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通史2读后感锦集

中国通史2读后感锦集

《中国通史2》是一本由卜宪群/编者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2》读后感(一):黑白梁武帝

南北朝一直都是我看不清楚的局。

之所以说是局,那是因为南北朝里大大小小的王朝太多太多,多到我记不住,多到我只记得宋齐梁陈,但这些王朝存在的时间却又太短,短到似乎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粟。

所以我说,这一切仿佛是时间划下的一个局。

南北朝里,我更好奇于梁国。原因无他,起因在于曾经活过大江南北的电视剧《琅琊榜》。琅琊榜中的梁王萧衍无疑是一个多疑昏庸的角色,他听信谗言诛杀了忠心耿耿的赤焰军,甚至亲手逼死了自己的妹妹。当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做错了的时候,却又恼羞成怒地将那些忠义之言扼杀在摇篮里。他不听任何劝谏,开始了政治生涯中最一意孤行的决断,然而,在靖王和梅长苏的步步紧逼下,梁王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中国通史》第二卷里的梁王萧衍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萧衍,也兴许更加的符合历史上的萧衍。当时的梁国掌握在萧宝卷的手里,萧宝卷为了巩固王权,开始对下辖的势力进行清洗,很快便轮到了萧衍,然而萧衍却是不打没准备的仗,早在多年前便未雨绸缪,准备了数千战舰,对萧宝卷的军队展开了痛打落水狗般的反击,萧宝卷一输再输,最后不得不被困台城为部下所杀。

萧衍没有立即称帝,而是将皇位给了萧宝融,之后再顺应所谓的天应民意登基。此后,又顺应民意大举兴建寺庙,支持佛宗,甚至将佛教作为国教。但萧衍很清楚,推行周礼才能治国安邦,就在佛教推行到了巅峰之时,就在自己成为百姓心中的皇帝菩萨的时候,萧衍开始推行五经馆,开始推行儒家治国。萧衍以儒家安定社会,以佛教净化人心,两家结合治国可谓炉火纯青。只可惜萧衍的家事却并非如此,萧衍困扰于家族为权为利相互倾轧,最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四次投入同泰寺舍身为奴。也因此,梁国国力衰退。在萧衍八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几次昏招,招致侯景之乱,断送了这阴雨绵绵中的朗朗碧空。然而,萧衍却很欣慰,因为在王朝终了之时,臣民依旧支持着他,哪怕是造反的臣子也仍然尊敬他、敬重他。他的政治是成功的。

萧衍的梁国也许真就系统地诠释了那句,耄耋是人生喜事,但一国之决断者耄耋便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中国通史2》读后感(二):王朝的更迭

历史的长河发展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漫漫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其间有许多悲壮的故事可以青史留名。不过有点确实可以肯定,历史是由存留下来的成功者所书写的。王皇五帝时代,春秋战国时代莫不如此。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

在《中国通史》系列二这本书里,传承了作者一贯的思路,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及史料为主要材质,将在史书上留下记录的各类事件梳理清晰,同时与同时代的其它国家的发展穿插评论著述。一本好书,必将会带给阅读者以深思,以探索的欲望,以专注的眼光来佐证今时的发展。从史书中今人可以寻求到怎样避免先祖的悲剧不在现时发生,今人也可以学到在生存恶劣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先人是如何艰难求生、求发展、求传承的智慧。知识,特别是人类发展的知识无论过去、今时、未来都不会过时。史文学的力量在乎融汇贯通,古为今用。

这本《中国通史》二仍沿续了《中国通史》一的风格,不仅文字经得起学术界的考证,而且所选择的各类图文都非常珍贵,精美和恰当,对于那些正在求学路上的史学爱好者,年轻学子都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史学著作。

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此书,以全景式的呈现中华先祖到辛制终结的全过程,间或穿插专家精辟的研究结论,有新观点,新史料,新补充,是难得的大众化历史的好佳作。相信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这也正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大浪淘沙真金留,激烈的历史读物市场,若想拥有忠实的拥趸,必须靠真本事说话。如此,也正如书中的高风霁月之士如阮籍、嵇康、屈原等等先辈一般以个人的独特人格魅力,以文以德青史留存。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生存,人与人,家族与家族,集团与集团,国与国往往发生持久不断的流血牺牲。始皇一统,六国沧丧,天翻地覆的时代潮流下多少生灵成为烟云。今人读史,不是只为了读史,如若将历史当成儿戏与玩笑,必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国人若无追求溯源,回顾往昔的时间,必将会在今后的发展路上曲折迂回,史书中的微言大义,言简意骇真正是无数先辈用活生生的生命写就。人性的劣与恶,在这如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中鲜明可见。

