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随园食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园食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园食单》是一本由袁枚著作,三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园食单》读后感(一):这是我见过最清新脱俗的一版《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插画:烧小猪

《随园食单》读后感(二):旧时食单

最近看老广的味道有些痴迷,想好好对比一下广府菜与淮扬菜之间的差别。想找些关于淮扬菜的资料,B站和腾讯视频都几乎没有。

想找汪老的作品看看,写的实在太零散,后到老乡李渔的闲情偶记,也只载有只言片语。又忽然想起那日在书店,看过袁枚的随园食单,瞬间又燃起希望。

找到之后的确带给我许多惊喜,似乎也的确找到了如今口味的源头。

都说这本书的精华在于 戒单。有几戒如今却大行其道。感觉其中最为在理的为戒暴殄

鹅肝 鱼子酱 就是典中典了。

但也有戒穿凿,戒火锅之类,太过武断。毕竟如今分子料理,烧烤火锅大行其到,可能也是淮扬菜落寞的一大原因。

再看食谱,其实当时大户人家的食单,渐渐不如寻常百姓家的菜谱。

《随园食单》读后感(三):吃吃吃,管什么千与千寻!

刷须知

洗刷之法: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韭删叶而白存,菜弃边而心出。《内则》曰:“鱼去乙,鳖去丑。”此之谓也。谚云:“若要鱼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谓也。

变换须知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戒耳餐

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可贩不可吃,虽多奚为?若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价值万金矣,其如吃不得何?

鳆鱼

鳆鱼(即鲍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庄太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亦别有风趣。但其性坚,终不能齿决。火煨三日,才拆得碎。

烧小猪

小猪一个,六七斤重者,钳毛去秽,叉上炭火炙之。要四面齐到,以深黄色为度。皮上慢慢以奶酥油涂之,屡涂屡炙。食时酥为上,脆次之,硬斯下矣。旗人有单用酒、秋油蒸者,亦佳。吾家龙文弟颇得其法。

鹿筋二法

鹿筋难烂。须三日前,先捶煮之,绞出臊水数遍,加肉汁汤煨之,再用鸡汁汤煨;加秋油、酒,微纤收汤;不搀他物,便成白色,用盘盛之。如兼用火腿、冬笋、香蕈同煨,便成红色,不收汤,以碗盛之。白色者,加花椒细末。

风枵

以白粉浸透,制小片入猪油灼之,起锅时,加糖糁之,色白如霜,上口而化。杭人号曰“风枵”。

《随园食单》读后感(四):这是一篇工作总结,来自一个很穷的剧组。

为了扩大书的传播量,编辑妹妹想尽办法,为了体谅她的辛劳,作为插画师的我也要出一份力(迫于她的淫威)。

编辑大大让我回忆一下做书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内容充实,多码字。印深刻的记忆那就是加班!!!(不得不夸自己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还能创作出这么热爱生活毫无负能量痕迹的插画,我上辈子一定是拯救地球的天使)。

通常一本普通的成人文学插图大多在二十张以内,但这本足足画了五十多张那。(其实当时明明很牛气地夸下海口“别的版本七十张,虽然只有三个月,但我要画八十张”,是我那会儿还太年轻……)

选择了一种现代的插画风格。(这里必须得夸一下自己)开工之前跑了七八个书店做调研,觉得当时市面上大部分随园食单的插图都是写实风,私以为太逼真的图画……我也画不来,哈!哈!哈!通读《随园食单》觉得袁枚其实还蛮搞笑的,是个小傲娇(他曾说自己因为喝了一碗做得粗糙的粥,回家就生了一场大病!口合口合口合 亻象 我 一 木羊 亻敖 女乔),于是就有这又时尚又恰当,的,插图。

(华丽插图,尽在页底)

再爆个料,其实最初版本的《随园食单》并没打算铺上粉嫩的糖果色做底(这么少女怎么会是本女汉子的第一选择那)。原因在于,我们必须在还有待提高的中国印刷制书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读者创作最好的阅读体验。

