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基因组读后感锦集

基因组读后感锦集

《基因组》是一本由[英]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组》读后感(一):《基因组:人类自传》读书笔记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上周花了两天阅读了一下。下面简单做一下读书笔记,比较零散。

这是本书的目录。

《基因组》读后感(二):笔记

1.每传递一代人,基因都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包括基因自身的变化,以及与外来基因的交换。 2.人类基因组中,只有3%是真正有用的,其余97%都是垃圾片段。其中有很多与外界交换的病毒基因。 3.基因是自私的,它只希望自己复制、传承到更多的生物中去。跨物种的基因交换从来存在。(也因此作者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合理的) 4.为了抗衡不适的环境,基因会突变以适应生存。而突变的代价可能是爆发遗传性疾病。贫血症就是人类为了抵抗疟疾而基因突变的产物。糖尿病、血色病皆是如此产物。 5.基因除了控制人体结构,还影响人的行为。比如语言语法就是人类小孩天然掌握的本能。 6.离婚、犯罪和家庭暴力,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基因的一部分“功劳”。 7.基因强烈地影响着人,但不决定人的命运。因为基因要发挥作用,需要错综复杂的因素。一个哮喘就有上百个基因与它有关,几十个基因共同控制。 8.你遭遇了什么?激活了哪个基因?抑制了哪个基因?根本难以预料。很可能你具有某种基因,但一辈子也没有激活起来。又谈何决定命运。

《基因组》读后感(三):《基因组》

很喜欢看这种科普类书籍,但是写得深入浅出又引人入胜还是挺难得一见的,这本算是其中之一。

基本上学过生物课程就足够充分理解本书了,作者非常擅长举很多类比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科学问题,生动有趣。这种书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提供了大量基础科学的知识给大众扫盲;二、给喜欢开脑洞的创作人士提供写作灵感。

性别对抗论,精子竞争论,人种优化学说,无用DNA,反转录酶,端粒酶等等,本书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知识点,而且各种类型都有:有些很幽默,比如传统观点鸟类唱歌是为了吸引配偶,实际上在一夫一妻共同哺育后代的鸟类里,雌鸟经常背着雄鸟搞婚外情,雄鸟不但戴绿帽搞不好还得养隔壁老王的娃⋯⋯因此雄鸟为了增加自己做爸爸的几率,就会唱歌寻找“一夜情”。所以说其实这些雄鸟都戴绿帽且都是隔壁老王是吧; 还有些很残酷,比如人类这一物种最终会灭亡,因为大多数物种只能持续1000万年,并且大多数不会分化出新物种,而人类历史已经有500万年,显而易见也丝毫没有分化新物种的迹象。不过人类本来就够作死了,剩下的500万年估计还不够自己折腾的。

再比如“如果出于自尊,你无法接受人类的祖先是猿猴这一事实,也许可以尝试着考虑人类是病毒的后代这种说法。”因为人类基因组包含了几千种几乎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占1.3%,看起来似乎很少,但其实人类“真正的基因”也就占3%而已⋯⋯

总之,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灵感来源了,很多理论是颠覆性的,非常精彩。我读完一遍之后马上又读了第二遍,真的很棒。虽然2000年完本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基因和遗传学迅猛发展,但本书在科普层面依然具有优秀的启发性,强烈推荐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同学们阅读,百看不厌哇。

翻译的问题不大,但校对非常不认真,错字不少,一本讲基因的书里面居然好几个“基因”变“基金”,很不满意;还有个刘菁译本,其它出版社的,可以试试看。

《基因组》读后感(四):基因组

蛋白质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着RNA。

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毛猩猩都有24对染色体。人类的2号染色体是由两对中等大小的猿类染色体融合形成的。

免疫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Th1细胞和Th2细胞)是互相抑制的。人类的免疫系统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受到过土壤里分歧杆菌的刺激,免疫系统对应的免疫功能就无法激活,结果就是容易过敏。接种分歧杆菌能够刺激Th1细胞,Th1细胞又会抑制Th2细胞,从而降低哮喘的可能性。

一个人儿时遗传对智商的影响大约占到45%,然而在青春期以后它会增加到75%。随着一个人的长大,他会慢慢的表现出自己的先天智力,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有证据表明,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加大他们的学习强度,确实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智商,但这只是暂时的。在小学毕业后,那些参加过启蒙计划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智商高的人体型更匀称,他们在子宫里或童年时期受到的发育压力极小,或者说他们有更强的抗压性。这些压力可能来自病毒感染、体内毒素或营养不良等。并且,这种抗压性也许是可遗传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智商的遗传性并非由“智力基因”直接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抗病毒或抗感染的基金基因间接决定的。换句话说,一个人遗传的不是智商,而是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出高智商的能力。

