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100字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100字

《薛定谔的猫》是一本由[英] 亚当·哈特-戴维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一):集锦的知识点,浅显而深奥

年底时候无意间看到这样一本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50个实验》。 第一眼便被这么特别的名字和颇有设计感的封面吸引。 50个物理实验,对于一直学习工科的我而言,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 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按时间顺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最具突破的50个物理学实验。 整本书共分为6个大部分。 早期实验:分别概述了空气算是“物质”吗?、浴盆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如何测量地球、光是如何传播,以及彩虹的颜色从哪儿来五个方面。 在如何测量地球的讲述中,思想的互动和解说比较有趣。 后续中,将剩余的45个实验,分别对应地放在了启蒙时代、更广阔的领悟、光射线和原子、物质深处、跨越宇宙中。 这本书看了近1个月才完成阅读,对它是又推荐又不推荐。 推荐的原因在于整个书的设计很棒(没有艺术细胞的盲目评论),各种排版和配图很适合阅读。也可以作为一个物理学实验的集锦,方便翻阅。 而不推荐的原因在于对这本书的定位,若是作为想要粗粗了解这些物理学知识的人而言,可以直接搜索即可,若是作为亲子阅读或孩子物理实验的启蒙阅读,内容过于简略,很多问题的描述浅显而深奥?(实在不知道如何描述这种感觉)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二):既死又活的状态谬论

既死又活的状态谬论

关于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我特意去查了相关资料,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借用宏观实验来讨论微观现实的绝好方法。简单具体的解释方法就是我们想观察一个在1个小时内有50%的几率衰变的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能否衰变。

而我们观察不到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则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宏观环境, 令我们可以清楚的达到实验目的,我们准备一个原子核衰变后能导致毒气扩散的瓶子,再在一个不透明且处于密闭空间的环境中放一只猫,当然除了猫,鸡鸭鹅狗或者是大象都可以,这样,原子核如果在一个小时中发生了裂变,则毒瓶就会泄漏出毒气,就会让密闭盒子中的猫因毒气而死亡,但在这里又产出了一个问题,盒子是密闭不透明的,我们不开启盒子的话,就不知道猫的死活,亦不知道原子核是否裂变。

在我们打开盒子看结果之前,原子核在衰变与非衰变的叠加状态之间,则猫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下,这在宏观上是扯犊子的。

在书中这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中,一些实验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多年前,当时的年代发展的很慢,物资十分匮乏,对于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很难以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虽然在我国古代,用周易的卦法将万物的规律已经计算出来,可在西方,对科学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在物理学中,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微观世界中的变量,我们只能借助宏观的力量去解决,薛定谔的猫的实验已经成为讨论最多且争议不断的实验,更有提出平行宇宙的学说,如果我们打开实验的盒子,发现猫还活着,那么可能平行进行的另个宇宙中,那个打开盒子的自己发现猫已经死亡,但平行宇宙里,谁都不会发现谁,诸如此类的矛盾状态理论还有很多,需要在书中一一去寻找。

书中的50个实验都有实验背景和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结论,都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发现了却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当然,几千年来,提出问题容易,寻找真相难,在当代物理学中,物理学实验的研究更是造极的状态,但最基本的理论都是千百年来,不同人在条件极为有限的环境下研究出来的珍惜理论。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三):《薛定谔的猫》、《巴甫洛夫的狗》读书报告之一

基于对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兴趣,在《猫》、《狗》上市以前就在关注。一经官方提供预定,即刻下单等待收书。两本读完之后,概括起来是这样几点印象:

1、书籍的纸张、印刷皆为上乘,开本也很适手,可见出版方对刊印质量的重视程度;

2、文内插图直观明了、色彩悦目,对理解内容有所助益;

3、每节内容皆有摘要,载明年份、人员、领域和结论,一目了然,十分明朗。不足之处是没有写明研究人员国籍,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时时需要借助搜索引擎;

4、书籍内容稍嫌单薄,对实验背景、过程、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省略,甚或有些章节对实验的介绍很不具体戛然而止,使人看得意犹未尽;

5、章节衔接不够用心,各部分内容割裂欠缺整体结构之美;

6、本套书籍虽说定位科学入门普及之列,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如此单薄之内容,恐有辜负编辑、画师辛苦劳作之嫌。所谓“入门”也不是没有门槛的;

