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的读后感大全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的读后感大全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是一本由张莉 〇 编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读后感(一):摇曳在社会尘世中的粉色之花

拿回快递,打开包裹,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显现在我的面前。这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青绿色的封面,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个青年女性脸部轮廓:挺拔秀气的鼻梁,长长的睫毛微闭,这位女性似乎在沉思。是呀,她在想什么呢?

这是一本女性文学选集,其中编选了20位中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的作品。用腰封上印的那句话来说:这就是一部多声部、多维度、众生喧哗、杂花生树的女性之声,是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

在书中,20位女作家以20篇或长或短的作品,剖开了20个社会横断面,并伸出女性细腻的心理体验触角,探进她们所熟悉的领域,翻挖着隐藏在人性深处及社会深层次东西,展示着多面人生及社会的丰富层面。

20篇作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文章的主人公们都在属于自己的社会层级,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家庭责任,体验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的人情冷暖,发出哲学或者世相的人生拷问。20篇作品中,涉及到母亲、父亲、工厂女工、做生意的、甚至还有跳钢管舞的女性的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作者描写的手法多样,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文风,或热烈、或冷峻;或以长句压人,或短句干净利落;或抒情情真意切;或揭示社会毫不留情。读这20篇作品,仿佛我们就走进了社会的万花筒,来窥视这个复杂的社会,感受着冷暖人生。

也许是阅读习惯使然,或许是生活阅历不同,20篇文章我不一定都喜欢,但是绝大多数文章都可圈可点。这本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爱、秘密和远方。

第一篇是邵丽的《风中的母亲》,邵丽女士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2021年开年,邵丽一下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同时推出了两部长篇小说:《金枝》和《黄河故事》让我沉浸在厚重的中原文化中久久不能自拔。这篇《风中的母亲》,依然讲述的是中原故事,依旧讲述的是作者擅长的家族往事,依旧是娓娓道来的文风。讲述了一个抛弃了丈夫孩子的不称职的母亲,讲述了一个不会做饭的母亲,但是在阅读过后,在思想深处却丝毫对这个母亲恨不起来,相反还有着怜悯与心痛。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阅读过文本的读者才能体会出来,且每个人的看法觉不一样。这就是名作家需要的效果。

第二篇是盛可以的《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这篇作品尤为称道的是作者的语言特色。作品中作者善于使用长句,但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韵律感十足,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累,相反还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V的讲述,回忆父亲生前的最后岁月,回忆刚失去妻子时父亲的那种思念和深入骨髓的孤独。描写得入木三分,情感抒发令人痛彻心扉。且看作者这样写道:“大家看得到父亲与子女间冰冷的距离,却看不见父亲最深的内心。”这难道不是在说这世间每一个儿女,试问,有几个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父母呢?

第三篇叶弥的《对岸》,通过祝风、武清河、宋啸云、阮红心等几位女子的团聚聊天,通过每个人一鳞半爪的讲述,拼凑起柴云妹的悲喜人生。这种写作手法非常新颖,让主人公柴云妹的形象在讲述人的嘴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另外一篇蔡东的《她》,通过父对母亲的怀念,同时塑造了父母亲的形象,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人感动;那种丧偶之痛,令人锥心;那种孤独,令人感同身受;那种无奈,让人止不住一声叹息。人生一世,真难!

在孙频的《猫将军》中,山西特色明显,其中的刀削面以及其中描写的浇头让人口水直流。作者借开饭店老板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食客老刘的悲剧人生。大儿子在大学毕业后留在深圳,工作一年后失踪;二儿子在北京一所大学当教师,挺有出息;最小的女儿不堪求学压力,在十四岁那年跳楼自尽。作者层层铺垫,在文章的结尾以极为冷酷的笔,写出了主人公老刘的精神失常的大儿子的状况,让读者终于明白老刘的大儿子的归宿,让人唏嘘。

之后有描写记者生活的《离萧红800米》,借萧红《生死场》,描写了当下社会中人们“生得不易,死得不易”的无奈现状和巨大压力。还有《局》中借一顿饭的功夫描写打拼在商界的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畸形心态,等等,写作手法上有借助网络玄幻创作手法的,有意识流写作手法的,有白描,有魔方结构的,手法多种多样,即可看到传统,又可以看到现代;既可以看到写实,又可以看到奇幻。于是,读者就在这20为女性作家营造的多声部、多维度的作品中徜徉,感受着五光十色,感受着芸芸众生。或许,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读后感(二):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回望”的伤口和“失落”的共同体

过去一年,中国女性写作者在写什么?“她们”作为指针,历经漫长、动荡的2020年,留下了怎样的划痕?

