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100字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100字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是一本由[英] 史蒂芬·约瑟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一):不要害怕创伤,创伤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喜马)

史蒂芬约瑟夫博士写的心理科学书籍,本书主要讲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原因,出现的症状,以及怎么修复。

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康复以后,往往把生活看得很淡很淡,他们会把生活中的点滴幸福看得很重要,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也更加关注他人,把自己的生活获得更加充实。

那么什么原因让人们感受到创伤呢?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人们感受到创伤的原因是心理上的憧憬和现实世界的不符造成的,人们总是认为好人有好报,每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锻炼就会得到长久的寿命,但是现实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你可能觉得只要自己做好事,就一定会得到好报,但是现实往往不会怎样。当你的心理预期和现实不符的时候你很可能就会出现心理创伤。不公平的事情时常发生,在灾难面前,人们往往自私而怯懦。

人们有两种方式面对创伤,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顺应。同化指的是用旧有的认知体系来接收创伤带来的新知识。

顺应的方式是根据新真相,修改我们的假设世界,我们需要明白坏事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生命是无常而脆弱的。创伤幸存者得以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人生,重新理解创伤经历。

而人只有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被满足了之后,才能启动“顺应”的认知过程。

受到创伤的人怎么自助呢?首先得自我评估,然后孕育希望,最后开始行动。

以上。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二):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一书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约瑟夫所著,其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创伤后的压力与成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专注研究灾难幸存者,以及他们如何重新适应社会的课题。

本书框架分成三个部分:一、直面创伤 二、重建内心世界 三、疗愈。本书写作目的在于为遭受重大创伤和生命挫折的人群提供应对“创伤”事件本身的崭新思维角度,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创伤后心理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消极面是真实存在的,除此之外创伤还带来积极面,即创伤后成长和积极转变。本书致力于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心灵治愈,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抚平心理创伤,完成生命的重建,最终实现心理的复原和心智的成长!

书中值得称道的地方/特点:

阅读后的个人感受:

读者需要补充学习的地方:

总结: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三):PTSD

喜马讲书

第一、创伤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影响?

研究人员对灾难事件的幸存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悲剧性的事件给幸存者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但许多人的生活态度确确实实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他们对人生的意义、自我存在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创伤后成长”。

第二、是什么让我们从创伤中复原和成长?

创伤揭露了残酷的真相——死亡随时会来临,不公平的事时常发生,在灾难面前你会变得自私或是怯懦。我们对世界固有的观念和假设完全被打破,在这个时候,人可能经历“同化”和“顺应”这两种认知过程。

同化指的是用旧有的认知体系来接收创伤带来的新知识。

顺应的方式是根据新真相,修改我们的假设世界,我们需要明白坏事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生命是无常而脆弱的。创伤幸存者得以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人生,重新理解创伤经历。

而人只有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被满足了之后,才能启动“顺应”的认知过程。

第三、怎样走出创伤,最终走向个人成长?

抚平创伤,走向新生,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助。

求助主要指的是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有很多心理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书还为遭遇创伤的人提供了一份非常详细的自助指南,它叫THRIVE 模型 。它有六个步骤。

1、自我评估。检查自己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对自己的状态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和整理,为正式的康复练习做准备。

2、孕育希望。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从自我责备转向自我反省,从对过去的悔恨转向对未来的希望,着手训练自己的希望感。

3、讲述新故事。通过讲新故事,把自己从“受害者”最终变成“成长者”。方式是学习明智地使用隐喻,开始“表达性写作”, 帮你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4、发现变化。每天晚上,花10分钟回顾这一天的生活,记录下点滴的好事,记下那些你感觉最好的时刻,记下你为什么会感觉良好,记下对你来说最有帮助的应对策略,这会让你成长得更快。

5、评估变化带来的意义和思考。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生活中什么是你看中的?创伤带来的变化,能改变你的思考方式和目标。

6、以实际行动来见证成长。每周腾出一点时间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周发生的事,不管这些事看起来多么的微不足道,它们都证明你比以前更能接受自我、更自主、更有目标、更注重亲密关系,也更认同个人成长。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译者后记

美剧《犯罪心理》中的连环杀手佩罗塔,曾经告诉行为分析员哈奇,自己童年时饱尝家暴的痛苦。他将自己后来的人生归咎于童年的创伤,因此断言:“所有小时候受过虐待的人,以后都会变成连环杀手。”但是哈奇说:“不,只有一些人长大后变成了连环杀手……还有一些人长大后变成了抓他们的人。”(Natural Born Killer)

