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1000字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1000字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是一本由黛博拉·艾里斯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一):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自从读了帕瓦娜的前几本内容,就被这个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了,所以在这本书出版的第一时间,自己就先迫不及待的收入囊状,开始阅读了。我们不能想象在我们的和平年代,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有人们在遭受战争,遭受与亲人的离别、遭受种种迫害。但是我们在黑暗中却看到了点点光明,即使黑夜在漫长,也有黎明到来的时刻。当我们看到像帕瓦娜这样的小女孩为了家人、为了解救更多受苦受难的孩子在不断的努力着。这种勇敢、顽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真的非常值得我们现代的孩子学习。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二):读帕瓦娜,感悟人生

知道帕瓦娜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第一部作品《帕瓦娜的守候》,自此这个勇敢、倔强、顽强的阿富汗小女孩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而帕瓦娜系列图书也成为了我关注的焦点。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物质生活太丰富,精神生活却又亟待提升。这本书让孩子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

书籍就是孩子打开世间酸甜苦辣的大门,他们可以从中去体味到各种滋味,感受各种境遇。在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下,孩子们通过阅读去感受炮火中的阿富汗儿童的苦难和艰辛,去体味他们的坚强果敢,乐观独立,从而获得成长。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三):真正让孩子了解苦难的一本书,用童心完成的一次救赎。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他们很幸福,因为我们并没有经过战争。在6+1的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地有些包办,自己不会做饭,自己不能独立做很多事情,这在很多家庭的眼里,也都不是事情,只要把学习弄好,只要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即可……

我想,这本书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家长和孩子的意义很深远,不在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而是让孩子可以触碰到真实世界中的冷暖和苦痛。一个11岁的女孩已经可以撑起半边天,她承受得越多,越可以很早成熟。现在很多人在解读“早熟”这个定义,认为世故就是早熟,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已经过于晚熟,好多事情无法自理,被认为是宠爱和呵护。

然而,麻麻们是否想过,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自己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世界,总有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份勇气来自何处,那份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心来自何处?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一蹴而就的,这种对于未来困难的预知和面对,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长大的。

读这样的书,对于内心就是一种救赎,那些看似困难的事情,通过书中的情节,透过别人的人生,再去看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人生感悟。有的孩子可以在以后的道路上有破解困难的能力,有些孩子却在困难面前再也无法构建自己。我们不要轻易去埋怨孩子。童年期,给孩子读这样的故事,用童心去感受外面的世界,那是一种真实的响应。

不是试图在别人的不幸中建立自己的幸福,而是在这个世界中别人的故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这就是这本书中关于生命的感悟,也是关于自我的一种思索。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四):这里还有一线光

把这本书定义为儿童文学还是很贴切的吧,因为从整个故事表面看确实没有太多特别残酷的东西在,即使有,也在小孩子似的口吻里,变得薄弱了很多,然而当你去细想帕瓦娜的沉默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名族的悲哀,这样小的一个女孩子,忍受住了这样多的诱惑和恐吓,就静静站在那儿,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你能想象她经历了什么?如果这是阿富汗的常态,这个国家又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人民又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细思极恐。

这是我遇见的第二位写阿富汗的苦难,为阿富汗呐喊的作者了,第一位是胡赛尼,他的三本作品我都看了,那种看完后的压抑感觉现在还停留在皮肤上,我不拿他们的作品作比较,因为一个残忍,一个温情,却都揭示了同样一个残酷的阿富汗。看着他们的生活,再想想自己身处的世界,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只是想要他们再多一点安宁,能够摘下裹住他们名族的那层纱,摆脱挡在头顶的那双手,站在蓝天下自由地坦然大笑。然而这个转变还需要多久?一个名族的信仰在我看来是比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灾难更可怕的存在,灾难总有一天会过去,然而信仰一代代传承,刻进骨子里,不知道哪一天会消亡,明天不会,后天也不会,更何况在这样一个不同信仰混聚的特殊地带,我们持有不同的信仰,我们愤怒,我们冲突,我们不用享受生活,因为我有强大的信仰,我心中的神就是一切,他说的就是真理,其他任何触碰到神的真理的人都该死,所以我要随时战斗,即使那个人是我的女儿,我的妻子,我的母亲……这里还要经受多少年的战乱、歧视、愚昧和混沌才能走出阴影,重新用心灵去感受阳光而不是用皮肤?这里还要多少年才能摆脱他人的控制,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真正强大起来,真正幸福到小小孩子可以开开心心走进学校而不再战战兢兢讨生活?孩子是精灵,他们的眼睛里有亮亮的光,他们的心里有五彩缤纷的城堡,他们得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压城的乌云,他们是希望,若是他们都不会笑了,呵……完蛋了……