继2019年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再次选编了新一年的年度女性文学合集,《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用二十位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女作家所写下的二十个短篇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书延续了“爱”“秘密”“远方”的主题,但其实交融于两种视角:用新的目光“回望”人的疤痕,以及书写各种夹缝堆叠而成的海浪中翻滚的人。

这些“人”,有女有男,有城有乡,有老有幼,有富有穷,有死有生,有飞逸的幻想,也有带着泥土的现实,有流动也有坚守,这些都被“她”的眼睛凝视,被“她”的情感包裹,被“她”的问题拷问,也被“她”的同情解救。

这份2020年度女性书写,新在哪呢?

当下,无论是性别议题,还是亲子关系,情感关系等等,似乎越来越标签、概念化。人们倾向于概括、判断,倾向于具体。

而这批女性写作者,则试图通过故事,来对抗这种概括,用她们的同情,还原暧昧的灰色地带,为标签式的具体辩护,用她们的眼睛,凝视更复杂也更细微的委屈和伤口。

比如,该如何为家暴的父亲辩护?或者用小说中的词:原谅。

这是盛可以《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处理的命题。当亲情遭遇了死亡,丧失感和家暴的阴影正面撞击,该如何描述那颗在愤怒和自责间游弋摇摆的心?

小说是以“她”写给友人忏悔信的形式,写下了父亲死亡前后,“她”经历的情感冲击,用小说中的话“脱胎换骨”。

“她”和兄弟姐妹,在父亲家暴的阴影下长大。各自长大后,用远离,或者言辞,开始反击、批判、戏谑,而衰朽似乎让父亲失去了“辩护”的机会,直到死亡作为回答,松动了这种确信。

家暴就是父亲的全部吗?这份无可辩驳的罪责外,他委屈吗?他牺牲过什么?亲情中他又投入了什么?不堪中,他又恐惧什么?珍视什么?为哪些“幻象”骄傲?又为哪些过错而自责?

而这种松动,又与作为子女在临终时,在回望亲情时,那些遗憾、亏欠,交缠在一起,又与“她”多年游荡、漂泊中的失落感纠缠在一起。

小说中的“原谅”,近似于一种向生命、向信仰本身的祷告、忏悔,是为身为人而像神一样为父亲做判词而忏悔,是为纯粹的怨恨,为并未及时生出体谅,而忏悔。

不能把这种“原谅”视为退让、软弱,也不能说这里面仍是旧式未经反思的亲情,这里面,当然有新的话语和意识,比如对家暴的反击等等,可这里面也有更朴素、更谦卑包容的勇敢、决心和“领受”,这是女性凝视中,更宏大的底色。

张天翼《我只想坐下 》也是一种“回望”,是女性用新的意识,觉醒的话语,逐渐生长的坚韧,揭开过去的伤疤,找到讲述的勇气与方法。

小说中,外地求学的“她”,寒假时和大学同学一起坐绿皮火车回。由于只买到站票,“她”就和同学,在拥挤的火车中分享一个座位。漫长归途中,“她”和车上年轻的乘务员几次互动后,似乎产生了暧昧的情愫。失去座位后,“她”也接受他的邀请,在乘务室休憩。当“她”带着爱情的幻想小寐,他却趁机把手伸向了“她”的大腿。

这个故事,如果换成男性写作者,很容易成为一件风流韵事,或者一件深藏心底的秘密。它只是卑鄙的瞬间,一种限定的侵犯,它似乎并不会成为他们悬留心中、反复拷问的道德命题。

但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在日常细微处的冒犯,这种对异性和爱天真的憧憬和相信被迎头击碎,这种对发生时无法描述,原地坠入深渊的冲击,其实接近于一场“谋杀”和“围猎”。

小说,也用前面漫长到甚至有些稍显累赘的铺垫,一步步的让“她”,也让读者放松警惕,失去防备。在男主伸手的那一刻,读者和“她”一样,被这种粗暴和猥琐,被这种轻视,被这种卑鄙,刺伤,流泪也流血。

而在这种刺伤后,小说迅速收尾,停在了“她”用轻描淡写的话语,说出了后经历的同样几次相同的“妥协”,或者说是“谋杀”。

这突如其来又戛然而止的尖锐、刺耳的高音后,读者被丢在最后的颤音和回声里,晕眩着。无论是技巧,还是这种新的“回望”,这个短篇都完美、无可挑剔,是新的声音,是新的小说。

