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馆读后感锦集

茶馆读后感锦集

《茶馆》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读后感(一):老舍

看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都有种敌后武工队的感觉。总有那么个一身正气,充满能量,心智健全,毅力强大的男人,此人与书中其他人都不同,其他人都在是非之中显露千姿百态,而他必在是非之外——片叶不沾身,深藏功与名。 老舍笔下的正面人物往往着墨甚少。小人物鱼贯而入,往往铺张甚费。到底谁才是《茶馆》的主角?王掌柜还是康大力?或者压根就没有主角,只有戏角,生旦净末。人生如戏,一切史观都是近代的,艺术亦然。在那个东亚病夫的时代,北平可以如是,而在这个复兴盛世,《茶馆》里的所有小人物最好都隐去,中国站起来了,其实是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个时代的声音,是要有慎重选择的,作为艺术,它可以永存,但作为工具,它必须适时隐去。 康大力是隐藏在主线之外的,是配角旁衬出来的主人翁。是从淤泥般的北平市井环境中脱胎出的荷花,注定要超凡入圣的。

《茶馆》读后感(二):黑到头天会亮

读《茶馆》

作者:姽婳小术

《茶馆》这本书算是在读名著的年纪,被老师或者家长争相推荐的书籍之一。所以在那个年纪,我是有读过的。如今再温故一遍,也是一种意趣。

《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书籍有两剧:茶馆和龙须沟。茶馆一共三幕剧,讲述了一个叫“裕泰茶馆”的兴衰;相对于茶馆,龙须沟就逊色了些许。亦是三幕话剧,龙须沟是一条臭水沟,附近住着四户人家,作者通过这四户人家的遭遇写出了时代变迁的物化迁移。

值得对比的是,这两个话剧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社会的改革变迁带给整个人民群众的变化。一个小小的茶馆,聚集了三教九流。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而这个故事,随着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走到了结局。

和时代变迁形成对比的有:裕泰茶馆内贴满了“莫谈国事”,进来茶馆的人却都在谈论国事。我们先要了解的是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是一个精明圆滑的人。他不古板,他知道世道要变天了,也知道茶馆快要经营失败了。“莫谈国事”四个字,你可以说是王老板对茶馆采取的挽救措施,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商户对国事的看法,乱世求存中带着无可奈何。

用龙须沟中常四爷的话说:“我爱咱的国,可是谁来爱我啊。”

对生活的向往中又带着的深沉的惆怅无奈,正如那时候的老舍,面对的是改革开放,迎来的是文化革命。所以他写出来《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却自沉太平湖。

很多人说字如其人,文章亦是如此。读老舍,感受他文字里的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出他对当时背景下的社会感受。所有人都走了,茶馆的王老板,最终独自一人留了下来。面对自己的茶馆,有心无力的感觉,正如同身处的老舍,王老板自缢于自己的茶馆,像似始于尘,归于尘,那么老舍呢?是否也是如此。

《茶馆》读后感(三):无声之剧,重现经典----评《茶馆》

说起老舍,我们除了崇拜其名,更会情不自禁地追寻其经典之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他,《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等作品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代表之作。

这次经编辑朋友推荐,久仰这位大师盛名的我终于有幸读到了一本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读物----《茶馆》。虽然这是一部剧本,但是书中更是用无声的文字倾尽全力地展示着其话剧文字版本下的精彩魅力值。朴素的版面,最为原汁原味的故事内容。确切而言,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月1日推出的《茶馆》一书其实是汇总着老舍笔下的《茶馆》和《龙须沟》两个话剧剧本。

很是惭愧的是以往我虽然对这2个经典的剧本耳闻已久,却从来没有读过或者看过。借着这本新书的推出,我总算有幸得以一饱眼福。确切而言这是以话剧对话形式展现的作品。就《茶馆》这部作品分享的是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标志性时期的变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馆包罗万象地浓缩了中国一个时期的巨大历史变迁。通过着茶馆中各个人物的语言描述,书外的我看着世像百态的同时,更是有着一个纵向有时间跨度的历史社会变迁过程。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细节及整体------这样人来人往的小茶馆;这样各色人物的迎来送往;这样三教九流的众生相;这样的一个大茶馆的小社会诠释。经典之作就此用着最为直观的,生动的,原汁原味的文字形式铺陈于我的面前。虽然读着这样的文字剧本缺少了某些的直观感受,但是我却觉得这样的刻画勾勒同样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静态美。尽管没有演员的肢体表达,但是文字本身那种无形中的“无声胜有声”境界却完美地通过书册让人一览无遗。翻看着这样的文字描述,我觉得自己更加动态地通过这些语言的描述展开联想---去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举止,心理-----更通过着这些人物的巨大信息量感受作者本身借助剧本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事实上,书中随后的《龙须沟》同样用着这样的生动文字分享着老舍笔下的另一个话剧剧本故事-----

引用曹禺的那句“一句台词一个任务,演绎着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而通过阅读这样的经典剧本,我更觉得是灵魂深处再次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洗礼。很是喜欢这样类型的老舍代表作读本,我觉得这样的书册值得阅读和收藏。