或许该庆幸这本书的结局是圆满的,即使深处绝境,还是得留有希望不是吗?也许这也是作者写书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我的名字叫帕瓦娜》读后感(五):勇敢的女孩一直在路上°

一个战火纷飞、饱受苦难的国度,可却绽放着别样的生机,看似深陷在黑暗,他们却在漆黑的路途上,艰辛地走着,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帕瓦娜。

她是谁?是勇敢的斗士,从未气馁,一直在路上。

在《帕瓦娜的守候》里,我看见了那个独立为生活而奔走的女孩,她最初等待无辜被捕的父亲,为了生计而奔走;在《帕瓦娜的旅程》中,她失去了父亲却依旧独自上路,她在废弃村落救起哈塞,在昏暗的洞穴带走残疾的阿斯夫;而在《泥土城》,那个一度逃避想去法国的肖齐亚,是那么的不屈不挠。她们都是暖心的存在,历经各种挫折,她们越发坚韧,哪怕从头再来。

是什么让我坚持看到第四本,我想就是那股不服输、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吧。

在这本书里,帕瓦娜已经15岁了,她终于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了。不过,故事一开场就是帕瓦娜被审讯,她一动不动,什么也没回答,审讯成了疑惑与铺垫,拉开了剧情,审问的长官对她的信息一无所知,只有一个包包,包里有些纸片,上面都写着‘帕瓦娜’这个名字。面对那些观察她的人,她用背乘法表来消除害怕与紧张,那些人翻看了帕瓦娜父亲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图书,在看到有几页撕掉后说,“看着就像被咬掉了一样,我们干吗要努力教化这些人呢?”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当初因为饥饿,她不得不撕了父亲的这本书来填饱肚子,他们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不仅仅是帕瓦娜,甚至作为读者的我,都感到一阵心疼。

当威逼利诱、不给饭食、各种折磨的方案向她袭来,她一直静默着。直到他们离开,听她才低声地对自己说“我的名字叫帕瓦娜”,明明是住在监狱里,可却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间,她想从监狱出去,可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自己。她变得孤单甚至是故作坚强,因为除了自己别无选择。

他们用三种语言问她,按照纸页里的名字一个个问,从肖齐亚、努莉亚、玛丽亚姆、莱拉、再到阿斯夫、阿里和薇拉夫人,这个穿插很有意思,明明是猜,却让每一个有过往的人,都来了一遍重温。似乎这些交集过的人,让她有了不害怕的理由。她想着努莉亚的来信,想着给想念的肖齐亚回信,她幻想着能去巴黎,能拿奖学金,在监狱里她偷偷看着《简·爱》,她渴望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甚至不要参与战争,主题是鲜明的,愿望是美好的。

作者倒叙的方式,让故事回到了开办“莱拉希望学校”时,她们希望重建祖国的信心,培养新型的阿富汗孩子。她们遇到过不讲理的家长,遭遇过野蛮人的拳打,甚至是扔石头,但她救起了艾娃和金娜,安慰了在监狱哭泣的士兵。

校庆是她给母亲出的主意,可母亲参加会议就没有再回来,全书最感动我的地方不是这些细碎的回忆,而是她反反复复给努莉亚写的信,母亲刚去世,她却要承受最大的痛,去编织谎言,说母亲太忙了……如果不是外国军人把炸药不断往学校移,她也不会被关,不过,这些都是一个埋伏,因为这是拯救的开始。

笔触最后的希望是寄托在薇拉夫人身上,这里两度出现,一个是派肖齐亚转移他们几个,一个是监狱里的救出,似乎薇拉夫人有了一笔精彩的闪现,就像微光与希望的到来。也许这一路上主人公都在失去,可是她也在一步步的成长。这个故事不仅仅涉及了国家、教育、道德,更者是打开了人道主义的门,看这样的故事能鼓舞人,也能震慑人,她让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苦难,能在这些乐观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用真实的场景去洗礼每一个人,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