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读后感10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读后感10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0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读后感(一):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4星 拖了好久的书评了。。 半个月前看完的一本书吧,一直以为都莫名对茨威格有好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他对暗恋者的心理剖解的可以说是非常到位,语言十分生动了。在这本书里,14个历史故事在茨威格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拜占庭的陷落。只因为一扇小门而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国的致命弱点,令人唏嘘不已,十分具有戏剧性的感觉。 茨威格的文笔无论是在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是象棋的故事,亦或是在这本书里,都让想要所表达的意思演绎的淋漓尽致。 他的文字和历史的结合使我意识到历史竟然可以如此绚丽多彩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以可爱生动的语言去为人们演绎一次又一次人类群星闪耀时刻。 总觉得历史包含了许多偶然,每个故事都是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一刻。在这里看到了托尔斯泰的特别,欣赏到了亨德尔的音乐,看到了西塞罗的伟大,同时也看到了如星星般的无数渺小人生。 文摘:一件艺术品可以被时间遗忘,可以被取缔,被埋葬,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要战胜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 一个人永远不能长久地保卫群众的自由,而只能永远保卫自己内心的自由。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读后感(二):【4.6/5.0】上帝之手和人类意志

--不朽的逃亡者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社会渣滓为逃避判罚无意之中翻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然后在同样狡猾奸诈的贵族手中受审走上断头台的故事?

--舰队翻山越岭,确实很有想象力

【那扇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凯尔卡门,竟然会将欧洲卷入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强劲风暴中,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他们为此懊悔不已。但这就是历史,客观而无情。有时候,哪怕一个小小的过错,也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即使用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无法挽回。】圣索菲特大教堂最后的弥撒写得很悲壮

--(๑•̀ㅂ•́)و没有烟叶就吹泡泡玩,哈哈哈

--一夜诗人的故事比复活的亨德尔好看。亨德尔故事有点老套,伟大的创作者战胜病魔和心魔,重新在艺术道路上复生创作的故事,已经没有感动点了。马赛曲作者的故事倒是很有有意思。

【《马赛曲》响彻云霄,却没有使唯一的一个人,即创作它的那个人出人头地。整个法国没有一个人关心鲁日·德·利勒上尉,一支歌曲所能获致的最巨大的荣誉只属于这支歌,丝毫不曾惠及它的作者。歌词上没印上他的名字,在那些辉煌的时刻他自己完全不被重视,也并不因此而愤懑。】

【那一次残酷的偶然机缘使鲁日有三小时之久成为神和天才,随后又轻蔑地把他再度掷回原来的卑微】

【1836年,他终于以七十六岁高龄在舒瓦齐勒罗瓦去世,这时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是何许人,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直至世界大战,其时《马赛曲》已是国歌,法国各条战线又再度响起这支战歌,这位小小的上尉的尸体才被移葬到荣军院,和小小少尉波拿巴的遗体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一支不朽名曲的极不出名的作者终于长眠在令他感到失望的祖国的荣誉墓地,但只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一夜诗人。】

--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

【然而有时,虽然在任何时代都极为罕见,命运会出于一种奇特的心情,投入平庸之辈的怀抱。有时——而这则是世界史上最令人惊讶的瞬间——命运之线掌握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手里足有一分钟之久。这时,参与英雄豪杰们的世界游戏所承担的重任总是使这种人感到惊骇甚于感到幸福,他们几乎总是颤抖着与投向他们的命运失之交臂。极少有人能抓住机遇而平步青云。因为大事系于小人物仅仅一秒钟,错过了它,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恩惠降临在他身上。】

【伟大的一秒钟,他对不恰当地被召唤来而不善利用他的人的报复就这么可怕。一切市民的品德,小心、服从、热诚和谨慎,一切全都熔化在命运降临时伟大瞬间的烈焰中而于事无补。此一瞬间只要求天才,并将他塑造成为永恒的形象。此一瞬间鄙夷地将犹豫不决者拒之门外;他,大地的另一尊神,他的火热的手臂只将英勇无畏者高高举上众英豪的天空。】

--南极争夺战太感人了!

从个人喜爱度上排:南极争夺>一夜诗人>滑铁卢一瞬>拜占庭陷落>黄金国的乞丐>>>>>>>>>>>>>>>>>复活的亨德尔>托尔斯泰>西塞罗之死>玛里恩浴场哀歌>不朽的逃亡者>威尔逊梦的破灭

对名人故事兴趣不大,平凡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奋斗,似乎比伟人做伟业更令人感动。比较意外的是看过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故事后,又去搜索了托的事迹,原来是个终生手性欲亢奋折磨的人.....多次感染花柳病....,对人类有大爱,对身边之人无小爱,夫妻亲子关系冷淡。终生享受贵族生活,却又剥夺家人享受的权利,略一言难尽。

歌德74岁高龄还要娶19岁少女,比杨振宁还要惊世骇俗。一句话,性、女人,伟大作者不朽的创作源泉。

打分整体偏高,南极到黄金国这五个故事,当之无愧的4.5以上,亨德尔托尔斯泰西塞罗歌德威尔逊很无聊的故事,不看也没损失,最多3.5分。

《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读后感(三):闪耀个人浪漫的英雄主义

我第一次从文字间看到了百年之前作者热泪盈眶的浪漫主义,仿佛是一个人的书房,又仿佛是浩如烟海的泛黄史书,那里波澜壮阔的生生死死,功败垂成的来来往往,是千百年的漫长岁月被压制在薄薄的纸张里,那喷涌而出的激荡,轰轰烈烈的瑰丽,经由茨威格笔下的个人浪漫,璀璨成整个人类的群星闪耀。

