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是一本由张鸣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一):也玩标题党。对得起书名吗?

这本书除了前面几十页勉强和晚清民国挨得上边,后面的部分都是些什么东西啊,什么杂文都凑一堆,东拉西扯。你说杂文集我都不会这么愤怒。什么玩意,要两个钱脸都不要了。

乃至前面,都和晚清民国没啥大关联,只是说一些个不太相关的人物轶事。

如果有后面的朋友想通过豆瓣了解此书是否值得买,我给的建议是千万不要买,浪费时间。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二):真相只有一个

这个世界充满矛盾。有人相信中医,有人反对中医;有人热爱孔丘,有人唾弃;美国人相信法治,朝鲜人相信领袖;英国人相信亚当斯密,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

当你一知半解的时候,这些问题总是困扰难解。但是坚持读书、学习,就逐渐明白,真相只有一个。

张鸣教授读书足够多,很多问题就有了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读张鸣的书,长知识,增长见识。

张教授朝代更迭说得明白,今天的现状也看得明白。张教授还在谈家史的时候,把人性说得明白。我要好好学习张教授的勤奋学习的精神,也学习他家老爷子在人性险恶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张教授堪比唐德刚,都是收集了无数史料,把事情搞明白,说清楚。但是张教授无法出专著,只好搞些小段子,得以顺利出版。虽然每一篇信息量有限,读得多了,慢慢就看清了全部。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三):晚清,一出华丽的荒诞剧

如果将晚清民国这个时代比作是一场戏剧的话,那么期间所有的大人物、小人物就是这场戏剧的一个个演员,这些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演绎了一出精彩、荒诞的戏剧。

这场戏剧很华丽。

在张鸣的笔下,主角有权倾朝野的北洋领袖袁世凯、有以女人身份当家的慈禧太后、还有大大小小的军阀政客,他们每一个都不容小觑;在张鸣的笔下,有一个个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在发生,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登基称帝、两次直奉战争……这些事件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深深地影响了后二十年的历史走向。大人物、大事件,共同构成了这部华丽戏剧的一部分。

这场戏剧很荒诞。

梁鼎芬身为汉人,却对满人皇帝忠心耿耿,在光绪死后,挨家挨户讨要银子,只为了在光绪陵上种满树;瑞徵身为满族的公爵,却庸庸碌碌,只知道醉生梦死,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养猫狗,“猫狗依仗主人的宠爱,到处横行,无论厅堂还是内寝,到处都是猫狗的爪子印。食物都是最好的,猫吃的鱼,连内脏和鱼头都不能有。若干公爷最宠爱的猫狗,天天跟公爷一并用膳,有的时候,是猫狗吃剩了,公爷才吃。公爷吃完,猫狗会来舔公爷的嘴巴和胡子,一个舔完了,再换一个,舒坦得不行。乘轿子出门,轿子里也得带上猫狗。”

大清明明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大清的官员们却不想着报国,反而一门心思钻研送礼的学问,只顾着给太监送钱;宫里的宫女们满心满意地奉承慈禧太后,在她的饺子里包上金元宝,慈禧也竟以为这是福气。

大人物们忙着争权夺利,小人物也忙着明哲保身,晚清这出荒诞剧演到后来,终究免不了要走向落幕,那些曾经纵横一个时代的人物也终究免不了人死灯灭。

我们从这出荒诞剧中可以看到一个王朝的没落,也可以看到英雄人物的哀歌,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四):听野路子学者摆龙门阵

张鸣的父亲辽沈战役的战俘,然后在北大荒类似于劳改,还好北大荒地广人稀某活动氛围不是那么浓,他爹有些文化于是待遇不错。后来历次风波,毕竟小伙子来路不正,于是继续改造。凭着好学和机灵,当了兽医免了受累挨饿,现在出书论世,也算是混得不错了。家庭出身毕竟让他视野宽阔,不像农民家庭,就想着混出个人样,还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谈啥个人追求。

兽医之后考大学,因为环境原因,考的是现在看来不上台面的农机类。直到研究生到人大跟着程老师学习,才算上了路子。程是人大党史系的,专门搞义和团研究,研究扎实,学术贡献也大,但因为是偏门不受待见,人也是夹着尾巴做人。这些都是张鸣书里说的,所以再提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些经历影响了张鸣其人行文风格和感兴趣的内容。

因为是国军后代,经历过这些风波,对当局肯定有不同于教科书的意见。没受过多少正经文科教育,看书杂,他的这本书颇有摆龙门阵的风格,语言读起来很顺溜。经历那么些事情兽医看事情的角度也与文人不同。程老师关于义和团的研究,深化了他对中国的某种情绪和对近现代的了解,进而去张望未来。

这本书里专门一节说拳匪的,在习惯了各种野史的人读来,他的叙述还是平和的。但对于当下受正统教育的乖乖学生读来,的确无异于晴天惊雷。不说教科书上关于拳教有多少谬误,只是八卦这个光辉形象下干了多少荒唐事。其他一些行文亦是如此,从民国人物的评述到晚清旧事到当下官场,一些敏感的事情述而不评,但观点也隐含其中了。

大致几个观点,熟悉前几年观点纷争(当下因为一些限制很少听到了)的也应该清楚了,整体是偏于西化的。用写段子的方式弄出来,大家有兴趣读,也巧妙避开一些忌讳。闲来无事读读有益无弊。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五):用历史意淫的“教授”

所见最不严谨写历史者。为了达到效果,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故意避开某些事实。不仅自欺欺人,还愚弄观众,或许如他前言所说,“我不断地写,不是为了迎合哪个……不指望改变谁,或者澄清什么,还事件以真相。我只是在活着而已,……活在笔墨之间。”

写文章自娱可以理解,但您自娱自乐不就行了,为何偏要出书、登报,糊弄读者?就因为“这个世界,更多的人,其实不读书”,只读于丹的《论语》和货币战争,就可以不负责任?

这本书纰漏实在太多,像139页”文圣不若武圣”一章,将关公在民间火热现象归功于满人喜好,丝毫不提宋时三国故事便已流行事实。

实际上,关公庙这个时候就有了,“ 其英灵义烈遍天下, 故所在的庙祀, 福善祸恶, 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 而燕赵、 荆楚为尤笃, 郡国州县乡邑间皆有庙”。 ( 郝经 《汉义勇武安王庙碑》 ,《陵川文集》 卷三三)。

到了元朝,甚至把关羽作为游城隍仪式里的监坛神。“ 宣政院所辖官寺三百六十所, 掌供应佛像、坛面、 幢幡、 宝盖、 车鼓、 头旗三百六十坛”, 这是游隍城仪式的主体部分。同时由军人 “ 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车” ( 《元史》 卷七七) , 参加游行。到元文宗天历元年 (1328) , “ 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济王” ( 《元史》 卷三二) 。

元杂剧里甚至不敢直呼关羽其名,单刀赴会这出戏在元代叫《关大王单刀赴会》。

说这么多只想证明一件事,关公地位的提高(武圣),是由宋、元、明、清几代逐渐形成的,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是关羽形象(话本、小说中的)儒家要求的“仁义礼智信”最为贴合,满人喜欢他也罢、不喜欢也好,其实很难改变关羽的成圣之路。

作者完全不管这个大方向,一味强调满人、老佛爷有多喜欢这剧,才让关公全国火热起?清政府有这能力,还能被炮党干翻?

逻辑硬伤!自古帝王喜爱的东西海了去,每一个老百姓都得跟着模仿?

历史不是文学,通俗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身为一个教授,不可能不清楚。

这本书里类似的错误很多,作者格局太小是主要原因,完全不像是经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写出来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