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是一本由[美]亚当·格萨雷 / 拉里·罗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一):芝士发布004 |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

the distracted mind/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在浪费人生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二):为什么我们明知受干扰却忍不住, 到底该如何提升专注力

如果让你连续30分钟,不看手机、不玩社交平台、不看邮件,安心看书或者工作,你能做到吗?

很可能做不到,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的,因为我们的专注能力太差了,而这本书《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就是来拯救我们的。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三):高效专注就是进步

高效专注就是进步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

《专注》这本书真好,拿到手的时候,这是喜爱至极。我正手头需要这么一本书。拉里•罗森(Larry D. Rosen),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兹山分校心理学荣誉教授。他是“今日心理学”的博主,著有《自我紊乱》等7部书籍。

《专注》这本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有时难以专注,并为我们不需要放弃现代科技,同时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高科技世界提供了建议。我们大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在进行真正的多任务处理,而是在任务之间快速切换。本书中把常常由高科技引发的分心和中断称为干扰,这些干扰与我们的目标设定能力相冲突。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平均3分钟就会受到一次干扰,而重新进入专注状态则需要25分钟。

格萨雷和罗森将提供科学而实用的策略,从而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视频游戏和体育锻炼来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也可以通过规划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并通过认清我们对失去联系——哪怕是短暂的失去联系的焦虑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电子设备,而是建议我们以更平衡的方式使用它们。

作者简介

亚当•格萨雷(Adam Gazzaley),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系教授,神经科学影像中心主任。他创作并主持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特别节目——《跟着亚当•格萨雷博士一起研究分心》。

我们为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而自豪:阅读工作邮件、回短信、刷脸书、看视频、打电话和开车,认为这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与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盘子旁边的智能手机屏幕“长亮不歇”。而对于邮件中的错误、高速路上几乎错过的出口和在饭桌上错过的谈话,我们不以为然。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四):到底是谁夺走了你的专注力?

你有没有试过正当想干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手却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来,刷一下朋友圈、微博,看完一圈后,才开始干正事,可是这一刷,所花费的时间至少半小时以上。就这样,时间不经意间就在我们的手指间溜走了。

我们常为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而自豪:阅读工作邮件、回短信、看视频、打电话和开车,认为这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与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盘子旁边的智能手机屏幕“长亮不歇”。而对于邮件中的错误,高速路上几乎错过的出口和在饭桌上错过的谈话,我们却不以为然。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这是美国作家亚当.格萨雷所写的书《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的初衷。

《专注》一书详细解释了我们为何不能在同一件事情上面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它向我们引入了一个新名词“前额皮层”,前额皮层是我们目标设置和完成的中心枢纽,它因此被称为最具有人类特点的大脑结构。前额皮层在指导我们的行为方面至关重要,这种指导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目标,而不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射性的反应。不论是发表不恰当的言论,还是因为另外一份工作更能吸引注意而放弃目前的工作机会,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控制力。正是我们的前额皮层及其网络把我们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使我们受到刺激后能够形成暂停,通过非反射的形式实施复杂目标。

针对大部分现代人缺乏专注力的现象,在《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一书的第三部分里,作者提出了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视频游戏和体育锻炼来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也可以通过规划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并通过认清我们对失去联系—哪怕是短暂的失去联系的焦虑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电子设备,而是建议我们以更平衡的方式使用它们。

掌控科技而不被科技掌控,是《专注》一书所提倡的。的确,科技的进步大大的节省了我们的时间,降低了成本,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必须整天围绕着科技转圈。别忘了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科技不能做到的事情,放下手机,多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互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正常的作息时间,得到的不会比科技所带来的少呢。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不专注?

从小时候上课,因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斥责,到长大后,也学会把任务拖到deadline……我们,明明有一颗上进的心,却不断地受着注意力分散的迫害。一边知道需要专注,一边被更精彩的事物所诱惑。 亚当·格萨雷和拉里·罗森的这本《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用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诸多干扰,以及这些干扰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更加专注。 不同于其它干货书,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却用了整整两大部分的内容在谈理论性的知识,最后一部分才是“干货”。当然,有了前面的理论支撑,后面提出的建议更有科学性,使人更容易信服;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症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 曾经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算一下,自己每天接触手机的次数。大家微微一笑,心知无法给出准确数据。这时,有位同学答到:“一次。睡醒拿着,晚上睡觉再放下。” 科技以我们惊讶的速度在发展着,各种新型科技供我们挑选,我们每天对着手机、电脑上课、工作,还会频繁地浏览着网页,生怕错过一丝信息。陈丹青说过:“我们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行动比严重失调的年代,爱空间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埃克里·查诺夫提出“边际价值定理”的最佳觅食理论。就是说,当一片区域内的食物资源随着时间消耗殆尽,动物需要转移区域以获取食物。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人寻觅信息这件事上,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我们逐渐消耗某个区域中的信息资源,每个区域的资源回报就会逐渐减少,而且总是获取同一类咨询,会让我们感到无聊或者焦虑。因此,我们会决定转移到新的信息区域。 大部分人会在搜集信息时感到无聊,这也可能跟现代媒体中存在的短时奖励刺激周期有关。相比较游戏的及时奖励,搜集资料的漫长时间,会让人产生疲倦感。现实中,我们为了看起来不那么无聊,会拿着手机来回切换信息源,从APP刷到公众号,而这导致的结果,只会让我们失去反思和思考的时间以及能力。 另一个是焦虑感。现在,我们当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完全离开手机,哪怕只是一天。我们怕错过重要信息,频繁地查看接收到的信息。只要信息提醒音响起,一定会马上拿起手机。这已经成为每个年龄群体都有的症状。长期以往,只会不断加强自身的焦虑感。 另外,我们还有可及性,即不断获取新信息的欲望。 不管是厌倦、焦虑还是可及性,都是现代科技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但还有重要的、经常被忽视的一点,那就是元认知。人们缺乏对自身头脑及其弱点的反省,也没思考过这将如何影响人们的表现。 “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应对。从层出不穷的科学文献结果来看,作者认为,真正能对专注起到规范性方法的是体育训练,其次是认知训练、电子游戏训练和冥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