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锦集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锦集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16-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一):值得多读几遍的书

我觉得这本书是霍妮总结和结论以及给出实质性建议最全面和中肯的书,比前面的几本如《我们内心的冲突》,《如何化解内心的焦虑》等都要更为深刻,把整个神经官能症的来龙去脉包括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都分析的非常细致。我觉得很适合想要了解和治愈自己的人读,其实在这个时代里面,谁还没有点冲突、焦虑、失落、自卑、恐惧啥的,因为这个是整个时代大环境带来的,只要你身在其中,就免不了受到影响,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只是当自我的冲突达到了一个无法自控的地步,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就会是抑郁、焦虑等症状了。但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也是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还好有很多前辈和大师的指导和经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 加油吧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二):第六章,结语诗

现在我成为了我自己。这是拍摄的 时间,许多年,许多地方; 我已经解散和动摇, 带着别人的脸, 疯狂奔跑,仿佛时间就在那里, 老得可怕,哭喊着警告, “快点,你会死在——” (什么?在你到达早晨之前? 还是诗的结尾很清楚? 还是爱在城墙下的安全?) 现在站在这里,站在这里, 感受我自己的重量和密度! 纸上的黑影 是我的手;一个字的影子 就像思想塑造塑造者 沉甸甸落在书页上,被人听见。 现在,所有的保险丝都到位了 从愿望到行动,从言语到沉默, 我的工作,我的爱,我的时间,我的脸 聚集在一起 像植物一样生长的手势。 像成熟的果实一样缓慢 肥沃,超然,总是耗尽, 跌倒却不耗尽根, 所以这首诗所能给予的, 在我心中成长为那首歌, 由爱而生,由爱而生。 现在有时间了,时间还年轻。 哦,在我活着的这一小时里 所有的我和莫…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三):丢掉“应该”和“要求”

第一次读卡伦霍妮,所以这本有大多数人所说的翻译问题。尤其是前几章,略显混乱,而且排版中忽然的空格让人不知所措。但是读到后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逻辑,便会越来越顺。刚开始摸不到方向,自己慢慢整理思路。当然,如果有更好的译本完全可以选择。也打算买其他版本的来读,本书真的建议反复阅读。

很多人应该发现这本书里,卡伦偷窥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有的细节真的很令人惊讶,才发现自己以为自己独一无二,只不过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神经症患者。感同身受的同时有些窃喜,能读到这本书,能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进行更深层度的解读。因为她,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冲突,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冲突,我们了解了冲突的来源是各种情感的交织,我们开始了自救的第一步。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知道”不是“解决”,我们还需要一个长期地挣扎过程,才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心理结构,不再执着于追求“理想化的自己”,不自恨、不自欺、不自卑、不自虐、不自毁,实现“真我”。不过说起来容易,还需认真践行。那么,就从认真阅读卡伦·霍尼的其他作品开始。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四):值得看5遍

繁衍有意义,部分在于一代代总结积累经验,成长优化。

有些东西呈现在眼前,你能感到巨大的工作量和积累。这本书就是这样。

有人说没有什么方法论。但是分析这个过程就是有帮助的。白岩松说现在人看书少,不知道看什么,但是书自己就会告诉你接下来看什么。顺便一嘴我不喜欢白岩松这人。但是此观点,确实,看了一本书就知道接下来要看什么。为什么不通过关键字找别的书去看方法论呢?作为一本分析向的书,这已经够好了。

本书讲由基本焦虑衍生出不同的应付方式,分析不同的应对方式。

也许一个人有几种应付方式,比如我较明显的有夸张也有自谦。

有些段落直击要害。比如关于自夸型的下面一段。

“于是生命的吸引力乃在于征服一切,这引起了克服任何障碍——内在的或外在的——之潜意识或意识的决心,并使他自己相信他应该能够,而且事实上也真能够做到。他应该能够克服命运的逆境、情势的险阻、智力问题上的昏乱、他人的抵抗以及他本身内在的冲突。而征服的需求之反面,乃是他惧怕任何意味着无助之事,这是他最为痛切的恐惧。”

我几乎没有跟人说过“我绝对不会让自己无助”的话,只跟自己这样说。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自己这样想是出于“我应该克服一切”的想法。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无能的,为自己无能感到沮丧,其实是认为自己应该有能力。这跟辩论技巧相似,找到一个观点的前提,前提是有问题的,攻击前提。我们对待自己的想法,总是顺下去思考,不会太去思考前提。

所以阅读本书能够比较集中地对自己的想法有更深的、新的思考。

能够主动看书的朋友都应该相信自己成长的可能性。对我个人来说,能看到这本书,已经是进步。

减一星因为翻译。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五):值得读

这本书值得仔细阅读,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识别我们的态度、行为背后所潜藏的心理机制,识别自己到底是在寻找、实现真实的自我,还是在追求理想化自我的海市蜃楼,及早停止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回到自我实现的道路上。

卡伦·霍尼认为,人的正常成长,就像是橡子长成橡树,是通过发现真实的自我,通过适当的环境,自由成长起来的。而神经症过程则完全相反,它是由于人在不利的成长环境中,采取了许多应对当时环境的手段,并最终与真实的自我疏离,通过严格的内心指令系统将大部分能量转向于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化自我。而塑造理想化自我的过程就像签订魔鬼契约,追求无限的权力、和获得捷径。让自己成了自己的工具、自己野心的奴隶,自己拿着鞭子抽自己。最终只会扼杀真实自我,带来自我憎恨、自我厌恶,最终崩溃、自杀、或失去人性(“空心人”)。

“人类的痛苦源自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曾经对王小波这句话感同身受,但现在再看,就发现其中的自我憎恶,而走在自我实现之路上的人,是不会自我憎恶的。只有通过各种强迫性的内心指令,驱使自己去塑造那个完美自我而不得的时候才会。

神经症的野心,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努力有本质的差别。前者是由于强迫性,不能不努力,否则会带来恐惧、和自我憎恶;对挫折的反应过激,极容易因为挫折而彻底否定、斥责自己,极度惧怕失败(甚至因此放弃任何尝试);前者只是为了获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不在意具体做的是什么,而且往往目标是不断改变的,往往是他能在一段时间内最快达成、可炫耀的目标——当一个人一开始雄心勃勃做一件事情、但只要发现自己做不到最好,就会兴味索然,有调转船头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了;前者只追求、享受最终的结果,而不在意过程,甚至希望最好没有过程,自己一夜之间成为理想的自我。

而自我实现,是围绕着真实在我进行的,有自发性。努力过程会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和相应的成就感,不会因为结果不如意就彻底否定整个过程,甚至自我。他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会主动调集资源来实现,即使失败、也不会轻易放弃—并且驱使他不放弃的并非羞耻感、惭愧等情绪,而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兴趣和好奇。

所以当我们因为一件事情的失败而产生巨大的羞耻感、惭愧,对自我憎恶时。也是一个看到真我的契机。我们可以自问,我们追求的到底是“胜过别人”,还是享受做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这巨大的羞耻感背后是什么?是因为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无能?是自恨?是因为自己早把自己想象得无所不能、“应该”可以实现自己的一切野心/欲望?

这本书详细描绘了当真实自我、与理想化自我产生激烈冲突到时候,个人采取的三种应对方式:扩张型、自谦型、放弃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