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通识课读后感摘抄

中国文化通识课读后感摘抄

《中国文化通识课》是一本由余秋雨等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6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通识课》读后感(一):一眼就爱上这套便携式的中国文化口袋书

拿在手里的这两套书,实在是太招人爱了!

为啥招人爱?先用3个字来解释下吧:

一是“多”:两套书一共竟然有13本!

二是“小”:每本书拿在手里,也就巴掌大。

三是“美”:五颜六色的封面本本不同,简洁醒目。

接下来看看强大的作者阵容:

《中国文化通识课》包括:

朱光潜的【美学课】,用15篇小文,讲艺术与美学的入门知识。

冯友兰的【哲学课】,从生活哲学入手,探索的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汪曾祺的【写作课】,从写作的语言、风格、结构等角度,教普通人练习写作的方法技巧。

王安忆的【小说课】,讲的是小说的意义、小说的表现形式等。

余秋雨的【文化课】,收录了在国外的一些演讲,用潇洒的文风讲解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常识课》包括:

王力的【文化课】,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法礼俗、乐律、科举等等。

胡适的【哲学课】,通过介绍孔子、墨子、庄子等大家流派,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

林徽因的【建筑课】,讲的是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以及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

吕思勉的【历史课】,从婚姻、教育、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探讨历史传统的发展轨迹。

潘伯鹰的【书法课】,讲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介绍执笔、用笔、范本等书法入门知识。

郑振铎的【文学课】,讲文学及文学评论的发展史,分析不同朝代的文学特色。

曹伯韩的【国学课】,讲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史,包括经学、佛学及诸子百家学术研究。

陈师曾的【绘画课】,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及艺术思想的发展变化。

这样让人惊艳的13本小书,装在两个精致的函套里,颜值爆表,内容高大上,绝对称得上是可以装在口袋里的中国文化知识宝库。

无论是在通勤车上、咖啡厅里,还是在午后慵懒的阳光里,只要有一点碎片时间,你都可以随手拿出一本,给自己上一节顶流大师的中国文化课。

最后强调一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符合“通识”“常识”的主题,既专业又广泛,既是入门级别,读来又意韵悠长。无论是成人,还是初高中的青少年,都适合收藏和阅读。

《中国文化通识课》读后感(二):很棒推荐收藏

内容很牛:

这两套书因为名字起的很大,叫做《中国文化XX课》,所以内容立意上也比较有高度,目的在于教化大众,树立一个标杆,或说启发一脉思想。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课这一本,内容就非常有高度,首先讲何为文化,如何定义文化,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接着引申到谈论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与外国文化有什么区别,谈的内容都很宏大,这两套套书籍中的每一本,相当于都是一领域的根源与纲领,如果可以,我愿意称之为《经》。

大家知道何为“经”么?为什么古代的文化人必须要读四书五经呢,此概念来源于古代纺织,纺布料时候的丝线,有经线和纬线,竖着的是经线而横着的是纬线,经线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移动,而横着的纬线就左右不断穿梭,最终织出一块布料。所以用“经”这个字来比喻亘古不变的世间真理。我认为这两套书完全可以够得上这样的称呼。

设计很牛:

首先这两套书,都是口袋书。就单本来说,非常小巧,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尺寸,非常适合随身携带阅读,你可以每天出门之前,拿一本,放在自己衣服口袋里,完全可以做到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等车等人等饭的时候,随手掏出来就可以读,而且单本的厚度不是很厚,一天的碎片时间读完1-2本还是非常轻松的。

读书不累,拿着不沉,读了之后又收获,这是非常好的优点,适合快节奏的都市读者,当然,也适合小朋友们阅读,因为一般小朋友很难有耐心和集中注意力去啃又厚又长的作品,口袋书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收获,不是很好么~

