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房客读后感精选

房客读后感精选

《房客》是一本由〔英〕玛丽•贝洛克•朗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客》读后感(一):漫长的怀疑,真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在巨大的困倦中读完《房客》,喜欢自然也就谈不上,但仍然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凶手的样子,有绅士的派头、对金钱大度、却行为古怪,他每次外出,都与城内屡次发生的谋杀案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然而正是这个神秘房客的出现,让艾伦和邦汀摆脱了生活困境,但发现他可能是“连环杀手”的事实,让艾伦无比挣扎,她在恐惧中求证,在惊慌中犹疑,她害怕他是凶手,但作为房东又几次在外人面前维护了他。

小说偏重于人物的心理,而非故事的推理,因此你能感受艾伦面临的心理压力,那可怜的神经简直随时要崩塌,好在凶手最后选择不告而别,无论对艾伦,还是对困倦的我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房客》读后感(二):核心是氛围营造而不是推理悬疑

可能囿于成书年份?这个故事更加侧重于主角的心理描写,就结尾来说,没有现在普遍喜欢的反转、多重解答等等,也几乎可以称为开放式结局。反倒是文中所呈现的中年夫妻的相处琐事,重组家庭之间微妙纠结的相处场景更有趣,让人感觉作者可能确实是想借艾伦之口吐槽一下她那除了泡茶屁事不帮忙、还老想着花额外的钱买报纸关注八卦的丈夫。

阅读之初反而对主角夫妇二人早年间当仆人时发生的人命案给了我虚晃一枪,种种似是而非的表达总觉得是在暗示他们知晓内情,甚至可能还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读至最后也未再深入了,甚是可惜。整本书篇幅较短,其实有很多可以扩充的内容,但就是这种处处欲言又止的感觉,才让人觉得围绕在伦敦这这场浓雾,可能某一天散了又会再聚起来吧。

《房客》读后感(三):心理悬疑的开拓性作品

《房客》的故事严格来说不算推理小说,而是心理悬疑故事——

罗伯特•邦汀和艾伦•邦汀曾经是一对靠给大户人家提供仆从服务而逐步买入小康家庭的夫妇,但是现在,这对夫妇因为投资失利,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过着捉襟见肘的悲凉生活,他们房子里的装饰品不断减少,空闲的屋子也租不出去。

一位神秘访客的到来拯救了这对夫妇,这位神秘人有着绅士气质,举止优雅而且不吝金钱,但是他性格极其古怪,不予许受到任何的监视和干扰。更可怕的是,每当这位房客深更半夜外出的时候,伦敦总会发生可怕的命案,而命案现场受害人身边总是会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复仇者。

女主人艾伦一方面感激房客的慷慨大方,解救了他们夫妇的困窘生活,一方面却又十分怀疑这位房客就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复仇者”。她陷入了迷惘,到底是继续听之任之,享受房客交来的源源不断的房租,还是将其绳之以法,还是那些无辜的人免受伤害?她犹豫不决,极为害怕,而继女黛西的到来和年轻警探钱德勒的不断造访更加重了她心中的忧虑……

《房客》的作者玛丽•贝洛克•郎兹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她有个姐姐也是作家,玛丽的作品很多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其中跟希区柯克的合作较多,比如《阁楼上的男人》、《房客》等作品,都不止一次被改编和翻拍成电视、电影、戏剧、歌剧作品,说明心理悬疑作品还是较为被大众所喜爱的。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一对困窘的夫妇迎来了一位神秘房客,房客每次外出城里就有被害者——这是典型的心理悬疑,作品没有交代任何凶案现场的惨状,凶手的谋杀手法也没有被揭示,甚至凶手作案的动机都没有说明,作者把所有的精力用来营造气氛,通过大量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环境描写烘托出房客“定时炸弹”一样的恐怖感,而故事中连环杀手“复仇者”影射的应该就是恐怖的“开膛手杰克”。这样纯粹借助气氛来推动的故事的小说其实现在已经很多,最著名的比如斯蒂芬•金,他的《头号书迷》就是这样在狭小空间中借助心理悬疑气氛来不断推动故事发展的恐怖故事。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玛丽也很重视女性形象的描写。女主角是一位曾经靠做佣人白手起家,后来又陷入经济困局的主妇,她善良但是敏感,胆小又多疑,房客的一举一动仿佛都能挑动其神经,就像书中说的——“她不想让任何陌生人进门。在她敏锐、备受折磨的意识中,她的房子已成为她必须捍卫的一座城堡,即使打进来的是千军万马,她也不会退却。她始终在等待第一个进来的探子,她用来反击的武器只有女人的睿智与狡黠”——这样的角色非常市井却很打动人心,小人物却总会吸引你的注意。相比之下,继女黛西的形象就比较脸谱化。

