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你别哭》读后感精选

《孩子,你别哭》读后感精选

《孩子,你别哭》是一本由[肯尼亚] 恩古吉·瓦·提安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你别哭》读后感(一):瓦图图

瓦图图是斯瓦西里语watoto,是孩子mtoto的复数,最早接触这个词是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市工作的时候,后来辗转到了肯尼亚,会的斯瓦西里语多了起来,慢慢开始尝试了解一些非洲文化,首当其冲自然就是非洲文学,侥幸从当地朋友那里知道了Ngugi。

在Ngugi的一些列作品中,《孩子,你别哭》算不得文笔成熟,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说起来,众作家的处女作都很有趣,我愿称之为作家们创作的母题。很明显,Ngugi的母题就是反殖民。这个话题尤为沉重,因为殖民对一个民族的影响一定是不可磨灭的。尤其是在非洲国家有过工作生活的经历后,我更加深觉,哪怕时代更迭殖民者们残酷留下的民族疤痕依然有迹可循。我遇到过好似波罗那样以宣誓加入自卫反击队为豪的瓦图图,也遇到过乡村道路上拦路游击外乡客的瓦图图,更遇到过很多书中描述的卡玛乌那样的学徒。我像一个路人,途径他们时就好似一辆汽车驶在马路上,那条马路恰就是书中穿过肯尼亚的那一条,如此而已。

对他们而言,我是霍尔兰斯嘛?

对我而言,我也是恩约罗格那样的孩子,青涩的胆小鬼。

《孩子,你别哭》读后感(二):非常相似,非常不同——《孩子,你别哭》阅读体会

《孩子,你别哭》是我不知道几年来正式读完的第一本纸版小说,也是第一本非洲文学作品。能读完它,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算是一本小书,小小的,大概有十万字篇幅。另一个当然也是它确实写的不错,我愿意耐着性子读完。 这本小说通过一家普通肯尼亚人的故事,展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肯尼亚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艰苦卓绝。之所以在标题里说它“非常相似”,是因为只要对中国近代史稍微了解,我们大概就清楚比肯尼亚早四十年时间,中国人已经在同殖民主义做类似的看似飞蛾扑火般无望而艰难的斗争。类似的故事,也体现在中国当时以及后来的不少小说作品中,尤其是三十年代东北沦陷后出现的一批东北流亡作家作品,包括《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虽然我们因为国土广大,帝国主义势力直接介入掠夺和霸占的事程度相对来说没那么严重和明显,但和后来的肯尼亚一样,国家领土和财富被瓜分,帝国主义同本国官僚和军阀联合起来对人民剥削压迫,生活在其中的痛苦,差距并不大。因此,在读这部小说时,很容易联想起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以及由之而产生的革命与抗战小说,同情同理心非常强烈。而且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也差不多能在中国小说中找到典型。例如小儿子跟中国革命小说中小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以及天真、软弱性非常类似;老父亲很像我们朴实又坚韧的底层劳动人民;投靠帝国主义的本国官僚地主势力也不难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同类型。有时候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反而更像是在阅读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故事。

当然,文里文外,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肯尼亚是英国的完全的殖民地,中国并没有被哪个国家的单一殖民过。因此《孩子,你别哭》中体现出来的尖锐的殖民与被殖民的直接斗争,在中国,除了抗战时期,少有类似体验。而因为是完全的殖民地,所以《孩子,你别哭》中反映出的肯尼亚人民的反殖民地斗争一方面非常尖锐,直接,另外几乎没有任何外援,看起来就是鸡蛋同石头碰,蚂蚁与大象斗争一样,相当孤单、绝望。反观我们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不乏强有力的支持。其次,中国固有的文化并没有被帝国主义势力完全摧毁,因此读中国小说,民族文化对国民的强韧影响力一直都在。而《孩子,你别哭》中,肯尼亚各个社会阶层,基本都已经被基督教文化统治了。这本小说读毕,虽然在末尾作者为反殖民斗争的胜利留下了光明的暗示,但似乎还是走在西方政治与文化的路上,看不出民族自己的独特前景。

这本小说我认为还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坚韧的父亲、理想化的小儿子人物形象都塑造的非常立体,通过各种人物,各个视角对时代洪流的展现也非常成功。环境烘托、心理刻画都有精妙处,总体而言,是一本不错的了解肯尼亚乃至非洲殖民地人民悲惨生活以及不屈斗争的文学读物。

《孩子,你别哭》读后感(三):谁会记得他的泪光闪烁

这篇书评从月初拖到月末,动笔写它的时候,阿富汗变局正占据各大新闻头条,美国撤军,塔利班和平占领首都,没有人知道阿富汗是不是真的从连绵的战火中解脱。《孩子,你别哭》发生于肯尼亚反殖民运动的浪潮下,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

虽然我很少读非洲背景的小说,但是作者笔调细腻,让我能代入这样一个赤道穿过、东非大裂谷横亘南北的非洲国家,非裔总统奥巴马的父亲就来自这片土地。

故事情节主要有三条主线,一对男女青年的成长与爱情,相比而言,姆韦哈吉的成长显得缓慢许多,村落的破败、家庭的变故使她初尝苦难的滋味,但是直到父亲被刺之前,她都天真的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这一切都与她和她的少年恋人无关。恩约罗格则是经历了自信心从高涨变为受挫,在表白被拒后歇斯底里地选择自尽。在反殖民战争中迷惘的青年们,最终如何面对事实、重拾信心,故事在开门声中戛然而止。两位母亲冒着违反宵禁的危险救了他,而开门是一种情境的转变。