再说说封面,每套都有一个函套,可以方便把书整理固定住,不散乱,每一本书的封面设计的都是非常美观的,走的是那种简约清新的设计风格,可谓颜值颇高了,如果你需要为每天的造型搭配一款书的话,这两套书每个封面都非常有设计感,都可以提供你造型搭配的更多选择,这是吸引人眼球的实用性。

作者很牛:

可以说这套书掐尖儿。把国内最好的各领域学者集齐了。小说课—王安忆、写作课—汪曾祺、美术课—朱光潜、哲学课—冯友兰 胡适、绘画课—陈师曾、历史课—吕思勉、建筑课—林徽因。。。。囊括了中国文化各方面最好的学者著作,经典中的经典,思想的精华都可以在这两套书中看见,一次拥有,就可以尽享中国文化的璀璨内涵,真是不错啊~

《中国文化通识课》读后感(三):可以随身携带的中国文化通识口袋书 ——读《中国文化通识课》

可以随身携带的中国文化通识口袋书 ——读《中国文化通识课》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余秋雨

妥妥的一套文化口袋书,当你想了解文化的历史,却又苦于没有时间啃那些大部头,那么这些口袋书,非常适合随时放在手边,放在包包里,拿在地铁上,或是收在回家的路上,随时都可以拿来读一读。 01 文化的理解,个自差异,也自有千秋 《中国文化通识课》是由朱光潜的美学课、王安忆的小说课、汪曾祺的写作课、冯友兰的哲学课、余秋雨的文化课合成 《中的一套文化通识课。 妥妥的一套文化口袋书,当你想了解文化的历史,却又苦于没有时间啃那些大部头,那么这些口袋书,非常适合随时放在手边,放在包包里,拿在地铁上,或是收在回家的路上,随时都可以拿来读一读。 整部作品是由每位老师不同领域的演讲和课组成,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每一本书里的内容都非常不同,但也非常丰富。 每一堂课和分享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知识。比如像写作课,读过以后,会让我们明白,写作不一定只是天赋的事情,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完完全全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 读过之后会恍然大悟,发现写作并非自己想象中的艰难。所以,一定也会学到三个阶段,比如摹仿,比如摆脱,比如自成一家。 另外,还有关于哲学,这些年也看过许多冯友兰老师的哲学书,但是这本哲学课中,老师阐述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 比如,在哲学之上的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如何,而是人生真相是为何。大概的原因就是不用深挖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哲学逻辑。 02 文化的理解,总是透过更多的生活现象才构成了当下 就像开篇选 用了余秋雨的一句话,对文化理解,我们虽然能够看到具象的文化,但是却没有深究过文化到底是什么? 普通人也许觉得文化在口语中是学历,是知识,是学识等,而实际上,在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中文化是深奥的,当然也是精神价值的一种语言体现。 但是,余秋雨对文化的理解,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所以,在民间有文化的理解,是有的人讲话用的词汇是有高度的,思想是提升一个阶段的,是擅长思考的。 关于生态共同体的说法不无道理,不管在哪个阶段的社会,人们不管是追求对哲学的理解,还是对小说的学习和理解,还有对美学的理解。 会让人不禁发现,在对这些知识的渴求的过程中,都是在追求一种对历史长河中的关于历程和思维的碰撞,没有人能够单独对文化有一个单一的解释。 所有文化结论,也都是人们对所有生活和学术的识知,不断得变化,总结出来的思想意识的结晶。 人们学习写作,懂得美学,了解哲学,包括去读懂小说,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关于文化所拥有的广泛的内涵。 03 文化的包容是广义的,价值是无限的 想起一个读者吧,跟我读过一个问题,问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欣学员水平。于是我们聊到文学作品和画,他说感受不到更多的内容。 而我和他分享的方法就是用心去感受。读这套书也一样,读每一本口袋书的时候,就像深入了每位老师的课堂现场,然后,你在现场逐个认真的去听每个人老师的讲解。 或许在每本口袋书的背后,都有你不曾思考过的问题。知识就是这样,在文化覆盖里,不断地向上生长,如同读书的你。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