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坎坷的童年,但是古往今来,鲜有人在生命中不曾遭遇艰难和磨难,不曾体会创伤的滋味。创伤的形态多种多样,个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校园暴力、朋友背叛、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疾病、难产、自然灾害、汽车事故,都可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这也是“创伤”这个词语的本意。创伤让人悲伤,让人产生幸存者的负疚感,让人不断闪回,让人噩梦连连,让人过度警觉,让人无法忘怀。但是创伤不一定会毁掉人的一生。逆境可以成为孕育心理幸福的土壤,创伤后应激反应也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引擎。

这就是本书作者史蒂芬·约瑟夫博士想通过本书传达的理念。

什么是创伤后成长?科学家发现,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可能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对自我的看法,甚至转变自己的人生观念。有人说,他们更加重视友情和亲情,更有归属感,更渴望亲密的联系;有人说,他们认识到了个人的弱点和局限,更懂得感激;还有人说,他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时光,更清楚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在经历创伤之后过上了更有意义的生活。

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开始关注创伤后的积极心理变化。他们提出了许多衡量心理成长的方法,比如约瑟夫博士的“观念变化问卷”(Changes in Outlook Questionnaire)和“创伤后心理幸福感变化问卷”(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ost-Traumatic Changes Questionnaire),卡尔霍恩和泰德斯奇的“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还有帕克等人的“压力成长量表"(Stress Related Growth Scale)。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创伤后成长现象并不是少数人的例外,而是一个普遍现象;他们调查了交通事故、自然灾难、人际关系问题、疾病和其他悲剧性的人生经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幸存者中有30-70%的人说,他们体会到了某些积极的变化。

本书作者约瑟夫博士,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心理学、健康和社会关怀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积极心理学、心理治疗和精神创伤相关研究,是创伤后成长领域的先锋人物。他发现,那些在经历创伤之后努力恢复生活原状的人,精神状态往往大不如前;而勇于接受创伤、改变自己、接纳新生活的人,会变得更加坚韧顽强。假设精神世界是一个美丽的花瓶,创伤会把它摔成碎片。就算你把碎片重新拼成花瓶的原貌,你仍然无法消去上面的裂痕,你的花瓶远比过去更加脆弱。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是你可以改变未来。你可以捡起花瓶的碎片,拼出一副漂亮的马赛克。约瑟夫博士认为,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创伤的理解。我们需要从过往的经历中寻找意义,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心理康复的责任,留心积极的变化,把自己引向恢复和成长之途。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已经改变了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对创伤的传统看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痛苦带来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师开始以这门新科学为蓝本,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康复。但是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的科学读物,也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实用手册。如果你正在经受痛苦,你可以从本书中寻得帮助;如果你所爱的人正在遭受创伤的折磨,你也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

原书共有268条脚注,绝大部分是引文出处,已按惯例删去,仅保留解释正文的部分。作者提到的一些概念、人物和双关语,中文世界的读者可能并不熟悉,所以我也添加了若干注释,供读者诸君参考。为了区别作者原注和译者注释,译者注释均标为“译者注”。原文中出现的错误,也以译者注的形式标注出来。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积极帮助。他们慨然担任了我的小白鼠,试验书中的问卷;他们也和我一起探讨书中的理论和模型,实践自助指南中的练习。谨在此由衷感谢他们的慷慨、信任、敏锐、犀刻、耐心和陪伴。

2016年3月31日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五):即使经受创伤,也能朝向未来生长

(本书评系转载,原作者曾旻,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门神叫Janus,由于触犯了天条被罚到人间,并且被割裂成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各自拥有Janus一半的性格,哥哥总是活在昨天,终日沉浸在过去,弟弟一心盼望着未来,常常期待明天。他们爱上了一位叫玛雅的女孩,有一天哥俩同时向女孩表白,玛雅回复到,你们各自活在一半世界里,一个是昨天,一个是明天,可是只有在你们凝结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于是,天神显灵,让Janus的身体合为一体,而他们俩的脸却分别留了下来,一个望向西方,一个朝向东方。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永远朝向未来生长,也常常回望过去。换句话说,过往的经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对于当下的选择和对于未来的计划。而逆境与创伤经验是人类经验中及其独特的一种,它所留下的记忆痕迹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有着天壤之别。所以,逆境与创伤往往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前阵子看了一本书《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它让我重温了心理创伤的研究历史,以及人类面对创伤会有怎样的改变。