第二条线索是父子隔阂的消弥。哥哥波罗参加过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他很早察觉出为白人殖民者卖苦力的不公平,加入茅茅是他必然的选择,作者把他刻画成骁勇的战士,深入敌营取敌首级,先审判后复仇,和保守的父亲爆发过激烈争吵。在父亲临终前二人尽释前嫌。热爱土地的父亲何尝不想要回土地,否则怎会给孩子们讲述团结起来夺回家园的传说?只是他的生存经验里少有和强大敌人正面斗争取胜的部分,最后顶替杀人罪名、支持儿子斗争到底是他的高光时刻。我觉得恩戈索是作者刻画的最接近现实和最成功的人物,传统的一代人从退让走向支持斗争,象征茅茅运动获得广泛民众基础。资料显示这场运动因为得到肯尼亚中下层人民的拥护,影响深远,甚至有妓女将所得自愿交给茅茅战士。

第三条线索是白人种植园主霍尔兰斯和买办贾科波的此消彼长。白人种植园主对土地有种执迷,不同于贾科波是为了财富向殖民机构谄媚,打击黑人同胞,不管以何种方式积累财富,霍尔兰斯则是为了他的土地,他熟悉农业甚至为贾科波提供农业指导,虽然他心里瞧不上这个人,他最初喜欢恩格索也是因为这个黑人男子的勤劳和娴熟。但是茅茅运动让这两个人站到一派。作者给霍尔兰斯安排了被杀当晚的心理活动和死前对话,他承认自己做过的事并且认为强占土地没有错误,死于波罗之手。波罗完成复仇却没有一丝喜悦,他还有许多事要做。贾科波的死完全借第三人之口说出,他的死好像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发恩戈索之死,二是成为恩约罗格和姆韦哈吉不能在一起的最大障碍,父亲一死,姆韦哈吉迅速知道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拒绝了私奔。

读完小说,虽然青年信仰破灭,父亲含恨而死,战士即将身首异处,但是我并不感到绝望,一股新的力量正像书里反复提到的明日朝阳一样,喷薄而出。当恩约罗格的超我指责他的懦弱时,本书就像一篇序章一样结束。不禁回想起郝思嘉踏上昔日的南方红土地,饱含热泪地说: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爱郝思嘉。

《孩子,你别哭》读后感(四):不哭,还有明天。

这篇书评从月初拖到月末,动笔写它的时候,阿富汗变局正占据各大新闻头条,美国撤军,塔利班和平占领首都,没有人知道阿富汗是不是真的从连绵的战火中解脱。《孩子,你别哭》发生于肯尼亚反殖民运动的浪潮下,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

虽然我很少读非洲背景的小说,但是作者笔调细腻,让我能代入这样一个赤道穿过、东非大裂谷横亘南北的非洲国家,非裔总统奥巴马的父亲就来自这片土地。

故事情节主要有三条主线。一边回顾一边想起别处看过的东西。

一对男女青年的成长与爱情,相比而言,姆韦哈吉的成长显得缓慢许多,村落的破败、家庭的变故使她初尝苦难的滋味,但是直到父亲被刺之前,她都天真的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这一切都与她和她的少年恋人无关。恩约罗格则是经历了自信心从高涨变为受挫,在表白被拒后歇斯底里地选择自尽。在反殖民战争中迷惘的青年们,最终如何面对事实、重拾信心,故事在开门声中戛然而止。两位母亲冒着违反宵禁的危险救了他,而开门是一种情境的转变。

第二条线索是父子隔阂的消弥。哥哥波罗参加过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他很早察觉出为白人殖民者卖苦力的不公平,加入茅茅是他必然的选择,作者把他刻画成骁勇的战士,深入敌营取敌首级,先审判后复仇,和保守的父亲爆发过激烈争吵。在父亲临终前二人尽释前嫌。热爱土地的父亲何尝不想要回土地,否则怎会给孩子们讲述团结起来夺回家园的传说?只是他的生存经验里少有和强大敌人正面斗争取胜的部分,最后顶替杀人罪名、支持儿子斗争到底是他的高光时刻。我觉得恩戈索是作者刻画的最接近现实和最成功的人物,传统的一代人因为有所顾忌一再退让,最后走向支持斗争。资料显示这场运动因为得到肯尼亚中下层人民的拥护,影响深远,甚至有妓女将所得自愿交给茅茅战士。

第三条线索是白人种植园主霍尔兰斯和买办贾科波的此消彼长。白人种植园主对土地有种执迷,不同于贾科波是为了财富向殖民机构谄媚,打击黑人同胞,想尽办法积累财富。霍尔兰斯则是为了他的土地,他熟悉农业甚至为贾科波提供农业指导,虽然他心里瞧不上这个人,他最初喜欢恩格索也是因为这个黑人男子的勤劳和娴熟。但是茅茅运动让这两个人站到一派。作者给霍尔兰斯安排了被杀当晚的心理活动和死前对话,他承认自己做过的事并且认为强占土地没有错误,被一发子弹结束性命。波罗完成复仇却没有一丝喜悦,他还有许多事要做。贾科波的死完全借第三人之口说出,他的死好像就是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发恩戈索之死,二是成为恩约罗格和姆韦哈吉不能在一起的最大障碍,父亲一死,姆韦哈吉迅速知道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拒绝了私奔。

虽然青年信仰破灭,父亲含恨而死,战士即将身首异处,但是我并不感到绝望,一股新的力量正像书里反复提到的明日朝阳一样,喷薄而出。当恩约罗格的超我指责本我的懦弱时,本书就像一篇序章一样结束。不禁回想起郝思嘉踏上昔日的南方红土地,饱含热泪道: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爱郝思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