原来在茨威格的笔下,失败的拿破仑也可以在滑铁卢浪漫得像是一幅历史油画。“这是扣人心弦的艺术作品,是面临灭顶之灾的顷刻惊骇和希望无数次交替的典范,这是拿破仑生涯中蔚为奇观的烟火,壮观得有如一枚火箭,再次升上高高的天空,然后颤抖着坠落下来,永远熄灭。”大概很少有人像拿破仑这样,以一场失败的战役站在历史知名的制高点,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战也成就了它在历史漩涡里最具辨识度的身影。他没有等来格鲁希,他不是输给威灵顿,他以死相拼的背水一战是输给了自己曾经无可奈何的决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怯懦毁掉了最勇敢,最有远见的人在叱咤风云的二十年里建树的一切。茨威格似乎对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都足够偏爱,他筛走了所有人性的弱点,带着悲悯到浪漫的哀戚,哪怕牺牲掉客观公正的史观,也要以最波涛汹涌的笔触去悼念葬送在历史关键瞬间的每一个英雄。

当茨威格的浪漫和亨德尔的浪漫水乳交融的时候,这一场一世一次的华丽邂逅,是音乐与文字的浑然一体,难舍难分,再也没有人怀疑,茨威格用文字写出了亨德尔的音符,亨德尔的音乐里又同时夹杂着茨威格的笔画。

周遭是万籁俱寂的静夜,这座大城市的上空,潮湿昏暗,渊默无声,然而在他心中,光明在奔涌,在这间斗室轰然鸣响着别人听不见的宇宙之音乐。

是的,别人听不见。哪怕是亨德尔,也需要经历中风,需要在肢体和心理上回归笨拙的本源,以最纯澈的安宁去迎接这宇宙之音。当他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中抬手指挥那曲名满天下的《弥赛亚》的时候,他会想什么,他经历过的所有苦痛,来自身与心的双重不幸,经历过的沮丧失意,似乎都可以在这一刻闪耀成命运的馈赠。他不再慌乱了,有人给他制造麻烦,他也懂得如何体面地战胜他们,他成了为音乐而生的战士,他以不知疲倦的心创作出的旋律,永不中断。

如同贝壳发出大海喧嚣的涛声,他的心里响起无法听见的音乐,比他平生听过的都更奇异,更瑰丽。

他们的生命,他们抛掷的杰出的生命是为了一个没有核仁的空壳,为了没有内容的空话,为了一个没有真理的思想,仅是出于欢乐而献身。他们怀着这样的热忱和力量就像为了一项神圣的事业一样,供仇恨和杀戮驱使。

茨威格在为托尔斯泰《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里这一段喟然叹息,似乎足够穿越历史,向代代的青年人发问。我们的年轻人,无数次站在了风口浪尖,堂而皇之的师出有名将他们推向了矛盾的前沿,他们急于与邪恶划清界限,就太容易被高喊正义的意图不明的人所利用,又是发声筒,又是挡箭牌,他们神圣而热烈的信仰,成了冲突与利益的背书。我们的年轻人,纯粹简单的信念容不下一粒沙子,他们清澈透亮的眉眼里装着的是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他们或生于乱世,或生于太平盛世,都有同样的激愤和冲动,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堂堂正正的世界观念,让他们不惜不自量力,不惜以死相逼,而这样的中正又恰恰正中了谁的下怀。哪怕是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也还是能够看到年轻人走上街头以国家的名义抵制不公,拔高姿态为特殊群体发声,我们丝毫不怀疑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是心怀天下的,是忧国忧民的,可是以极端的凸显自我的方式来表明姿态,往往会让问题陷入无法调和的尴尬困境,一旦撕破脸皮,正确的谈判就被逼得骑虎难下,不将姿态摆到最后似乎就是临阵脱逃的败将逃兵了。百年之前的茨威格,就借由托尔斯泰的名义写出了这样的担忧。

没有一个道德的秩序能够通过暴力而强行建立起来,因为每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又制造出暴力。一旦你们拿起武器,那你们就制造出新的专制,你们不是去摧毁它,而是在使它永远存在下去。

面对年轻人的质问,托尔斯泰没有急于反驳,他甚至以老人的羸弱之态节节败退。但他远比年轻人们明白,激进的革命态度除了自我感动之外根本不利于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另一方面,他又是那么爱护这些年轻人的冲动,因为至少我们的时代没有沉默,我们的年轻人还在奔走,哪怕他们是在画地为牢。

托尔斯泰的担忧似乎在西塞罗那里得到了回应。这个天才的演说家要求对立平衡,知道独裁是危险的,革命也同样是危险的。他支持屋大维的共和,却被“后三头“同盟背后插刀。那些要得到权力的政治家,只要还没有得到权力,总是要才智出众的人做自己的支柱,一旦得手,就蔑视地把他们一脚踢开。这是茨威格的通透,又何尝不是西塞罗的无奈,他知道一人独处要比身在帮派更为聪明,他曾想尽办法远离权力漩涡,却还是对争权夺利的统治者抱有最后的幻想,可是当他站出来向人民发声的时候,就已为自己的离开挑选了身不由己的死期。但或许,天才如他是料好了这样的结局才让自己离开隐居的小屋重见天日的。

他曾在《论老年》中说过这么一段话,一个老人既不可以寻求死亡,也不能去拖延死亡,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到来,必须泰然地接受它。

最后惨死横尸城头的西塞罗,到底是在接受死亡还是寻求死亡我们不知道,但至少,他从来没有拖延死亡。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唯英雄永不朽,唯文字永浪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