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页数:6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读后感(一):很有帮助

看了一半,正在继续,感谢这本书,对了解古代哲学和理顺历史发展很有帮助。阅读难点有二,一是译文中引经据典的部分不加注释,看不明白,只能看英文原著...二是英文原著有一些多重否定的表达,车轱辘绕绕相当可怕...买双语版(赵复三译本)的同时还买了涂又光译本,等原文看完之后再两相对照。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读后感(二):立足东方,融合东西

近日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颇为惊艳,想到冯先生曾经在北大,有种相见很晚,君生我未生的遗憾。这本书是第一本中国哲学专著,中英文对照的读物,内容来源于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候的讲稿,英文版本曾经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出版,中文由赵复三翻译。冯先生生于1895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是自幼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后又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受到正统西方哲学教育,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通过西方哲学视角探讨中国哲学的专著。但是由于这本书最初受众是美国学生,所以写得深入浅出,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却在大学受过西方哲学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中国哲学和文化加深了解。

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中国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也有大差异,这本书名哲学,实际上是在研讨中国文化,也从根源上探讨了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问题。此外,中英文对照也让我们能够了解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翻译成英文怎么说。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解答了一些困恼的问题。比如: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这是我们在与外国人交往中,经常被提问的一个问题。有位民族大学的宗教学专家也跟我们说过,曾相比于天主教曾经在欧洲的地位,伊斯兰教现在中东地区的覆盖率,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数比例相对低的多,从历史上来看,也从未有过能够强过皇权或者占到统治地位的宗教。但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对此冯友兰先生给出了他的解释。虽然人们都有追求彼岸世界或超越现实世界的需求,大多数中国人没有求于宗教,是因为中国哲学思想(儒家等)渗透在我们的教育中,宗教意识不是很浓是因为哲学意识太浓。儒家等思想其实起到了宗教类似的作用,比如客服恐惧,得到希望,建立高标准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等等。例如,家塾中第一本启蒙书《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这就是一个西方哲学和宗教中讨论的问题。这个解释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然,历史的偶然性也是存在的,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不愿意看到宗教势力过于庞大可能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浅薄,在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缺少了解与探索之心。在大学期间,不说我所在的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基本来自西方,教材通常都是外国中译本,师生都觉得学英文原版更为专业,选修也都是西方哲学、当代美术、西方建筑。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忘记了传统,缺乏了对中国文化的自豪,越来越西化,或者说美国化。有个来自英国的同事曾经跟我说,你们中国人跟美国人越来越像。我并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也不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恢复私塾学习的内容,西化未必不好。但是看到书中诸子百家真诚探索世界和与世界相处之道,大胆探索,认真思考,何等绚烂的文明,被人遗忘多么遗憾。

我们做培训的时候,经常会安排再次认识自己的内容,因为自我认知是成长进步的前提。我想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读这本书,认识我们的文化根源,中西差异,反思今天,对我们也是一种成长。

《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读后感(三):当代青年应该学习哲学

一点前言

我看的是由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的 英汉对照版本。

值得说明的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一开始是为西方学者了解中国哲学的概况和发展所著。所以它本体是全英文著作!

这一点确实非常有趣,因为这本书却成为了中国人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

略带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时代需要、大力发展科技而在人文教育上的弱化,我们即使知道诸子百家,背诵过他们的文章,依然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清不楚,甚至会为其蒙上一些“封建迷信”的面纱。

诚然,哲学确实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难以靠近,高高在上的(我之前也这样看)。但阅读过本书后,会觉得哲学却又非常贴近大众,一直存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作者所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每个人都有人生,每个人都活在这世界上一遭,我会认为,稍微反思一下,“哲学”就能显现一些。

推荐理由1:全书结构清晰

冯教授基本是按历史书籍的一般写作手法进行编著的。全书的主线还是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哲学各个学派随之的发展。其中不乏会穿插一些前人和后者的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的引入做出一些综合性的论述,但主线仍然清晰。

全书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中国哲学的背景分析

- 先秦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哲学思想

- 秦之后各个学派的融合,以及儒道两家主流的发展

- 厕身现代的中国哲学

四个部分又划分为若干章节,构成了本书。每个章节的文字量并不大,也较为详细的论述了每家的哲学思想。

最后有英文版编者的引言,叙述了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和对西方学者简要介绍中国历史与哲学的概述。建议这部分可以提前阅读,会对这本书有一更强烈的整体观感。也会在阅读上轻松很多。

推荐理由2:语言质朴,通俗易懂

全书非常客观的介绍各个哲学流派及其发展,即使引用了大量古文献内容,整本书的语言都非常朴实。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会说读感会像加强版的“寓言故事”。

作者说,中国哲学思想一直给人以简单之感,确实读后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哲学既然作为一种“反思”,断然不会那么直观易懂。尤其是最后更新的儒家思想,哲学的形而上学部分读起来还是会难以理解。(形而上学总是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意味)

但,整体上,我觉得无论引用还是论述部分,都是十分有趣的。

推荐理由3:当代青年应该去了解哲学

我一直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去了解哲学,当代青年更是如此。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对哲学的看法,我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我一直觉得,人要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有所思考。这甚至不能算是“反思”?

我会认为人存在的意义,人之所以有智慧是因为他能思考,意识对于我来说就是件非常神奇的事,能一直思考让我能意识到我还活在这个美妙的世界上。(所以这就是我爱发呆的原因吗?)

读哲学史(甚至不是哲学思想本身),确实能开阔眼界,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反思,并对其进行一些思考,“反思的反思”有一些神秘主义意味儿了。

阅读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由于引用了大量古文献,文言文的理解部分会有难度,但好在作者大部分都会随之加以解释。

一些哲学专有名词的运用,可能需要先去查阅一下,作者也说先学习西方哲学的逻辑(正的方法),再去学习中国哲学(负的方法)会更加系统、完整。

全书最后儒道两家对形而上学的发展相比于前会更加晦涩难懂,哲学的形而上学部分向来如此。

由于是英文翻译本,所以无论再强大的译者也很难在翻译之后完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本意,所以英文双版可能会更加适合去查阅,或者接着阅读冯博士的《中国哲学史》。

最后的一点点

感谢王凯给本穷学生在华南理工的图书馆借书!

附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