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废墟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巫鸿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一):缺乏诚意

论文杂集,总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也是最贵的一本。巫鸿老师的书我基本都买了。这本书是我买的最新的一本,但是东西是最缺乏诚意的一本,内容却不新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远不及《礼仪中的美术》和《时空中的美术》两本,当然也不及《重屏》给人的启发和新意。恕我冒犯,我真的不喜欢这本杂糅之作。也可能是这本书的关怀太大了,太广了,我等小辈不能理解。我想起当时我读到《时空中的美术》时的激动,现在读到这本更加失望。要不我想那本《物尽其用》的主题也不错啊。这种纵贯式的叙述使巫鸿老师的阐释缺了以往醍醐灌顶的见解。我还是喜欢本书的前半部分多一些。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二):98—99页关于东岳泰山的两处错误

P98“宽阔的通天街沿着岱庙中轴线向北延伸,引导游客到达岱宗坊”有误。出岱庙向北有中轴线先到岱宗坊再直红门登山起点无误,然通天街在岱庙以南的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向北的是到达岱宗坊的是红门路。

P99图1.52注释“山东泰安岱庙前门”误。图中照片拍的是岱宗坊,在岱庙北门(也称岱庙后门——正门/前面是坐北朝南,后面/坐南朝北)再往北通往泰山的路上。前门正对通天街,门书“岱庙”二字。

也即,泰山这一“胜迹”从山顶南下至岱庙确实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下山后自北(山在北)向南分别是:(红门路)——岱宗坊(红门路,现在是一个岱庙广场)——岱庙(北门/后门—南门/前门/正门)——通天街。

与内容论述关系不大,但方位描述和图及其注确实有误,或可改正。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三):98—99页关于东岳泰山的两处错误

P98“宽阔的通天街沿着岱庙中轴线向北延伸,引导游客到达岱宗坊”有误。出岱庙向北有中轴线先到岱宗坊再直红门登山起点无误,然通天街在岱庙以南的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向北的是到达岱宗坊的是红门路。

P99图1.52注释“山东泰安岱庙前门”误。图中照片拍的是岱宗坊,在岱庙北门(也称岱庙后门——正门/前面是坐北朝南,后面/坐南朝北)再往北通往泰山的路上。前门正对通天街,门书“岱庙”二字。

也即,泰山这一“胜迹”从山顶南下至岱庙确实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下山后自北(山在北)向南分别是:(红门路)——岱宗坊(红门路,现在是一个岱庙广场)——岱庙(北门/后门—南门/前门/正门)——通天街。

与内容论述关系不大,但方位描述和图及其注确实有误,或可改正。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四):期待

中国古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这使得中国式的废墟不同于西方历史上的废墟,所以,印象中的废墟不外乎城市里拆迁后和散落在某些村落中被遗弃的房屋。而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废墟形象就是圆明园,但是这段历史实在太堵心,去过多次北京也未曾想过要去看一看。若是以我们从小的教育来看,除了语文课堂上对于怀古诗句的公式化解读,我们不会联想到废墟,也不会懂得如何欣赏废墟,而这类景象的描绘也没有出现在美术课上。大体来说,除非你的专业偏向于美术或者视觉类,压根不会有人主动来告诉你关于废墟的故事,而对于现实中所留下的废墟影像或者实体存在的废墟,我也不会理解它们在历史与美学上存在的生命价值。

巫老师的书中,从绘画,诗歌,金石,摄影,电影,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从东方以及西方的不同视角,勾画出古代废墟的悠远与沧桑,也囊括了废墟所带来的冲击与民族意识的崛起,甚至包含了我们对废墟的反抗。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让我对废墟有了些了解,已经开始期待巫老师的另外几本书。

《废墟的故事》读后感(五):废墟—带给我们无尽的感情色彩

每个废墟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而对于我们来说废墟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含义,有些废墟代表了某个时间段的一段历史;有些给我们呈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些通过艺术的表达带给我们无尽的希望。

废墟对每个人含义不同。历史学家或许沉浸在它所表达的那段尘封往事,想要揭开历史背后的重重迷雾;文人墨客有着国破山河在的悲凉,又可能像顾炎武那般怀念曾经的明思帝,那个亡了的大明王朝;艺术家提起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或是孤寂又或是充满希望。

而随着艺术的发展,废墟从曾经华夏土地上留存的石碑,画卷中的大山大河到如今的摄影照片展示出来的战争画面,城中景象。艺术的呈现手法多种多样,带给我们无尽的感情世界。

当你驻足在火烧过后的圆明园,会感叹曾经那个不争气的清朝政府还是产生无尽的遗憾?这一切都等待着你自己的体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