为了保证印刷质量选了成本范围内最好的全彩印刷纸张,新品艺。但小尺寸胶装的书,用纸厚了又翻不开。所以导致了第二个问题,薄的纸就会透,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全书拉浅网,图与图之间不影响。(不懂的同学可以脑补一下一张白纸和把纸印成黑色,哪个比较透。)所以那,就有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的五彩少一彩的但还是很彩很可爱的《随园食单》啦。

写着写着发现真的有很多杂七杂八事可以回忆:比如每天下午4点半明明很饿还得对着电脑找参考素材,满屏幕都是吃的我却只能潜心搬砖,心情很糟糕(蓝瘦香菇)(好在编辑也是个吃货,会不定时送来蛋糕巧克力苹果香蕉薯片松子)……

再比如每次以为封面要完稿的时候又因为种种原因推翻从来,打样花了好多钱,都被领导记小本本了那(我好方)……

还有因为我们是个很穷的剧组,各种土豪方案都通不过,内文重新编辑排版了好几遍,最好选择了小而美的方案(我们就是觉得小而美最好才不是因为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理由那)。

下面是总结段了!以小见大,做书和过日子无二,有很多遗憾不得实现,或许还有些错误要去弥补,即使全心全意努力经营,结果却还是差强人意甚至惨不忍睹。但保持热爱,总会有个还不错结果。

总之做这本书真的做得很用心,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大家快去买吧~绝不吃亏上当!(等我们剧组混好了,奉献大家豪华版!)

《随园食单》读后感(五):《随园食单》读书报告 ——袁枚的柴米人生

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乾隆才子袁枚平生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读书却只能排最后。这本《随园食单》中,袁枚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吃货严苛的要求:「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鲫鱼,要选扁身且带白色者,肉质鲜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离。圆身黑背的鲫鱼,肉质僵硬多刺,简直是鲫鱼中的“地痞鱼”。」手写生活态度,文字清爽可爱,一蔬一饭之间,皆是闲情,是雅趣。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档央视节目的播出,使得大才子袁枚在二百多年后再一次成为了网红,而让他再度出名的,却是其辉煌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首小诗。在一个如此不宜生命成长的「白日不到处」,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它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自己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是不会开花的,但即使如此细小低微不可与牡丹相比,它也要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而诗人袁枚本身,也是这样一个对人生有着独到见解、有才且有趣的人,就如同卢梭所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袁枚绝对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的灵秀之气,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购得隋园,这里旧为江宁织造园,也就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就改名为“随园”,自号随园老人,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可以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

修好了大别墅,接下来就该操心经济来源了,这可难不倒袁枚这样一个生活妙人,他给自己设计了四条发展路线:一是一是推行以园养园政策,将随园土地、山林租出去,当包租公;二是做自由撰稿人,帮人写传记、墓志铭,据说只要钱到位,包你满意;三是经常出书,且霸占畅销书前列,迷妹迷弟超多;四是办补习班搞创收。精于生活的袁枚同样精于商业炒作,先是修好随园再拆掉围墙,每逢佳日吸引游人如织,不仅不加以管制,更挂出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如此一来这园子就初具声名了。紧接着,他立马写了一本《随园食单》,大谈特谈自家私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激发那些热衷口腹之欲的人的兴趣。当随园炒热,个人知名度激剧上升,袁枚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属国琉球都有人专程来购买,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

初读《随园食单》,大概很多人都以为它是像《雅舍谈吃》这样的随笔集,没想到却是一本真菜谱,但寥寥数语的真菜谱背后,却字字皆有世界观、方法论。说起燕窝「以三钱生燕窝盖碗面,如白发数茎,使客一撩不见,空剩粗物满碗,真乞儿卖富,反露贫相」,说起豆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之故也。然以极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说起面食「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不难看出袁才子对待美食如同生活,态度具大见地,胃口是极刁钻,生活与文章齐飞,墨水共口水一色。《随园食单》名为菜谱,实为袁枚所写的为人治世的道理,将其仕途不顺不能施展的抱负全部寄情于美食,还真是少见的。像是效仿伊尹向商汤一样,“治大国如烹小鲜”,选食材就像选人才,调和就是治国的平衡,因此被商汤封为宰相,这是有名的借美食治国的故事,袁枚或也有此心,但终归是放浪形骸的“性灵派”,宁负一方百姓,不可负短暂一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