以XX方式配对的染色体,它的转录方式非常古怪:在体细胞中,一对染色体通常都等量表达,但这对X染色体在表达时,其中一条X染色体会随机将自己捆绑起来,形成惰性的巴氏小体,不再表达。

男人的典型行为并非由某个特异的某个基因控制,而是大脑中睾酮之类的激素导致了大脑雄性化,从而导致男性在现代化社会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男性特有的习惯都是SRY基因的产物,它通过控制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最终决定了胚胎男性性别的分化,在大脑中设计出一系列事件,使大脑和身体的男性化,从而发生典型的行为。

SRY基因在人类、黑猩猩以及大猩猩之间相差甚远。在这3个物种之间,SRY基因的差异要比一般基因高10倍左右,可以说SRY基因是进化最快的基因之一。但是,从人类祖先出现到现在的20万年中,SRY基因从未改变过。

人类都有“操纵别人”和“不让别人操纵”的欲望,在这个二者的对抗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人类基因组里包含了几千种病毒的基因组,而且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几乎是完整的。它们中的大多数现在已不再活跃,或者缺失了关键基因。这些“人体与生俱来的反转录病毒”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3%。这听起来似乎不多,但那些真正的基因也不过才占3%。

我们在人类基因组里看到的不是迅猛发展的寄生DNA感染,而是许多处于休眠状态的过去的寄生DNA。它们都曾在人类中迅速传播,最终基因组抑制住了它们,未能将其清出体外。

我们这一代人破解的基因组密码,只不过是一份不断被更新的文件中的一张照片而已,这个文件的版本变化是永不停息的。

争论一种疾病的病因是纯精神上的还是纯生理上的,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大脑在回应心理压力时,刺激了皮质醇的释放,而皮质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导致了潜在的病毒感染发作,或新病毒进入体内,那么它的症状虽然是生理上的,原因却是心理上的。如果一种疾病影响到大脑,破坏了人的心情,那么它的症状虽然是心理上的,原因却是生理上的。

根据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地位可以预测他是否患有心脏病,而且预测结果看他是否肥胖、是否吸烟和是否血压高更准确。

猴子在群体里的地位越低,却越难主宰自己的生活。公务员也是如此,皮质醇的含量与他面对的工作多少无关,而是取决于接受他人命令的多寡。

心脏病往往是在一个人无法支配自己生活的时候出现的。这解释了为什么有许多高管退休“享受悠闲生活”之后不久就会得心脏病。

睾酮和皮质醇一样,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物种里雄性比雌性容易染病,染病之后的死亡率也比雌性高。

通过低血清素水平可以很准确的预测猴子的攻击性,正如它能准确的预测人类的激情杀人、自杀、斗殴和纵火行为。人体的血清素水平与其社会地位有关,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血清素水平就越高。血清素水平取决于猴子对自己在猴群中等级的认知。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地位高其实意味着攻击性较低。

人类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脑里化学物质的影响。血清素这种化学物质,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天生的个性差异联系起来。

一个人是否能够消化大量的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4号染色体上的一套特殊基因,与这套基因是否能够产生超量的乙醇脱氢酶有关。

每条染色体长达一英尺,所以除了两个端点,它都能被复制。在染色体的两端,是一些重复出现的没有意义的内容,“TTAGGG”这个短语重复了大约2000次。这段无意义的末端结构称为“端粒”,由于它的存在,聚合酶在复制DNA时就不会丢掉任何有意义的“文本”内容。端粒就像鞋带头上包裹的、用于防止鞋带头散开的塑料片一样,保护着染色体,避免染色体末端有意义的文本被破坏。

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端粒就会丢掉一小部分。经过几百次复制之后,染色体的端粒就会变得很短。这时,有意义的基因内容就有可能被丢掉了。在人体里,端粒缩短的速度大约为每年31个字母,有些组织里速度会更快。人在80岁时,体内的端粒长度是出生时的5/8。

卵细胞和精子细胞能够将基因完整遗传给下一代,而不会出现末端丢失,就是因为端粒酶在发挥作用。端粒酶的作用是修复受损的染色体末端,重新将端粒加长。

TTAGGG这个“短语”在哺乳动物的端粒部分重复出现了几千遍。事实上,不仅是哺乳动物,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动物,包括原生动物,都是这样的。在植物中,端粒开头的“短语”中多了一个字母“T”,成了TTTAGGG。这个“短语”在动物和植物体内太相似了,因此应该不是巧合。在生命刚刚诞生的时候,端粒酶应该就出现了,并且之后的所有生命力都使用了大致相同的RNA模板。

