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哲学的故事》是一本由[英]安妮·鲁尼(Anne Rooney)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18-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故事》精选点评:

●哲学之广阔 可以钻研到老死

●作为科普书,有一些带有误导性的东西,是让我不能忍受的。

●很普通的普及读物

●【2019064】三星半。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说是一个具有科普性质的百科类书籍。书籍内页精美,配有简单的解释性彩图,几乎提到了史上所有具有突出贡献的哲学家,每个专题都是从古至今挨个捋下来,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列举,以显示每个时代哲学家们针对各个思想的思考,发展历程十分清晰。但是显然所用的篇幅并不太够——那些曾被哲学家写成几本著作的观点在寥寥几句的表达下显得浮皮潦草,难于完全吸收理解,对初学者其实并不友好,但若是能做好笔记将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汇总整理,融会贯通,也会大有收获的。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哲学—无用之大用

哲学,西方哲学的历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哲学是小众的,但总要有一些人去思考一些问题,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也是重要的,我们每一天忙着吃饭学习,考试,升职加薪,忙着世俗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链条之中,而我们每个人也终生都在寻找幸福,当是我们应当适时地从地下抬起来,去仰望下星空,去眺望下遥远的东西,无法给你带来世俗的成功,玫瑰有用还是韭菜有用,但是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韭菜就会非常苍白,学习哲学并不能给我们获得直接的财富。哲学是文化最为核心内核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就像艺术有什么用,如果不是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就会觉得这些没什么用,但是“美”的东西,它们其实总会有它的用处,无论四陶冶情操也好,亦或是像电影,书,当我们遇到一些人和事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在不经意间灵光一现。

安妮鲁尼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中世纪文学博士,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纽约大学授课,他在《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中,用别样的方式来为我们展现了哲学的不一样的样貌。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孕育了哲学,古希腊世城邦制度,城邦之间的民主是相对的民主,寡头政治,希腊的城邦制度也千差万别,但是越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越是宽松的氛围,越是可以孕育文化。

但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对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觉得有些凌乱和不知所云。我们简单地来屡屡古希腊哲学的几个比较著名的哲学家。

泰勒斯,在这本书中被译为泰利斯,他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我们叫始基,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世界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泰勒斯认为是水,有的认为是气,有的认为是无定型的东西,这一个哲学叫自然哲学,早期哲学,都是身外的自然物。毕达哥拉斯定理,创造了一个学派,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数字,其实是一个很恐怖的学派,有很多的规矩,不可以吃豆子,不可以质疑老师等。

在书中的第35页中,作者也提到,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把人类引上了科学之路,科学方法其实是哲学的一种,在19世纪末以前,其实人们都说把科学思维称为“自然哲学”的。

第二个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最早期辩证法的创始人,他认为整个世界火。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通过百度百科中了解到,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所以早期的哲学家多少都有些神秘的色彩。

还有一大半的内容在宿舍的电脑里,晚点再传上来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二):哲学和抛开哲学后的

“你觉得这个世界公平吗?”

“我觉得公平,一个人的现状肯定是他所作所为的结果。”

“不对不对,你看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还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残疾的,怎么能说是公平的!”

“哎呀就是公平的,你看我们来假设你爸爸和我爸爸都是……”

“我还是不太同意你说的……”

“哎呀公平只是一个定义而已嘛!”

……

小时候,和发小最日常的争论模式便是这样,一个话题讨论争辩却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各执一词,把锅赖在一个名词的定义上。现在想来,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统一的答案,原来都是——哲学问题的种子,而哲学家们思考过上百遍,用不同的思维模式给出不同的解答,却从来也没有谁能够确切地抓到过真相。

在这本书中,作者安妮·鲁尼将他的“故事”分为六个部分来阐述,分别讨论了哲学争论中最为重要的几个话题:什么是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的存在、人的认识、人的伦理道德、社会的构建。每一章节都按时间顺序,对每位具有杰出成果的思想家的理论加以阐述,让我们对哲学思想一步步发展、进步的整个历程构成了清醒的认识,对一些专业的哲学名词有了初步的了解,用更加成熟、完整的历史观念去看待这一切。

读这本书,最为深刻的感触是,哲学与逻辑思维能力密不可分,许多哲学家的推论都是在一个假定之下,向后推理,最终获得一个推论并以此为自己所有观点的立足点,圣·托马斯·阿奎竟然能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推论出上帝的存在,而如我一般的普通人竟也无法看出其中的漏洞,只有持不同观点的其他哲学家同学们才会以不同的推论方式找到他的错误,可见宇宙还是太大了,哲学家们只能一叶障目(又有哪一个科目不是如此呢?)地观点先行、后加推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无法给出真正的答案,那么哲学的意义何在?哲学家的工作有何用?这恐怕是普通人最难于理解的问题了,好像明明不去想那些东西,依然能过得很好。

我想把哲学家的求知行为归因于持久的好奇心与思考能力。不同于普通人,当我们遇见那些无法解答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我们选择逃避,不再思考它的答案,或是停留在表皮,而哲学家们却被吸引进内里,学着自己去创建一套解释方法,来认识这个宇宙、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哲学家们,往往也是杰出的演讲者、科学家、数学家、作家和政治家,哲学只是他们追求未知的一个途径、好奇与思考结合的表现而已,毕竟想要认识世界,人类除了思考、一步步完善思想体系、一步步进化我们的科技,别无所能,而且我们的社会不也是在哲学家思想的引导之下才逐渐找到一个美好的运行途径的吗?