一个个的史书故事记录着一段段的生活,今人如何自处,如何奋进,书中已惯例出了正确的答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个帝王的正确决定,影响了王朝的兴衰。古时人治,今时法治。若要国强民富,人人自律自强。从历史中走来,将走往何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好书是文明的传承,是希望的火种。《中国通史》当得起史学类的好书。

《中国通史2》读后感(三):这本书点亮了许多耳熟不能详的词语-好书!

之前一直想不通的历史,因为这本书,让我看出了许多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通史2》是从秦国崛起讲到魏晋佛教,每一个章节对应一集《中国通史》纪录片。这本书对应的就是《中国通史》纪录片的第十七集至第三十九集。

开始分享干货:

中国的英译名“CHINA”的来源可能是源出于“秦”的音译。

秦族的首领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 附庸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fù yōng,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才知道 附庸最早指的是这个哈。

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被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总感觉骊山这个词带着悲戚感。)

秦穆公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了七十多岁的贤臣百里奚。(才知道百里奚是秦穆公那个年代的。)

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是李悝(亏的读音)制定的《法经》。

按照周的惯例,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诸侯之孙,以公孙为氏。(怪不得那个年代的名人好多 公子 公孙的,比如说公子小白——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公子重耳——晋文公, 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 )

商鞅最后受困于自己指定的法律,被秦军杀死,。惠文王命人将商鞅的尸首运至咸阳,施行了最残酷的刑罚,车裂,也就是后代所说的“五马分尸”。(还真是五马分尸,是在死之后才分的尸,好在是死后的分尸,要是活着的分尸那该有多残忍?)

吕不韦和嬴政的母亲赵太后长期私通,还把假宦官嫪毐推荐给太后。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垄断朝权。后来嬴政亲政后,闻听此事,下令彻查。嫪毐十分恐惧,发兵反叛。嬴政将嫪毐夷三族。次年罢免吕不韦,后又将其流放到蜀,吕不韦饮鸩自杀。

韩国派郑国(一个人的人名,以前以为是个国家)去给秦国修水渠,本来是为了让秦国把多一些精力放在兴修水利上,就会少一些精力来打仗,结果,数年后,长150公里的水渠建成,两岸四万余顷盐碱地变成沃野,秦国实力大增。水渠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印象中,郑国渠现在还在使用中。)

李斯的《谏逐客书》名句:太(书中写的是“太”,网上搜是“泰”难道我找到了一个错别字?)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简单说就是一个成语“有容乃大”)

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纵穿了陕北黄土高原,是用黄土夯筑的,由于夯筑得十分结实,至今知道上种树都无法成活。(如果你有空去黄土高原,真应该去看看。)

焚书坑儒,丞相李斯下令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次年,秦始皇下令是否有制造谣言迷惑百姓者,共查出四百六十余人,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也就是坑儒事件。从事件的原委来看,被坑杀者中儒生可能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应是方士。

超高逼秦二世自杀,立二世侄子子婴,去帝号,改称秦王。不久,子婴杀死赵高。(这样看来子婴算不算忘恩负义之人呢?还是子婴厌烦了当傀儡的生活?)

以上出自本书第一章。

楚汉战争更加精彩跌出,好多经典桥段,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国瓷器三绝之一正是:元青花 萧何月下追韩信),那条划分楚河汉界的鸿沟应该就是我们现在中国象棋的那条河。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鸿门宴、火烧阿房宫、张良计、三秦、成也萧何败萧何、衣锦还乡、沐猴而冠、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些耳熟却不一定能详的名词将被一一点亮。这些都出自本书第二章。

接下来各个章节也是非常有料的。文景之治、丝绸之路、三国鼎立都涵盖在其中。

总体看来,这本中国通史对历实的科普非常的全面,图文并茂,书中穿插历史达人的独家解读与分析,摒弃了传统的教科书式的,生硬的分多点分析和背景和原因的探究,可以说,在科普方面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历史书。想成为历史通才,看完这套书《中国通史》并看完这100集的《中国通史》纪录片应该是最高效的方法。小伙伴的不要错过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