有些基因在生育年龄以前和生育过程中可能损害身体,自然选择就会小心翼翼的将其清除掉。但是,有些基因在生育年龄之后才会损害身体,自然选择就不会将其清除,因为此时已经年老,无法再生育了。

人体的各个“部件”是由自然选择设计的,在其“使用年限”里,人们恰恰可以完成对后代的哺育。

根据自然选择的设计,人体端粒的长度最多能够经受75~90年的磨损、消耗和修复。

人体内每条染色体的端粒长度从7000到1万个字母不等,差别很大。也许,从本质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寿命差异,就是端粒长度的差异。端粒的长度和寿命一样,受遗传的影响很大。

海拉细胞里有着优质的端粒酶。如果在海拉细胞里添加反义RNA,就会抑制端粒酶的功能。这时,海拉细胞便不再是永生的了,它们大约经过25次细胞分裂之后,便开始衰老并死亡。

吸烟会损伤肺,细胞的修复肺部损伤时,就要消耗端粒。因此,根据端粒的磨损程度,这些吸烟者的细胞就比其他人的衰老更严重。如果一个肿瘤要转成恶性,激活端粒酶是必须发生的最基本突变之一。

在大多数物种中,雄性行为与雌性行为存在着系统差异,这些差异是先天就存在的。大脑这种器官先天就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

同一件事情里,有些部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有些却来自本能。比如,语言是一种本能,但是方言和词汇却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将从环境中获取的有用信息存储在基因里,所以也可以将人类基因组看作经过40亿年积累起来的学习成果。

美国号称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堡垒,却在1910~1935年通过了30多条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并据此给10多万人进行了绝育手术,理由是这些人“低能”。直到20世纪70年代,弗吉尼亚州还在继续给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做绝育手术。

自由意志不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整个人类本性决定的——人类本性分外强大,给人力量,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基因组里,但它又是我们每个人所特有的。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在本性,人们将其称为“自我”。

《基因组》读后感(五):基因的组成

英国马特*里德利在本书里通过每一对染色体较为典型的基因来介绍基因组里面所隐藏的秘密。

人体有大约100万亿个细胞,大多数细胞直径不到1/10毫米。每个细胞内部都有黑色的一团,叫作细胞核。细胞核里有两套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卵细胞、精子细胞和血红细胞除外。精子细胞、卵细胞只有一基因组,血红细胞内没有基因),其中一套来自母亲,另一套来自父亲。

从理论上讲,每套基因组都有相同的23对染色体,上面有相同的6万~8万个基因。但实际上,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对上常常有着细小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决定了人的眼睛是蓝色还是棕色。人类在生育时,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染色体经过交换和重组,便将一套完整的基因组传给了下一代。

整个基因组是由三个字母的词写成的的,且仅用了4个字母:A、C、G和T(分别代表腺嘌呤- Adenine,胞嘧啶- Cytosine,鸟嘌呤一一Guanine和胸腺嘧啶- Thymine)。而且,它们不是写在平面的纸张上,而是写在由糖与磷酸组成的长链上。人们将这条长链称为DNA分子,碱基就附着在长链的侧面,像螺旋的阶梯一样。每条染色体是一对非常长的DNA分子。

基因组懂得在合适的条件下复印自己、读出自己。复印的过程叫作复制,读出自己的过程称为翻译。基因组之所以能够复制,是因为它的4个碱基拥有一种独特的属性:A总与T配对,G总与C配对。所以,一条单链DNA将所有的T对应所有的A,A对应T,C对应G,G对应C,依此类推,通过A-T、C-G互补配对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实际上,DNA的通常状态即为著名的双螺旋,由原来那条DNA链和与它互补配对的一条缠绕在一起形成。

1号染色体(生命)可得知,蛋白质代表的是化学作用、生命活动、呼吸、新陈代谢和各种行为等的外在表现(表现型),DNA代表的是信息、复制、繁殖和性行为等的内在特征(基因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蛋白质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着DNA。最初的基因应该是兼具复制与催化的,是一个消耗周围化学元素,从而实现自我复制的‘词’。它很有可能就是由RNA构成的。

2号染色体(物种)得知,人类没有24对染色体,比黑猩猩等猿类动物少一对。进化无终无极,亦无进步退步之分。自然选择不过是生命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为的是适应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基因纪录了类人猿进化的路线。因为环境隔绝,只能近亲繁殖,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突变,有两对染色体融合了。从此以后,只能在自己的群落里进行繁殖。由此以后,它们与大陆上以前的那些‘亲戚’杂交生出的后代是没有生育能力的。两性在获取食物方面有着不同的分红,这使人们习惯于一夫一妻制,或者至少促进了一夫一妻制的发展。

