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100字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100字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一):寡人有疾

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多年来头一次可以镇定下来直面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确实出了很大的问题。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自己有很严重的自我毁灭倾向,还有很多事情都完全不在乎的态度,不在乎的程度是最终被无意义感吞噬,既然无意义不如现在就自杀好了,反正早晚都一样。直到大树蹭过来。这也是为什么大树生病之后我什么都不顾也要救她。

前一阵子又一次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只是等,等着自己的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但是又隐隐担心会失控下去。两年前最难熬的时候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医院,因为恐惧会给自己打上标签而没有去。甚至读书的时候觉得自己的问题能好,事情可以好起来,生活可以重新回到掌控之中,但是又陷入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会不会是又一个manic episode。

这本书虽然只表述了问题和原因,没有勺子,再读其他好了。

有点担心最近的自省又会陷入绝望的深渊,但是很有必要。今天突然想到一个,从小父母对我和我妹态度的差别一直是我觉得很别扭的地方,一个是考不到年纪前十就会被斥责,一个是跨进了可以交赞助费的门槛就谢天谢地。好像聪明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原罪,到后来发现只靠我自己达不到我想要的目标,向父母求援完全被拒绝。大概是为了报复而自我流放,最终变成因为无助而自我流放。最终毁灭的只有自己。

《Is Happiness Just a Word? [Badtape Remix]》

http://music.163.com/song/32408814?userid=18621844

听到这个惊了,作词者一定和我是同一种病。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二):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

由于真我与实我、理想我之间的冲突,对爱的需求、对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追求导致的焦虑,以及针对焦虑恐惧的防御机制引发的病态竞争、罪恶感、痛苦等,形成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他们的恶性循环大致是下面这两个过程:

对爱的这种病态需求造成的恶性循环:焦虑→对爱的过度需求,包括绝对专一且无条件的爱的需求→当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遭拒感→以强烈的敌意对遭拒感作出反应→因为害怕失去爱而选择压抑敌意→由这种情感压抑而导致的广泛性愤怒→焦虑持续增加→对安全感的需求持续增加

神经症患者对权力、名望和财富的病态追求所引发的“恶性循环”:焦虑、敌意、受损的自尊心→追求权力及类似事物→加剧敌意和焦虑→逃避竞争的倾向(伴随自我贬低的倾向)→现实的失败以及潜能和成就之间的差距→优越感膨胀(伴随嫉妒心理)→妄想蔓延(伴随对嫉妒的恐惧)→加剧敏感(伴随着新产生的逃避倾向)→累积敌意和焦虑,然后重复新一轮的循环。

看这本书之前以为作者会告诉我们一些解决办法带领我走出内心冲突引发的桎梏和困境。读完才发现,作为心理学,每个人成长环境、性格、面临的困境都不同,因此没有也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作者没有不负责任的给出标准答案去指导我们的人生,而是把所有的问题伤口剖出来给我们看,而首先只有我们正视并了解这些冲突,才能解决掉问题,而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看起来有用的《走出困境》、《打破焦虑》之类的书反而应该避之不及。

这本书后半部分才想起来画个xmind帮助理解,所以只有后半本,以后再读时可能会补全。

ps:上译这个版本的翻译不太推荐,译者有些掉书袋,不明白翻译一个外国人写的书,为什么译文中充满了大量了“吾人”、“之”等。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三):社会学因素也是导致神经官能症的重要原因

神经症就是患者没有任何生理原因地出现颤抖、流汗、心跳加速、窒息、尿频、腹泻、呕吐等症状,但是通常神经症患者的焦虑并不是由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引起的,而是由他们内心感受到的危险所造成。是神经症患者为了回避对抗焦虑、缓和冲突而建立起的自我防护机制,而最终导致的心理紊乱。企图用劝说的方式让神经症病人放下焦虑是没有效果的。虽然这些生理症状是应对假想危险的一种反应。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不辞辛苦地肯定了性的重要性,将心理疾病归因于生物学因素(力比多理论)。但我每次读到人性就是由口唇、肛门、生殖器这些生物性驱动总是觉得特别别扭。本书最说服我的观点是认为只从生物学因素解释心理疾病不完整,社会学因素也是导致神经官能症的重要原因。

所有神经症都存在一个基本因素——焦虑,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中枢。

神经症与在童年缺乏温暖、受到批评或者惩罚和来自家庭过度鼓励的兄弟姐妹之间竞争,青春期时期来自同辈害怕被孤立的压力,对自己的高期望落空,恋爱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工作中来自同事领导的关系压力等,所有这些文化社会现象里产生的冲突和压力都会导致焦虑。人们真正遭受着的焦虑可能比他们意识到的要多得多,或者有些人虽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焦虑,但他确实正在承受着。当我们感到焦虑和害怕的时候就会生理反应,如颤抖、流汗、心跳加速、窒息、尿频、腹泻、呕吐等。在精神方面则会有焦躁不安、易冲动或有麻木呆滞的感觉。正常人是心理和生理反应都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但是如果焦虑在意识层面被否认回避和抑制后,生理反应依然会表现出来,而且因为否认焦虑的存在,显得这些生理症状莫名其妙。人在面对危险时有恰如其分的反应是正常的,而面对危险时不适当的反应,或者产生面对假想危险的一种反应就是神经官能症了。我们从神经症患者身上看到的,不过是放大了的景象,其实每个外表看起来正常的人也都面临这些冲突。了解和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对增加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是有帮助的。

