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暮日耀光》读后感锦集

《暮日耀光》读后感锦集

《暮日耀光》是一本由韦庆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暮日耀光》读后感(一):第360-361页

科举制度自唐、宋以迄明前期,已经陈陈相因,其活力已渐褪尽,制艺试士,无非是将旧篇腐句,盗袭相仍,重新拼凑炒作,于是格律变而益精,风尚穷而益变。所谓根柢经史,无非是割裂篇章,取为己用;所谓论策,无非是观风看势,掇拾时论余唾以迎合当道;高头讲章,无非是用作博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不少豪杰之士,槁项没齿,皓首穷经,无非是冀经一试以求跃登龙门。有人幸而得中,而英光锐气,早已消磨殆尽。……盖其时科第重而朋党兴,居风气中而卓然不惑者寡矣。

P424(张四维与居正信)

与翁同道同心且三十年,所谓金石胶漆,非物可间。虽惑于簧鼓,暂时蔽乱,旋当融释耳。元佑君子满朝,乃洛蜀分党,竟致绍述之祸,此前事殷鉴。

P448 王大臣案

《暮日耀光》读后感(二):世道凉薄,他滚烫地活过

“历史是最多请,它对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和事,都会给与应用的肯定和表彰;历史又最无情,他对于一切祸国殃民,逆乎潮流发展,一切奸佞污秽的人物和言行,都将给与态度鲜明的揭露和批判。”

历史对于张居正的评判是多面的,称赞张居正的多说他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批评张居正的多指责其骄奢浮华、钳制言路。在我看来,张居正“大有助于社稷者”,作者评价“张居正当之无愧地是一代伟人”,也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张居正又是弱小的。 他的崛起、秉政以及最后的覆灭全都系于“万历皇帝”一人之上。“张居正有心补天,但万历皇帝绝不肯奉天而行。他和万历皇帝君臣之间,潜存着带根本性质的相互排斥和敌对。”在当时皇权至高无上的专制体制下,他与腐朽皇权的冲突导致其终将受皇权摧毁是必然的。张居正当然是一个政治强人,但在皇权专制和深远的传统政治面前,则又处于弱势。

张居正失败了,但是他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在16世纪的中国,要面对气息奄奄、百年腐败已毒入骨髓的明皇朝输血补养。要重新健全其统治机能,全面恢复社会的生机,是极不容易的事”。无论怎样,在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慢慢长夜里,世道凉薄,张居正滚烫的活过。

《暮日耀光》读后感(三):暮日耀光书评

第一册我主要在张居正的视角和身边好友的视角间切换,第二册则主要在张居正和身边阁臣的视角间切换,期间不断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当时的思想活动是怎样的?他失策在何处,忽略了哪里?

最喜欢的是从人事到水利这几章,颇为新鲜,起初读不进去,后来获益匪浅。这种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于现在的当权者也不乏启发作用,尤其是大的脉络和统筹得当的具体措施,说明了改革要综合配套、共同推进。对内,要从根本的吏治出发,没有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就没有执行力,没有执行力谈何具体措施;对外,要巩固国防,肃清外部干扰因素,保证平稳改革和固国本。还有张居正的用人之道,称得上是“用人不疑,全力支持”。他还善于学习他人的政治实践,灵活变通,手腕多样,充分体现了务实的精神,这也是对我最重要的启发。

关于改革内容的这部分,比起通俗历史,比例更重也更严谨,比起专著,门槛又低了许多,比起吕老的通史一类又详尽了许多,也更易读~

我对张居正其人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才能坚持读完这两大本书。它们也部分地改变了我对张居正的看法,之前高山仰止,现在更多的是欣赏,他也是常人,他的成功也凭借了大机遇。他也会被权力蒙蔽双眼,最终不可避免的沦为了直臣们的背景板。他的改革很难不失败,但他依然是有明以来最为强势的权臣,最为出色的改革家,最具魄力的政治家。

《暮日耀光》读后感(四):论述充分,瑕不掩瑜

主要有两大一小三个缺点:

一是繁杂。有很多叙述性或文学性的地方都应删去,尤其是许多为张居正辩解的文字,情绪远大于论证,江陵所作所为可以为自己辩解,没必要这么护的。

二是莫名其妙地强调江陵的法家倾向,可能是出于时代背景。但又说不清楚其法家倾向何在,只是支离地引了些古书,不足以为证。尤其是常引的《管子》一书,本非管子所作,为齐国稷下学宫以来众多学人的共同成果,是杂家多过是法家。

