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的罪与罚》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的罪与罚》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的罪与罚》是一本由〔美〕弗兰克·兰特里夏 / 〔美〕乔迪·麦考利夫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罪与罚》读后感(一):艺术的恐怖

人们病入膏肓,需要文学暴力灵药救治

人们是非自由状态,现代化-被同化的人变成普遍的恶,根本原因则是工业革命。而有能力者就要反抗。社会机器的齿轮,工人重复的劳动。最近出了一款聊天软件ChatGPT,人和ai聊天,ai在进步,可以完美呈现答案并且通过人的问答方式提升自己,人反而在重复机械劳动中丧失自我,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写到异化一词,工厂工人重复劳动,和《毫无意义的工作》本质是一样的。

塑造的图像世界,演员、电影、观众二者借助电影屏幕相互凝视,谁能充当主客体。作家在小说中创造杀人犯这样的客体,自己不仅没有犯罪还满足了杀人欲望。

奴隶是有自我意识的吗!他是想要翻身做主人吗,不他想成为艺术家,会书写的艺术家,模仿任意一种关系,不就是带着面具生存

图像标志着我们似乎想要拥抱的存在的不在场,生活于其中的图像崇拜的相机世界。屠杀成为了不可思议的视像也就是艺术化的战争景象,亚洲是霍乱的起源地、危险、威胁及所有魔鬼来自于东方,《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这一说法,西方国家把中国看成假想敌是否也是因为这些原因。

宁愿不,重复无意义的事情,个体获得主体意识, 艺术与商业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很难做一个权衡。

写作是属于男性欲望,莎士比亚的妹妹要是同莎士比亚有同样的写作能力,那么她不会有莎士比亚那么出名。想象力过度就是精神病?疯子教会了关于我们自己的真理。正常人与精神病人之间的差异在哪,是正常人多,精神病人少就被判断为精神病人吗?

《艺术的罪与罚》读后感(二):没有欲望对象的欲望究竟如何安放?

《艺术的罪与罚: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科波拉》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历程。而这个过程势必要寻找,发现,越界,打破和组合。

在艺术繁荣之地,如果一切归零,引发的是恐怖的愉悦还是恐怖的恐怖?艺术和文学让我们可以在一步之外去看这个世界,换言之,艺术和文学让我们和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让我们安全和愉悦。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看伊藤润二?谁能说在那些恐怖的、怪异的、神经质的角色和剧情中,没有获得一丝丝隐秘又带着羞耻的快乐?

当9.11本身是一场恐怖袭击,他给人们的冲击和震撼是毁灭性的。这场袭击被认为是艺术的,也许是从艺术的打破功能来说。但是如果为了艺术而去打破,即去炸毁 即去杀人,这样的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更为恐惧。

电影是一种幻像,但是却呈现出一种比我们的现实生活更高级的气息。电影世界让我们感觉很厚重,而我们的生活却轻得让人不能承受。

是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侮辱所以在脑海中产生各种罪恶的想法所以才在现实中遭遇罚吗?罪与罚的遭遇碰撞出了艺术,而这艺术追溯源头,来源于人和人的角逐。

当一个黑人要为成为黑人的时候他首先要做是把自己心中的白人驱逐。

本书的两位作者从现实事件、文学小说、电影、戏剧等进行文本解构和分析。就像剥开洋葱一样,不断扒开一层层又一层深埋的欲望,让我们去看到底让人如此不安的是什么。

艺术评论类的书籍却写出了悬疑小说的味道,让人折服。

《艺术的罪与罚》读后感(三):一把锋利的“艺术”解剖刀

-

读这本书,我想起“行为艺术 朱昱 ”,这种“艺术”太震惊了。

下面进入正题。

-

《艺术的罪与罚: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科波拉》,南大守望者。

-

《罪与罚》《现代启示录》《刽子手之歌》《弗兰肯斯坦》《冷血》《黑暗的心》《魂断威尼斯》《百花圣母》《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

这些都是小说电影,而全书从现实的例子“9·11”事件讲起。为什么?

①德国音乐家斯托克豪森赞美它是“全宇宙zui伟大的艺术品”。

②这是一场高调的行为艺术表演,也是一场全球传媒的狂欢盛宴。

-

艺术家与杀人犯和恐布分子是否彼此需要?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一体双生?

“9·11”用现实的当头一棒,说明了二者共谋的可怕结果。

另外,作者撰写了一个剧本,讲述了一位作家和他的女旅伴相约殉情的故事。这个剧本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基调,表现了荒唐又迷乱的文艺风格的可笑之处。

-

这些样例相互交织,思维敏锐,辨析犀利,揭示作家创作或人物的行为动机。

比如,《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俄式虚无主义的怪诞产物,源于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形态,促使他采取了自以为是的“清道夫”行为。

比如,《刽子手之歌》畅销,原型人物获得提前释放,不久后,他又杀了人,手法与书中冷静迷人的场景描写如出一辙。作家和出版商负有什么样的责任?

-

就本质而言,这种动机是工业技术和消费社会的副产品。

P30写道:我们已经病了,还会病得更重。工业技术把操作机器的人变成了机器本身,创造出了对“超出常规的事件的渴望,而快节奏的消息传播每小时都在满足着这种渴望”。

-

艺术是一种高度审美的活动。为了表现事件的惨烈、人性的残酷,作家和艺术家竭尽所能地刻画场景、塑造人物形象,有人过度运用激发感官、心理的技法,有人肆意渲染罪行的“美感”,有人被深渊吞噬而发疯或迷失自我,那些资本操控的传媒往往利用图像、视觉效应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受众的影响力。何谓艺术,我们需要学会辨别。

-

对于苦难的演绎或许是艺术,但真 正的艺术从来都应当启发人们对于暴.力和恐怖的反省,而不是沉湎于这些“艺术”如何具有恐怖的吸引力。

警惕:以“艺术”为名的功利、野心与罪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