淡豹《养生》,处理的则是一种新的失落。

在美生活的“她”,试图在荒谬的工作、亲子关系、无法归类的情感关系中,在矛盾重重的观念、情绪中,寻找某种坚定,继而因这种“坚定”的幻梦破碎失落,以及在失落中,似乎逐渐生出的碎片式的自觉。

这也是整本《美满》探讨的主题之一。既是作为“牢狱”、“锁链”的“美满”,人人都被困于生活应有一个虚无的共识、期待、海报式的幸福:“把生活过成唯一正确的戏剧”,因未能充分正确而失落,因追逐这种充分但逐渐体验到暧昧、分歧、缝隙、阴影而动摇。

而与之相对,《美满》里也有是作为“解脱”的“美满”,在自我放弃之后,在充分的理想破灭之后,在痛苦中自我逐渐重新粘合、成型之后,人似乎重新获得了某种自由,疲惫、冷漠,但是新的自由。

本书中选编的李晓晨《二十一楼》、黄咏梅《跑风》,主题也接近这种新的失落和自由。“她”夹在城乡之间,夹在旧的美满的期望和失落的现实之间,夹在流动的缝隙里,夹在孤独缝隙里。

本书的封皮上写了这样的话:“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我想这种共同体,是通过被书写的苦难、失落、自由、伤口连接,通过所有的深情、无法定义的情感,以及飘忽的幻想连接,通过夹缝中人的流动、颠簸连接。

从这些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女性书写,其实是人的书写。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读后感(三):她们所写下的这20个故事,是万千女性的爱、悲喜、私密和远方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被讨论:文学就是文学,为什么要分男女?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自己在谈起这个问题时也常常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文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与男性作家关注的视角和热点不太一样,格局似乎比不上一些男性文学大家动辄就是跨度百年的鸿篇巨著,而是将视角投射在社会和家庭、家庭和个人、女性与情感、女性个体自我发展和意识觉醒的方面。

这固然是女性群体真正拿起笔来进行写作的时代要远比男性作家更晚一些,更是因为在心理学上,男女的关注点和解读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自然女性作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情感体验也和男性作家存在非常大的不同。

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的女性身上有母性、有女儿性,但是不怎么有“妻性”,意思是指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在个人的小家庭中常常处于无所适从的位置而不自知。但是社会逐步发展,女性作为社会构成的半边天,又不可能完全不参与社会发展。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当然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就不再过多呈现李清照那个时代的闺阁内情趣为主的文学特征了,这就是社会进步和女性的前行。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对于社会来说的推动表现在了各行各业,而不仅仅是文学。

2020年,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是大多数人都始料未及的,整个社会除了一些特定的行业专业人员,大部分人必须在家里呆着,也让人停下来静静地感受着人生和生活,审视家庭和自我情感的真实状态。

就在这个2020年,20位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女作家写下了20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她们所写下的,是万千女性的爱、悲喜、私密故事和远方,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多声部、多维度、众声喧哗、杂花生树的女性之声。”

《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展现的不仅是女性个体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女性意识到自己要凭借无形的东西和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一本颇耐品读的好书。

这书里一开篇邵丽的《风中的母亲》刻画的一个女性,就开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贤良淑德的为了家庭和孩子完全活得没有自我的女性,但也不是我们说的独立女性,这个母亲似乎介于这二者之间,像是一个模糊而混沌的女性符号。

“母亲”是十里八乡长得好看的女子,也是“父亲”自己看上必须要娶的女子,甚至为此不惜违拗自己的寡母,说出不让娶就“让洪家断子绝孙”的大话!没办法,老人妥协了。嫁过来的女子就这么成为洪家的儿媳妇,果然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她有了子女,也没有给子女做过一顿像样的饭菜,但是她的好是从不违抗婆婆,也从不要丈夫将财政大权交到她自己手里,更不会打骂子女。

因为这样的母亲,故事里的女孩子不得不在奶奶过世后照顾家庭而辍学了,这样父亲才能外出打工。渐渐地,女儿成了这家的主心骨,即便在女儿成家之后,母亲打电话来几乎都是要钱,毕竟这个母亲什么都不会干……

夸张吗?然并卵,作者写得真好,这样的女子我在生活中也见过。只能说各种人有各种活法吧。像这个故事中的母亲,一辈子都在依靠别人,唯一的幸运就是皮囊生的比别人要好,然而也仅限于此。都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婆婆什么都会干,是个女强人;妈妈什么都不会干,除了会跳广场舞,空长了一个好模样。

这个母亲更像是个“附属品”,依附于一切可以让她依附的人和事身上。也让女儿的命运改了几改,做任何打算都先要考虑怎么照顾家庭和弟弟。当然了,这个社会有“母亲”这样对于生活完全没有主意的女人,就会有自我意识觉醒和彰显的女人。