7、此书算是学科史的提纲或目录,因此适宜亲子阅读,作为唤起少年求知兴趣的敲门书籍,如需进一步了解所涉实验始末,还需其他文献相佐。

再说说说书中展示给我们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猫》。

书中介绍了50种物理学实验,涵盖热力学、光学、力学、气象学、声学、宇宙学、电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核物理、天文学等诸多领域。每一次实验带来的变革都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甚至我们今时今日通过阅读前人的经历,仍能想像得到这些实验在当时为全人类带来的影响何其具有颠覆性。尤其在1851至2009年,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当中,物理学的成果更是呈现井喷式爆发,理论的颠覆性更是前所未有。人类站在原子和宇宙这两个极端微小与宏大的尺度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身。不禁令人感叹自然界之宏伟奥妙,不断探索的人类自身之智慧与伟大。

另一本是关于心理学的《狗》。(此略)

最后,作为「未 · 读」品牌铁粉,真诚希望出版方日后引进图书之前更加严于甄选,提高作品质量与内涵,永葆品牌活力与口碑。

说点闲话。距初读本书已有月余,当初发下宏愿要及时整理笔记,至今仍被搁置。真真是用实践落实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018年1月7日

于 广州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四):对科学的提问

先来说说这本书吧!书很轻,翻开来发现里面的纸张微微泛黄,每一篇科学实验都有配图以及实验的时间,是一本值得科普的书籍。谈起科学家,我们会想到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可是在他们的实验结果出现之前,已经有一些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实验的结果并没有那么容易得出,《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书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科学实验,其中还有我们不曾听过或并不清楚的实验。典型的例子就是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玛丽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俄罗斯或波兰的任何大学继续进修,所以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最终,在她姐姐的经济支持下移居巴黎,并在索邦(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玛丽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以沥青铀矿石为主的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种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认为居里夫妇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要提炼镭元素,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无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迅速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奥地利政府赠送他们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这才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由于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会自然发光发热。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它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道的艰辛,因为他们的探索,才有了现在那些伟大的定理。

《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五):这本,我觉得不行。

习惯好评。仅读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先说明这些仅个人观点。

我认为这并不是一本合格的入门物理科普书。主题不明,内容浅薄,物理实验的经过和验证、结论都被一笔带过。每一章实验的结尾也很突然。没有提前的查阅资料,以及一些实验的相关认识,实在是无法提起对应篇章的阅读欲望。 我以本书P43页为例: 本书第一段,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时,是这样介绍:“卡西尼发现了土星环上的缺口,直到今天,这条缝隙仍然被称作“卡西尼缝。”然后就结束了,到了下一段。读到这一段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无趣很莫名其妙。 在这里我给你做一个小小的科普: 土星。应该没人不知道吧?不知道的话百度一下看看图片就能明白了。土星的外围有一圈光环(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和E环);B环既亮又宽,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而aAB环之间被一条黑暗的缝隙分隔开,那条黑色的缝隙就是卡西尼缝。网上有一种说法,天文摄影中如果你想测你的拍摄技术好不好,可以尝试拍摄卡西尼缝,能清晰拍摄到卡西尼缝的技术一般都不会差x 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木星的卫星这几段。 先介绍木卫一: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卫星。木卫一的表面环境很恶劣,而且出现时间不定。 好了,你了解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回到书本,当时的卡西尼想要尝试通过测量木卫一的运行周期,来算出自己在海上的经度位置。为此他们搜集了木卫一大量的数据资料,但是因为很多原因(书本有说到),这个事情就放弃了。 接着就到了本文中的重点:发现异常。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段:发现异常。 这里提到了一个人,叫做奥勒·罗默。当他注意到卡西尼的这些数据时,他发现了一个异常:地球与木星的相对位置会出现有“规律”的异常变化。 我把这章二三段总结了一下: 大概内容就是首先你要知道地球是会转的。而罗默发现,当地球公转到离木星比较近的位置时,木卫一就会比预计时间早出现一会。然后,当地球继续公转,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远时,木卫一出现的时间也会变晚。时间差大概是11分钟。于是得到了第三段最后一句的总结。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光传播到木星是需要时间才行的,当地球公转到离木星比较远的时候,光的传播时间也会延长。 为此我们得到了结论,同时也是标题答案:光不是瞬间传播的,也就是说光速是有限的。 是不是变得很好理解了一些? 最后本章的最后一段:巧妙的预测 大意是卡西尼无法接受罗默的光速有限观点。 题外话:卡西尼也是最后一位不愿接受哥白尼理论的著著名天文学家。他反对开普勒定律;拒不接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反对光速有限的结论。 好了,当你看完我的这些,再去阅读(光速是有限的吗)这一章,你一定会感到很有意思。那你知道我是怎么了解这么多的吗,因为我第一次读这一章的时候一头雾水,于是自己百度资料,了解人物生平,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才看懂了这一章到底再说什么。所以我通过实践想要告诉你,与其你花时间阅读这一本,云里雾里的读完也不会记得多少内容。不如直接百度来的详细,而且清楚得多,记忆得深。 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书里的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