神经症和我们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生活在相同文化中的大众都会面对同样一些问题,文化环境决定了何为正常这一观念,不仅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就算在同一文化环境下,也会因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普遍来说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无非就是那么一些:竞争、害怕失败、心理孤独、对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基本焦虑潜藏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中。现实的原因可能会激发种种个人焦虑。对爱、赞许、肯定、财富、权力甚至性的过度渴求,暴食、购物癖都是为了消解焦虑的不自觉行为。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比较特别:个人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孤立,个人主义文化中存在着许多颇具破坏性的竞争,潜藏了许多的敌意。而个人主义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模式后,这种竞争的破坏性远远超过竞争带来的建设性。甚至也影响了两性关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四):我的焦虑

阅读本书是个很意外的体验,之前我并不打算读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学著作的。同时期的三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内在驱动力是性;阿德勒认为人生是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内在驱动力是自卑;弗兰克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这三位心理学家当然最有名的是弗洛伊德,但我最喜欢的是弗兰克。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经过漫长的进化发现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方面是太深奥不是我这种看热闹的人能够看得懂的。

卡伦·霍妮,师从卡尔·亚伯拉罕,而此人与弗洛伊德、荣格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卡伦·霍妮本人也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代表人物。这本书是以弗洛伊德的学说为基石而发展研究的,但后期更偏向阿德勒的学派。比如她谈到了对权力、声望及财富的追求等,可见她后来在美国受到阿德勒的影响也很深远。她不认可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声望是自恋的倾向之表现,是“肛门——虐待狂阶段”的衍生物;而是认为追求声望是因为曾受侮辱。她比弗洛伊德更科学,她写道:“并不是看起来像性的东西都是性。”大部分表面上看起来是性的现象,事实上根本与它毫无关系,而只是对自我安全感的欲望之表示而已。可见她比弗洛伊德更加正确的看待了性的地位与重要性。

本书的题目其实写的小了,她所讲的《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其实并不是特指那个时代,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本书。甚至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需要读这本书的人比刚出版的时候需要读的人更多。看看现在,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等我们曾经以为遥远而陌生的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被心理疾病折磨的人痛苦不堪,而不懂的人依然认为他们只是想不开。这个“精神症人格”也许会越来越受到我们的认可而非歧视。

我认识一个心理学教授,他说他读研时之所以跨专业选择读心理学,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有心理阴影。那我们读心理学的著作也许也可以帮我们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她对焦虑的分析。试图使用简单的语言消除神经症患者的不安是徒劳的。而我想大约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焦虑的地方吧,这个我倒是没有跟很多人沟通过,但起码我有。我害怕狗,害怕所有带毛的动物,对狗则尤为恐惧。每当有狗从我身边经过时,我会不受自己控制的尖叫,甚至会叫到失声。我问过我自己,怕什么?绝大多数的狗狗是不咬人的,它们还都被主人清洗的很干净,很可爱。但下次遇到的时候我还是会不受控。这大概就是她说的焦虑了吧。我追问自己的过去,我并没有被狗咬过,那我为何怀有如此深的恐惧?

后来我看到她的另一段话:恐惧可由威胁,禁令或惩罚而产生,也可以由间接的威吓所引发。如在孩子的脑中灌输人生中的一些危险事物。孩童被弄得忧心忡忡,就会感受到敌意。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怕狗。在我大约十岁的时候,有一条大狗被铁链拴在一个院子里。其他小朋友都很害怕,我却想去看一看。当然因为我知道它被铁链拴着,没有危险。(也说明当时的我是不怕狗的。)结果这一幕正好被我爸爸看见了,他赶紧叫住了想去看狗的我,回家向我普及了各种狂犬病的危害等。按照我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其实他们当时有点言过其实大惊小怪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保护我说的这些,但绝对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就是怕狗。这个后遗症当时并没有表现的很明显,却在之后的生活中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我还有些微的恐高,应该也属于焦虑的范畴。但我的恐高很奇怪,时怕时不怕。后来我总结了一下,我不怕人造建筑的高,站在高层的顶楼或是乘坐缆车都没关系。但我很怕山坡,特别是半山腰开凿出来的那种土路。哪怕只有三四米高,哪怕我明知足够宽,一样会腿抖。我回忆我的童年,大概也是在我十岁的时候,有次跟同学上山玩,因为后面有个同学受伤,所以大家都速度跑去帮忙了。留下我一个人在那样的山路上。依稀记得我当时惊恐的贴着山壁往山下挪,边走边哭。忘记后来是怎么下去的了,应该是有同学返回来接我了。至于恐高是不是这次的阴影也难说,但对这件事还是印象挺深刻的。

各式各样的敌对冲动,是神经性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我们的哪一个敏感点被伤害了并导致敌意呢?敌意是否可以消减呢?这更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细致把握度,如何既能够保证孩子的安全,又能够不影响孩子的探索欲望,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学习的心理学课程。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即便是我们这种没有心理学知识的人,读下来依然很有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