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读后感锦集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读后感锦集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是一本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著作,42.8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读后感(一):文字之学

《中国文学常识》 郑振铎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字数20w

作者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序,从诗经、楚辞开篇,再到先秦百家,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小说,收尾于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革论》,打破文学枷锁。

文学,文字之学。

初识《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面相很古,

实则是《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前身蓝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卷帙浩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站在现当代的角度去褒贬过去的文学表现形式不可取。每个时代有自己身处社会的局限,文字的表现形式,文人的思想、笔法也有各自时代的特征。文学价值的标准尺度不同,其判定结果必然不同,但中国文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有经典的作品流传,也有作品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

读罢,那些记忆碎片又东拼西凑的完整起来。

念书时的那些人像老朋友一样又浮现在眼前,其作品如回忆般又涌上心头。

以后,以文会友,以友润心。

“自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月刊上发表他的《文学改革论》后,中国的文坛起了一个大变动。文字从拘谨的古文、对偶的骈文,一变而为活泼泼的运用现代人的言语的语体文;文体从固定的小说、戏曲、诗、词的旧格律下解放了,而为自由的尽量发挥作者个性、尽量采纳外来影响的新的文体。这是一个极大的改革,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现在这个新运动正在进行。新的诗人、小说家、戏曲家,都在努力于写作他们的著作。虽然没有什么大杰作可见,然这条新路,却无疑的是引他们进了成功之宫的一条大路。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必将为一个空前的灿烂的新时代。本书即终止于这个希望、这个预言中。”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读后感(二):文学的深刻影响

我本人一直以生为中国人为自豪,之前的想法很单纯,觉得出生在中国对于很多文化和语言的积累直接赢在了起跑线上。比起汉语,英语简直是太简单了,不过作为一名中国人,真的对于我国文学方面了解得足够透彻么?我敢肯定,如今绝大多数的人,包括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学常识性问题十分匮乏。人吃不饱可以忍,但是文学是精神上的寄托,这是永远也不嫌多的。

现在教育系统十分完备,在学校里基本上有关于文学的知识都能学得到,但是这些知识是有拓展的。课本中都会写到历史中的重要文学作品和发展历程,可是未必每位老师对其都有深入的了解,我觉得现在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知识就像是学习英语一样,都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文学本身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它不应该成为一门枯燥的科目,这本《中国文学常识》对于年轻人很重要,书上大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本书作者郑振铎对于文学史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他更有着一位文学工作者该有的职业素养,对于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本书的章节明确,文字十分精简,可以说作为入门来说绰绰有余。所谓常识其实并不难,作者把这些基础的知识作详细讲述,再适当举例让读者彻底吸收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很多东西点到为止就好,中国文学也正是如此。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一大差别就是,中国文学都是有规律的,并且遵循着这个规律你可以找到一系列答案。

了解这些文学常识,并是不去深入研究,只不过作为一名中国人,这些常识问题必须要知道。我们如今所说的普通话、所学习的汉字,其实都和这些文学常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这些知识历史久远,但是提升了文学素养直接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一个人的个人魅力也会就此展现出来。

如果说对于这些文学常识产生了兴趣,那么就可以继续去深入研究它,当把这本书的知识彻底研究透了,基本上就可以自己去着手实践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都体现在如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文学记载之中,人类在那样一个真实的年代甚至比现代思考得要更加深刻。中国在文学上的造诣一直在进步,我觉得近些年进步速度减慢了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这是一个容易被蒙蔽心灵的时代。这本书也正在提醒我们,中国的文学还将靠新一代继续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读后感(三):虽曰“常识”,宛如初见

读了很多年的书,也积累了那么多的文学常识,似乎显得比较自得。但在仔细读了郑振铎编著的《中国文学常识》之后,却恍然有了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觉,仿佛是新学一般,更仿佛在这一刻才有了一种非常系统的感觉——相比之下,以前那些了解到的文学常识确实显得有些碎片化了。而系统地来看待中国文学常识的时候,才顿时感受到了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发展至今的那一种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身为中国人,当然首先要对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有一个了解,这样才能对“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有一个较有深度的理解。

事实上,以“中国文学常识”为主题进行编著的书有很多,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要有个主动选择的过程,一定要看一看编著者是哪一个。就像我们学习唐诗,一开始的入门大约很多是从《唐诗三百首》开始的。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达到巅峰状态的组成部分,但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在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编辑完成,即成为当时《唐诗三百首》众多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可见,群众的眼睛是果然雪亮的,虽然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很显然,他足够用心,所以才得到了认可。对中国文学常识的学习也是如此。由身为作家、文学史家,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燕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郑振铎编著的《中国文学常识》,也就具有了足够的权威性。更不用说 ,在这本《中国文学常识》中也处处可见大师的无限心血和真知灼见了!

可以说,郑振铎编著的这本《中国文学常识》,虽然只是一本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的文学常识入门书,却既可以了解到自诗经、楚辞起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文学常识发展、延续、变革的框架和面貌,还可以从作者对那些文学常识的介绍和评价中,看到作者自身学识的很多影子。而且,作为一本中国学术极盛期郑振铎先生写就的大师之作,《中国文学常识》不但是集中国文学之大成,而且还颇为彰显大师在字里行间所隐约透露出来的那一种举重若轻。这本《中国文学常识》不仅涉及文学,还兼顾史学、古籍、文字、绘画,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非常在意,可谓是梳理极尽系统、脉络更为清晰,材料力求丰富,不愧为一本足以丰富每位读者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传至今,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文化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历经坎坷,却从未被长久中断,而是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坚守,如此才铸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功伟绩”。而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就相应具备了这样的一种品质和风范。

当然,正如当年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强调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认识,这本《中国文学常识》中的诸多观点在力求公正、客观的同时,也不乏编著者郑振铎的“一家之言”。如果其中有一些与当今中国文学史观点相异的,那也很正常,完全可以再把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再度拿来。首先是“拿来”,先学习、了解,之后才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要自己“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那就不必担心什么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