对于人类心灵创伤的研究始于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他在19世纪末重点关注一种情绪障碍——歇斯底里症。在弗洛伊德之前,医生对歇斯底里症鲜有兴趣,因为医学上普遍认为歇斯底里症只有女性发病,它源于子宫内血液不能流通而使得女性无法保持理智。但弗洛伊德通过他的临床观察与案例分析,得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歇斯底里症源于精神创伤,其根源在于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创伤。他认为,正是童年早期的创伤体验(常常是性创伤)使得人们在成年后罹患各种精神疾病。

同时期发生的另一件大事也推动了人类对心理创伤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站中,有许多士兵出现了情绪崩溃而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一开始人们的态度是认为他们只是不够勇敢或者道德低下。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持续受到惊吓和噩梦的折磨,人们开始怀疑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的诱因。有人提出了“炮弹休克”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这背后存在一些生理上的变化。而当生理上原因开始无法解释现实时——越来越多没有被炮弹袭击的士兵也开始出现精神崩溃——精神病学家们开始考虑心理因素。

心理创伤大规模被承认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越南战争期间,许多越战老兵出现了一系列警觉、回避、闪回等症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而当时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没有一种诊断类别能够概括这些症状表现。于是在1980年,DSM-III首次提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诊断类别。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不仅仅是战争,生命中诸多的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心理创伤,到1994年DSM-IV版中,对于创伤事件的定义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结论,从第三版中“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的宽泛描述到第四版的“面对真实的死亡或死亡威胁,以及严重损害身体完整性或性暴力。”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开始强调个体的主观害怕与恐惧的体验是另一个重要标准。

21世纪以来,美国的9.11,国内的汶川地震,这些震惊全球的重大事件越来越引起我们对于心理创伤的关注。我们对于创伤可能带来的心灵伤害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潮流,人们开始觉察到,逆境和灾难不仅带给人们以心理创伤,同时也给予人们机会,重新选择、获得成长。正如开篇提到的Janus门神,它作为一种隐喻,暗示着人类面临的任何事物可能皆有两面性。创伤事件可能不仅仅给人类带来压力,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许也是契机,让人们获得创伤后成长。

大约有7成以上的人会在一生中遭遇至少一次重大的生命事件,亲人突然离去、交通事故、火灾、地震、暴力犯罪事件等等。我们谁都不敢确定自己能够幸免与此。Janoff-Bulman(1992)在多年对创伤幸存者的研究之后感叹,在他的临床工作中他所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从未想过这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这很奇怪,我们都知道,生命中的巨大挑战如此普遍,我们谁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可是在深层次的体验中,我们并不接受这一事实。这可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日常生活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平稳而充满控制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节奏,我们深层的认知中会形成这一信念:我会幸免于难。这是我部分同意最早对创伤事件定义的原因:“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的事件”。正是它如此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它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会像击碎一个花瓶一样,击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念——而这一信念本质上是歪曲的(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很有可能遭遇创伤,而不是我们相信的那样,我们会免于创伤)。这一信念的破碎,打击人们的情绪和认知,也给予人们一次机会,让人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创伤后成长因此而发生。促使它发生的,正是我们每一个遭受创伤的人,主动权在于自己。

Tedeschi和Calhoun(2004)最早提出创伤后成长,它意味着一种更加丰满、更加充盈、更加有意义的生活。Joseph和Linley(2008)在PTG的概念下,构建了心理—社会反应过程模型,更加全面的详述了创伤后成长的成因,以此发展出一套从创伤中恢复并获得成长的心理-社会的应对方法。这一成果凝结成了这本《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它基于科学研究成果,整合了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系统脱敏、暴露疗法等多种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会从创伤中获得成长。

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不仅它详述了对于心理创伤的研究历史,也不仅仅在于它清楚地阐述了创伤后人们可能出现的积极与消极心理反应,更在于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它提出了诸多应对创伤的建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创伤后成长的THRIVE模型,作为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自助模式,可以帮助一些有创伤经历,不知如何应对的人们可以自我疗愈。这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下创立的治愈模式,非常简单易操作,就像国外正流行的手册化的心理咨询一样,每一步都清晰易懂。而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勇气和选择,当我们选择翻开一本书,并选择去行动时,改变就开始了。

作者:曾旻,知乎创伤心理学达人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8940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