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探寻一个好社会》读后感精选

《探寻一个好社会》读后感精选

《探寻一个好社会》是一本由张冠生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寻一个好社会》读后感(一):关于费老著作的书评而已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研究集子,倒不如说是对费孝通先生著作的背景介绍。

作者张冠生,担任过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对费老的著述、学识、做人非常熟悉和钦佩。作者从费老等身著述中,选取了20部著名篇目,以散文的笔法,围绕费老著述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独立成篇,写了20章。可以说,既像读书笔记,又像书评,又像推介。读完此书,令读者对费老穷其一生孜孜治学的精神无比钦敬。

但是,由于篇幅和作者功力所限,读完本书,仍有不解渴之感。不过,掌握好正反顺序:倘若事先读过费老的诸多著作,反过头来再读张冠生的这本书,倒是能加深对费老著作的印象,增进理解呢。

《探寻一个好社会》读后感(二):一个智慧、豁达、谦逊、好学的老人

朱永新:#友人赠书#读完张冠生先生赠送的新著《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 ,很有感触。作为秘书,他认真研读了费老的所有重要著作,用书话的方式,以时间的维度,分析了费先生的心路、学路、思路与书路,用自己与费老长期交往的经历,验证费老著作中的文字与思想,还原了许多历史现场。他这样描写自己眼中的费孝通先生——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最让我感动的是后记部分,讲述自己1993年7月在北戴河暑假休息期间随费老撰写《重释“美好社会”》那段时光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智慧、豁达、谦逊、好学的老人。

一个智慧、豁达、谦逊、好学的老人

《探寻一个好社会》读后感(三):编辑推荐

★ 好社会就像好房子,听费孝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重释何为“美好社会”——大时代里的一介书生,在外界巨变与历史动荡中力图持续内心的写作,其终*求索,是接通心底那个叫“中国文化出路”的大题目,探寻社会如何能更好。生命即学术,学术即为家国命运苦苦探寻出路,哪怕忽而被抛在时代后面,发出“空留缎带在人间”的慨叹,也矢志不渝。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书中首次发表《对“美好社会”的思考》一文手稿,为费孝通一生探寻心得的浓缩,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就“重释美好社会”议题向世界发言,系统阐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

★ 纪念江村调查八十周年,探寻乡土社会变迁的“中国方案”——1936年的江村调查,是费孝通一生探寻“中国方案”的起点,他的《江村经济》一书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深刻探究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成为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典范。江村之变,可作乡土中国八十年变迁的缩影。几千年农耕文明养成的乡土中国,欲从农耕、保守、封闭、礼治的传统形态转换到工商、进取、开放、法治的现代轨道,何其艰难?费孝通的一生著述,是一笔特殊遗产,如果确定一个总题目,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和现实途径”——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如何替易?面对乡土社会的损蚀,乡土还能重建吗?城市化怎样避免西方国家经历的社会震荡、农村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的代价?

★ 一段段尘封的书话,一份份弥足珍贵的常识清单,一代知识分子“为社会诊病治病”的精神史——以书话体重述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一生求索与生命传奇,亦勾勒出百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费先生一辈子都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今,讲故事的人也成为后人阅之不尽的故事,令人常常怀念,久久流泪。一个人的纪念,亦是当代学者向一代学人的致敬之书。

《探寻一个好社会》读后感(四):做扎扎实实的读书人

1。读书阅事越多,越觉得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中国知识分子,仿佛一对怨偶,相遇相爱,相知相思,相敌相愁、相折相磨,先是于新旧文化之间四分五裂,于启蒙与救亡之际各奔东西,接着于政权更迭之时南辕北辙,更于政治运动中上天入地,忽人忽鬼,经腥风血雨之变,受锥心刺骨之痛。其中犹难者,是几代知识分子频频面临各种选择,以及各种“被选择”,稍有不慎,或功败垂成,或一无所有,或妻离子散,乃至家破人亡。——序言p5

2。应是鸿蒙借君手。——p002

3。1993年夏,费先生说:从世界范围看,现在的社会还说不上美好。还有很多人在饥寒线上挣扎,还有冲突和战争。未来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秩序?怎样达到和实现?从我们中国的历史看,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热烈讨论人与人怎么相处才好,百家争鸣。从现状看,经济发展很快,新儒家也有一些讨论成果,中国人有资格对这样的问题说话。中国人要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秩序发表看法。——p002

4。几千年农耕文明养成的乡土中国,欲从农耕、保守、封闭、礼治的传统形态转换到工商、进取、开放、法治的现代轨道,何其艰难?——p003

5。人们的病痛来自身体,更来自社会。——p028

6。在“外教三师”部分讲到了帕克,上课非常守时,严冬大雪中迟到了十分钟,进门就道歉“像是欠下无法偿还的债”。

7。人生几见玉无瑕,何况瑕之所在是很有几分主观的呢?又何况此瑕不比彼瑕,前途是尽有补正的机会呢?(1946年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完稿,但因为一些原因打算搁置书稿,潘光旦劝费孝通时说)

8。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p69-70

9。费先生说,西方人说到他的家,指的是夫妻和孩子,很明确。中国人的家,界限就不明确了,伸缩性很大,可以扩大到四五代人同堂的大家疼,乃至整个氏族,一表三千里。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p083、084

10。费先生说,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p84

11。这个私的问题和中国人素来向往的修齐治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知识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p84

12。中国农耕社会有个基础,叫叶落归根,构成社会的有机循环。这一循环里,人们小新伺候土地,尽力保持土地肥力,以利作物生长,满足生活之需。生活中的所有产物,即便弃物,也都加入循环过程,如落叶化作春泥。费先生说: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看到农民们怎样把土地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p091

13。1989年,费先生与当时教委主任面谈教育问题。费先生说:教育工作第一步是培养怎么做人,其次是做一个好公民。多年来,教育一开始就是重视阶级斗争教育,搞得人与人之间不信任。我们对教育的最低的要求就是教人做人。……教育的危机就是民族的危机。——p095

------------6月23日阅读摘录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