《茶馆》读后感(四):旧时代的悲剧

茶馆自古是社会上三教九流的汇集之处,一个大茶馆几乎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老舍就在《茶馆》中描写了旧北平形形色色的的人物,勾勒出一幅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而人物的故事和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通过裕泰茶馆的小小窗口展示了近代中国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三个黑暗时代。

剧本涉及的人物多达五十几个,社会层次非常完整,涵盖了时代中的各个阶级: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大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还有特务、打手、警察、流氓……角色一多,情节难免杂乱,老舍选择用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小冲突来连缀剧情,让人物带动故事,着重描写了掌柜的王利发、民办资本家秦仲义、旗人常四爷、农妇康顺子等主要人物从年轻到衰老的历程,而唐铁嘴、刘麻子等次要人物则是由父子相承,性格特征一贯而之,这种对众生相的处理手法较为巧妙,读来有种“形散而神凝”的感觉。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茶馆里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茶客照旧在这里逗逗鸟,喝碗茶,吃份烂肉面,掌柜的王利发依旧忙前忙后,说着应承的吉利话,但在这看似热闹与祥和的背后,通过墙面上张贴着的“莫谈国事”的条子,以及爱国者遭逮捕、特务监听茶客对话、太监买老婆、农民卖儿女、人口贩子当众买卖人口等情节,皆能嗅出几分清末社会反动、腐朽和衰亡的气息。

而第二幕中军阀混战的时代,更是恶人得势,民不聊生,茶馆改了良,生意和人心却“越改越凉”,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侦缉队员时不时来敲诈,警察为了俸禄随便抓人,而茶客为了免祸可以随意栽赃,大太监势力垮了,他的四侄子做了大党员,到处张罗着要登基做皇上……炮火之下,茶馆里上到掌柜的、旗人,下到小伙计、农民,一餐一饭尚且艰难,新式茶馆光怪陆离的场景之下,其实满是凄凉。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挟着美帝主义的大旗搅起内战,“莫谈国事”的条子写得更大了,旁边新添的那张“茶钱先付”,暗示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茶馆里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老去,日子却没有因此变好起来。故事以流氓特务企图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茶馆,而王掌柜上吊自杀为结尾,自杀前,王利发重逢了五十年前的两位老朋友,一个是正直热心,却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捕入狱的常四爷,一个是费尽半生资产和心血去建民办工厂,立志兴业救国,却以惨败告终的秦仲义,三人以烧纸钱的方式祭奠了自己,直到常四爷仰天喊出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终于在全剧的最高潮部分,将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了那个旧时代。

裕泰茶馆中每个人的兴衰其实都与他自己本身无关,更多意味着时代的兴衰,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意指人民与制度的冲突,而选择用日常的语调来反衬严肃和悲哀,用平民百姓的琐碎生活来反映复杂的时代内核,我想这也许就是《茶馆》堪称经典的缘故。

《茶馆》读后感(五):经典永不落幕

提起老舍先生,不少朋友的第一印象就是课本里学过的《济南的冬天》、《茶馆》、《骆驼祥子》节选等等。彼时年幼,不懂得课本里为何会选那么多老舍先生的作品,只是循规蹈矩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一背诵,如今再读《茶馆》,才真正领略了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以及那浓浓的北京韵味。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为后世留下诸多小说、诗歌、曲艺、文艺作品。然而,无论何时提起,人们总忘不了最具代表性的话剧——《茶馆》。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城中的裕泰大茶馆。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演绎着自己的小命运,轮流登场。而掌柜的王利发,历经几十年的世事变迁,凭着“改良”的信念想要经营好自己的一爿小店,却看遍悲喜人生,世态炎凉。

《茶馆》采用了所有剧本结构中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三幕剧结构。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十余年后帝国主义入侵军阀割据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之后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期,一幕一个时代,前后跨越半个世纪之久。茶馆里的人随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却又和时代紧密相连和故人藕断丝连。人物的命运、社会的风貌、国家的历史、时代的变迁,都浓缩于短短的三幕戏剧之中。

虽然《茶馆》的人物众多,但由于特色鲜明,矛盾突出,关系明了,读起来并不令人感到混乱。而在老舍先生赋予每一个人物的台词之中,又都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时时刻刻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

王利发的小心翼翼,苦心经营;秦二爷的年轻气盛,实业救国,最终梦想破灭;常四爷的义气耿直与老年潦倒;康顺子的命运坎坷,坚定善良……“莫谈国事”的纸条始终悬挂在茶馆里,然而谁又能真正和国事毫无关系?如今再读《茶馆》,已然不再是年幼时的浅薄与粗略,更能理解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更钦佩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语言的精妙运用。

作为中国话剧首屈一指的代表剧目,《茶馆》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更是中国话剧一座里程碑,享誉海外,曾后多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不仅是于是之、蓝天野、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曾经饰演过剧中人物,我们熟悉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陈宝国等演员也以不同的形式表演过新版的《茶馆》。

《茶馆》的经典之处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之中,这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舞台表演赋予的魅力。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这部戏剧也随之成为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戏剧教学的典范。一个演员的演技是否精湛,甚至也可以通过《茶馆》来检验。

多少年来,人们对老舍先生《茶馆》的喜爱,成就了这一舞台的经典,而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落幕。虽然今天我们只是阅读剧本,但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亲临现场,走进“茶馆”,去这完成对这部戏剧的欣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