孟小书的《舞者》用“钢管舞”这样一个载体讲述了女性的存在和成长,当然还有男性责任意识的问题。这篇小说分为三部:《过把瘾》《小龙虾》和《网络事件》,我们主要来看看上部《过把瘾》。

上部《过把瘾》里的主角是小家庭里的夫妻俩,张明对妻子的态度一直以来就是敷衍和安抚吧,总之最后妻子一般都是听了张明的建议。妻子去好友帆儿开的舞蹈教室练舞,钢管舞,然后再去另一个闺蜜叶子的画展上捧捧场,然后练了两个多月,某一天和张明喝酒后在外面走,看到一个跟舞蹈教室里钢管粗细差不多的路牌,妻子一时兴起,为张明表演了一个完美的撑杆翻。张明被惊到了,可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妻子干脆利落地提了离婚。妻子觉得自己是第一次干了件大事,真是太过瘾了,大家再也用不着口是心非地、卑微怯懦地过日子了。

张怡微的《字字双》写了一个女博士,在英国博士毕业拿到学位后回国的安栗,很顺利赶上了海归博士就业比较吃香的时候,在高校里安安静静做教职。安栗属于运气不错的研究者,很年轻,就得到了英国业界学术大牛的首肯,加上他对中国本来就很感兴趣,编的一套书系就收入了安栗的博士论文的单行本,让安栗骄傲的同时也备受打击。

博士论文单行本《老人天使》豆瓣评分不高,同行们无端猜测,见不得年轻后辈比自己强,谣言满天飞。安栗做田野课题的研究对象依然是残疾人群体和老年群体,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安栗很知足,虽然家人也不明白她研究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他们也会说你一个大学老师,不要管那些琐碎的事情吧,让我们来。

什么琐碎的事情需要一家人同仇敌忾、团结在一起呢?原来安栗的父亲过世,母亲和这个女儿在爷爷奶奶的眼里就是外人,拆迁时安栗爷爷奶奶那边的亲戚们打算把她们母女扫地出门。母亲和舅舅们去维护安栗的权益,几个人并排躺在爷爷奶奶家的水门汀地上。安栗和片警在对话。片警说你跟他们的气质也挺不一样的,还说自己看过安栗的书,在豆瓣上。安栗忽然间吓出一身冷汗。七十多岁的舅舅说她怎么长这么大了看到警察还会脸红。

安栗就这样在母亲和舅舅们的团结对外下,得到了爷爷奶奶拆迁补来的一间房间。母亲放心地搬到了崇明岛,和自己喜欢的一个读书人相伴过日子去了。安栗也在一年后顺利通过各种考核,得到了稳定的高校教职。她还在豆瓣上发现了那个处理她们家拆迁补偿事情的那个警官打出来的五星满分评价。生活真像谜一样。

在上海能有自己的一间房子对于生活是如此的重要

真是这样啊。写得真好。我昨天还在自媒体上怼了一个不太友善的留言,说是女博士基本上要成为剩女了,我看了有点哭笑不得。什么叫坐井观天呢?我想起了学者颜宁博士说的那句铿锵有力的话:“我不结婚,我不欠谁一个解释。”这是不是夏虫不可语冰。

女博士安栗在同样是女博士的作者、青年作家张怡微的笔下很真实,连一点滤镜都没有。“非升即走”的人事编制对于大学老师尤其是一线大城市的初入职的博士们来说,恐怕都不陌生,这四个字意味着巨大的学术压力。

安栗的幸运和实力让她顺利完成这些要求上规定的事情,但是挡不住的是流言蜚语,这就是真实的你和别人眼中的你,就像是你了解的自己是照平常镜子的你,别人嘴里说的那个人却是“哈哈镜”里变形的你。至于那些不可能了解你的人呢?有什么必要鸡同鸭讲。所以说,“谜一样的生活啊,真是笑死人。”但愿能有如此感悟的安栗,不会再焦虑了。

好故事太多了,这20个故事恐怕是编著者、博士生导师张莉教授反复斟酌、精挑细选才保留下来的20篇作品,这样的精品才能带给我们非凡的阅读享受。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了,整整500页的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时代迷宫,万花筒般地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生活可能性,这些女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也分属于不同的代际,这20个精彩的人生故事里写出来的是万千女性的困惑、悲喜、私密和远方,而她们就在那些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中孑然独立,表达着自己的个性化生存体验。

推荐这本书给喜欢阅读的小伙伴,想要真正懂得这个时代的女性,就要体会她们在字里行间的表达,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接近时代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