸爸还是妈妈”,“有了弟弟,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跟我走吧,你爸妈不要你了”,“给阿姨/叔叔表演个节目”。当孩子如这些大人所愿的被吓哭、感到惊慌、表演了节目时,大人脸上总带着一种我感觉是恶意的满足感。而被逗弄的孩子,很少会认同这些“玩笑”,孩子们往往会感到愤怒、屈辱和敢怒不敢言。这种行为,你会对一个成年人去做吗?不会。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请你用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正常的说话,逻辑清晰的表达,平等的交流。 2、当明确了清晰的界限时,坚持下去。这里的坚持并非是要在孩子越界的时候声色俱厉的呵斥他们,而是要在孩子尝试越过界限时,用一种温和但不失坚定态度面对我们的孩子,告诉他应该要做的事情、被允许的事情以及不被允许的事情。如果孩子依然三番五次的挑战这条界限,请反思,是否你本人对界限就有怀疑?你的表达是否坚定? 3、用第一人称而不是第三人称同孩子对话。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喜欢用第三人称,比如“妈妈给宝宝那个水水好不好”、“宝宝这么做,妈妈会不高兴的”等等。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会让孩子混淆,这里面到底指代的是什么?用直接了当的“我”和“你”来对话,可以帮孩子更清晰的明白这些指令。 4、让孩子清楚你的界限的同时,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可能会生气、难过、愤怒、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有正常情绪的发泄。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要打人、乱摔东西时,轻轻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不让你这么做。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不安,但你打我我会觉得疼。你可以试试拍打你房间里的枕头。”当我们一次次的温和坚定的陈述孩子的情绪阻止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会慢慢找到更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方式,也能更好的同自己的情绪相处。 5、无条件的爱。在有些糟糕且常见的养育方式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考得不好,我就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笨,你是我生的吗?”等等等等。这些言语表达也许是父母在气头上脱口而出的话,他们知道他们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而还小的孩子们呢?他们将会活在“如果我做的不好,我就会失去爱”、“如果我不够优秀,我就不值得被爱”的恐惧中。对这些孩子而言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为了能够得到爱,他们会牺牲某部分的自我去迎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这样的成年人吗?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礼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