但是,纵使理论好,哲学家们也总会有让人哭笑不得的“背叛”的行为,卢梭对儿童教育提出诸多美好建议,却从未好好尽自己抚养与监管的责任;尼采诸多思想被纳粹利用,成为很多人反对的哲学家,而这也是被他姐姐“坑”的结果……看来,抛开好奇心和思考力,这些哲学家的理论有时候只能成为理论,他们竟然连自己都不践行,或者容易被误读。

总之,哲学其实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事情,别把哲学和哲学家们特殊化,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三):哲学是个什么鬼?

哲学是个什么鬼?谈到哲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是我看了安妮.鲁尼的《哲学的故事》之前,以及之后的想法。

记得高中政治课学哲学的时候(等等,政治跟哲学是亲戚吗),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查了百度百科,才知道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不过,这个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确没关系。但是,每个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是作者故作深沉?还是哲学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启发性?至少它会刺激你的大脑,迫使大脑去运转和思考。

安妮.鲁尼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中世纪文学博士,曾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纽约大学授课,剑桥大学纽约姆学院皇家文学基金研究员,英国作家协会会员,她曾获世界科普图书安万特奖。

安妮.鲁尼的《哲学的故事》讲述了哲学的发展史。哲学自古与政治、经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哲学史透露着这些学科的历史。

花了50年写《世界文明史》的威尔.杜兰特为了改变“人民不了解哲学,哲学不关心人民”的局面,让哲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哲学正在启发和引导人们思考生为什么而活并找到生和死的意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存在?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中心是哪?哲学家被这些问题困扰着,争斗着,从古到今;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讲过一个关于忒修斯的船的悖论:每次用新的木材去修补船的破损部位。当所有的部件都被换一遍之后,它还算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是,可是原来的部件都不存在了?如果不是,那原来的船去哪了?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你还是曾经的你吗?据说,每隔七年甚至更长时间,人体全身细胞都换了一遍,那么,现在的你还是七年前的你吗?如果你,为什么连细胞都是新的?如果不是,那么现在的你会是谁?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都是闲的蛋疼的问题,但是,有些人,也就是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却为此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或丧失自由。

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只因说地球是球状而被天主教会活活被烧死;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也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只因他赞成宣传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地球中心说;伽利略被判了终身监禁。

为什么宗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西方国家的宗教,自古以来就与政治关系密切,甚至政教合一。

其实,在西方,宗教不仅仅代替国家行使权力,还将手伸到了心理学、经济、政治、科学、艺术等领域。

例如,教堂壁画画的大部分都是《圣经》里的人物和故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天文、物理等知识,到处都有宗教的影子。

这一切源自于对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

相信上帝存在的一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怀疑上帝存在的一方则不断探索和证明“是我们创造了上帝”。敢于质疑上帝的人则被教会认为是亵渎神灵和《圣经》。但随着人们的探索和科学的发展,宗教教会发现自己的谬论再也无法继续“装”下去,因而有了300年后的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会议上,罗马教皇提出重新审理“伽利略案件”的荒谬之事。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上帝并不存在,而是人创造的概念,上帝作为一种宗教概念存在,不过是用来“驱赶自然界的恐怖怪物……平衡人类与残酷的命运……以及补偿人们受文明压抑的生活”。

人们不仅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甚至怀疑自己看到的一切,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就认为“人不过是一堆感觉的集合,所谓的人的存在不过是一系列的感官经验”。

尼采的姐姐伊丽莎白篡改尼采的《权利意志》一书,被纳粹所利用,导致了纳粹对犹太人采取了疯狂的种族灭绝式屠杀。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临床分析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了下来,支撑他活下去的是尼采的那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他后来写成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激励着无数的人,探寻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但是,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探寻生命的意义远远不够。个体更关注“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统治者更注重“如何构建良善社会”。这与孔子在《论语》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是一样的。

但是,人人寡或者人人均的柏拉图式“乌托邦”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对形而上学运用的政治哲学一直在积极探索实现“正义”“自由”“权力”“公平”的社会形式。因此产生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好了,对于“哲学是什么鬼”这个问题,我想,看了安妮.鲁尼的《哲学的故事》之后,大概可以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