另外作者在小说中还调侃了法国侦探小说之父加伯里奥先生——

黛西迟疑了一下,然后很吃力地念了他的署名:“‘加—伯黎—尤’——”

“多么可笑的名字!”邦汀疑惑地说。

乔插嘴说:“这是一个法国侦探小说家的名字,他有不少作品很不错。”

“那么这位侦探小说家是来这研究我们的复仇者谋杀案的啰?”邦汀问。

“噢,不,写这封蠢信的人签这个名只是为了好玩。”乔自信地说。

就像是小说中写的,提到加伯里奥应该纯粹是出于“好玩”,但是基于何种目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没有推理成分的悬疑小说,情节简单但是气氛烘托强烈,行文流畅但是赘述颇多,真正的历史意义可能在于将心理悬疑这种亚文体用一种很夸张的手法摆在了读者面前,而这样的做法也正显示了作者对于读者心理的洞察,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女人总是喜欢恐怖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经验之谈。她们一进入这栋建筑就说:‘我要去恐怖屋!’”

评分:

《房客》读后感(四):三星半,不是推理,不是来期待推理,诡计,反转的,归为【推理文库】就很奇怪。

《房客》首次出版于1913年,又是一本百年前的老书了。

这本书被归类到“世界经典推理文库”当中,就很奇怪,这本书根本就不是推理小说,不是来期待推理,诡计,反转的,与推理没有一点关系。

应该是属于心理悬疑小说,好像还有是第一本心理悬疑小说的说法??吹嘘的点就是心理悬疑的奠基之作,而且国内已经出版过很多次了。

但其实,我觉得也不像是悬疑小说,至少悬疑氛围很淡,说成心理惊悚小说更确切一点。

故事讲述就是一对夫妇,收留了一个房客,却又怀疑这位房客很可能就是连环杀手,于是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举报他将他绳之以法,还是保持沉默?

剧情不算跌宕起伏,其实也没有什么紧张的故事氛围。

不过,读起来还挺有趣的,故事性还可以。

--------------------------------------

整本书和推理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反转,真相也没有悬念。

而且,小说的结局好像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他就是凶手。

这本书的内容略显单薄,仅仅围绕着五个人来写的,而且也没有在调查案件的感觉,书中的警察略显无能。。

书中的案件发展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告知读者的:

一是邦汀夫妇的朋友乔·钱德勒,这也是书中唯一一个经常出现的警察,钱德勒每次来邦汀夫妇家里,就会讨论起谋杀案的案情。不过,身为警察随随便便透露案件信息也太……。

二是通过报纸的报道。

除了邦汀太太去参加了一次侦讯会,再也没有能与侦探小说挂钩的地方了;

倒是警方出动了五千人,还有大批警犬,居然不仅抓不住凶手,还一直没进展。也是挺搞笑的。

小说的结局其实挺坑的,太仓促了,稀里糊涂就结束了,这能理解为作者写“烂尾”了吗?还是刻意这么写的,留下一个让人不知所措的结局。

感觉并没有2009年的电影改编的好。

-------------------------------------------------

全书一直在营造气氛,推理已经不重要了,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其实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了,但剧情还是能够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读者的心情就像邦汀太太那样忐忑不安和猜疑,然后一步步去证明自己的猜想。

此书最大的看点就是心理描写了,房东对房客的感激,以及房东太太的猜疑,纠结和最后的决断。 心理描写虽然还行,但两个主角人设其实并不好。

邦汀太太莫名其妙得觉得房客是个绅士,一直在庇护房客,连谋杀都无法撼动她,这显露出她的贪婪,懦弱的本性,而他丈夫又显得太愚钝了。

整体来说,此书在100多年前还算不错,但结束得太突然了。

小说最后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有一个想象的空间,恐怕会更好。

(不过,很多人认为此书本身就是开放式的结尾了,不过我希望能做得更好,现在来看,像是作者写不下去了 ,所以才仓促结尾)

-------------------------------------------------

评分:★★★☆+

这本书不是推理小说,但读起来很有趣,也不啰嗦,因为是百年前的作品,有些地方要理解,我愿意给★★★☆+。

你当成【推理文库】去收集的,很可能会失望,毕竟没有推理,没有诡计,也没有反转,甚至于没有悬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