三是谈一条鞭法,居然没有谈作为没有大量银矿的中国,能实际上采用白银本位的货币制度,与白银通过西方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大量流入中国有关。虽然这只是很小一个点,却说明作者对现代的经济史等方面了解甚少,缺乏全球视野。

至于个人感想: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兴其实不多,如光武、玄宗等其实更多已是新起一国,可以趁机清理一大堆负面资产而不受阻力,所以江陵的改革实在是难得。若非他,谁又能相信吏治也可浊而复清?其政之废着实可惜。

另,对于今人而言,改革不再是适时而更易、解民倒悬这么简单,更要考虑到摆脱历史周期律,即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方面。如此去考察,则知道有些改革其实是保守,有些“复古”反而是改革,这样才真是“祖宗不足法”,而不是刻舟求剑。

祝(革命的)同志们好运。

《暮日耀光》读后感(五):到底意难平

《暮日耀光》当然是迄今所有太岳传记中质量最高的。韦老用力极深,在精梳史料的基础上多有创见,于古稀之年成此巨著,殊可钦敬。但仍有让我感到不满足的地方,试举如下:

一、行文中屡屡强调太岳的法家思想,容易给人一种观感,仿佛他真的只是一个外儒内法的权谋家,儒不过迷惑人心、降低改革阻力的保护色(当然,不能说这就是韦老的观点)。我认为事实不是这样的,太岳给我的感觉更接近儒为体、法为用。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其强毅任命、毁身不恤的一生,不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绝佳写照吗?他是经正统儒家教育长大成才的政治家,自称“吾平生学在师心”,对于言行不一、鬻学沽利、欺世盗名的行为,是非常不屑的。当然,政治是个脏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太岳没少做玩术弄权的事,手上没少沾血。以他的骄傲,无需任何人在这一点上为他辩难,但倘若将太岳径归法家一脉,也是对他的误解。儒学本身确实存在理想高蹈而难以落实的问题,及至明中后期,更是流于空谈久矣。太岳笃信实干兴邦、躬践知行合一,这是符合儒家原初内在精神的。当然,考虑到本书初版时间正是社会思潮尊法抑儒的阶段,韦老这样处理,是不难理解的。

二、韦老提及释、道对太岳发生过影响,却未能展开论述,勾起了我十年太岳迷妹的好奇心又不给个痛快,这是让我深以为憾不能餍足的地方。台湾有学者发表过太岳佛学思想的论文,我下了还没看(毕业论文火烧眉毛,不能再摸鱼了!(;´༎ຶД༎ຶ`)。或许等寒假回家读完《张太岳集》,在这方面能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到时候再来编辑这条。

三、关于高、张先后秉政时朝野上下的海运/漕运之争,韦老关联了二人的政治斗争,是为新见。但我关心更现实的问题:太岳从谨慎支持海运到彻底捐弃,继而大力主张漕运,真的只是为了清扫高拱的政治遗产吗?这也太意气之争了,我迷妹心理,不相信太岳一个实干型政治家,在国家大事上会这么幼稚。虽然书中基于史实,对比了海运/漕运各自的效率及损耗率,但作为打小接受“闭关锁国贻害无穷,改革开放才能富强”长大的当代人,那些数据我看来看去,实在觉得海运不比漕运差啊?假如单走海运不保险,大可海漕并行啊?太岳到底还有什么别的顾虑,倭患未能尽除?倘若以大魄力开海禁,比照俺答封贡,以贸易代替征战,则何如(不是我想出来的,时人已有此倡议)?还是改革压力已经够大了,太岳不敢再违背祖宗成法(海禁是明高祖定的国策吧,我记不清了)?倘若梳理沿海各州县地方志水文卷,细查当时海运条件到底如何,能否得到更基于现实的答案?这就是我空口白话了,工作量极大还未必能有结果,不知哪位史学壮士愿意一试……

正经随感完毕。以下迷妹疯言疯语:

一、高张也太意难平了!跃居我嗑cp史上意难平第一名!意难平到我想写同人!然而三次元冗务缠身莫得时间!啊,意难平!

二、朱翊钧出来挨打!个小王八犊子,猪油蒙心深恩负尽,万死不能赎其罪!说实话,因缘际会,我最熟明史,现在的研究对象也发生自明朝,但我对这个朝代真没一星半点的好感,而且是知道得越多越没好感。但我最爱的历史人物和最爱的艺术形式还偏偏就属于明朝……还能咋办呢?捏着鼻子继续看呗,大明于我如怨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