3号染色体(历史)得知,因发现了遗传的多样性(孟德学说+达尔文理论)而清仓基因突变可以由人工诱发。

4号染色体(命运),因1993年亨延顿基因的发现得知,基因组因重复次数的不同,决定是健康还是患病(突变蛋白逐渐积累到一定量时才发病的)。

5号染色体(环境)得知,基因对一个人的生命产生的影响都是逐渐且局部的,而且这些影响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发挥的作用。影响一个人相貌的不仅仅是一个‘相貌’基因,而且受到多个‘相貌’基因以及非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时尚潮流和自我意志。例如哮喘,关于患哮喘或过敏症的原因和病理,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各自都有相关的支持者。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政治观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科学观。负责治理污染的,认为是环境污染造成的;认为人类太娇弱的,归结为集中供暖(室温高、空气干燥、通风差)和铺了满屋的地毯(滋生细菌、影响卫生);不信任义务教育的,认为是孩子在学校操场染上了感冒;不爱洗手的,认为过度讲卫生导致的。

6号染色体(智力)得知,‘智力基因’不能在真空中发挥作用,它的发育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刺激。根据研究,一个人遗传的不是智商,而是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出高智商的能力。基于此,是绝对无法将影响智商的因素分为先天和后天的(一般而言,两者都有)。基因可以创造出爱好,而不是才能。

7号染色体(本能)得知,人们之所以普遍追求浪漫爱情,并持有宗教信仰,是因为本能使然。人的语法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的直接作用是构建了大脑理解语言的能力。XY染色体(冲突)被称为性染色体,近乎完美地决定了人类的性别。研究表明,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

8号染色体(自身利益)包含跳跃基因,容易引起突变;其中的基因造就了拥有独特的指纹。

9号染色体(疾病)决定人体的ABO血型,保证血型在每个人体内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血型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

10号染色体(压力),通过这个染色体的基因,人们分泌出各种激素(包括性激素,和压力有关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心理压力有关。不是人类的生物特性控制了人类行为,而是人类行为常常影响其生物特性。

11号染色体(个性)得知,个性并不仅仅是指性格,指的是性格里那些天生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染色体的基因可以形成多巴胺受体蛋白。每种个性都受到基因的影响,且影响每种个性的基因的数量相当,大约有500个可变基因与人的个性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不变基因也与个性有关,它们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人的个性。一个人大脑里的化学物质,正是由接收到的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信号所决定的。生物结构决定其行为,而社会环境又决定了生物的结构。社会环境确实决定着一个人的情绪、思维、个性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结构就毫无用途可言了。社会环境通过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12号染色体(自装配)中,拥有的同源异形基因,决定基因胚胎的发育,甚至负责下背和尾巴的发育。

13号染色体(史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族谱的故事。从中得知,放牧羊民族的后代的消化奶的能力是全人类最强的。

14号染色体(永生)拥有最接近所谓的‘青春基因’。基因制造的蛋白质是端粒酶的一个组成部分,缺少端粒酶就会导致衰老,增加端粒酶则会使一些细胞长生不老。人体端粒的长度最多能够经受75-90年的磨损、消耗和修复。同样的,癌症需要活跃的端粒酶,凭借端粒酶,肿瘤才能充分发挥生化作用,保持不断增殖,长生不死。

15号染色体(性别)得知,在大多数物种中,雄性行为与雌性行为存在着系统差异,这些差异是先天存在的。大脑这种器官先天就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印记基因以及与性别相关的行为等方面的证据,都指向这个结论。

16号染色体(记忆)得知,CRE基因所拥有的蛋白在学习和记忆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是一种主导基因,能够激活其他基因的表达。

17号染色体(死亡)得知,Ced基因在身体终有序地组织着细胞的死亡。人们活得时间越长,发生突变基因的数量就会越多,致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关闭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控制细胞平衡分裂的关键在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免疫系统也通过细胞程序性死亡,清除病变细胞。

18号染色体(疗法)中的基因,可以引导脊柱内神经的生长,而与抑制肿瘤无关。在这个基因里未来可以通过实施基因工程改造人类。

19号染色体(预防疾病)得知,基因的增加会同样加大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现在很多用其中的基因进行遗传检测,排除疾病。

20号染色体(政治)中,发现朊病毒的系统是逻辑的,而不是数字的。它改变的不是基因序列,而是形状,还与突变数量、位置以及其他外界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用任何理由解释其发作,只能说是偶然。

21号染色体(人种优化)是染色体最小的一个,拥有的基因数量也最少。曾经何时,美国人之所以热衷于人种优化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移民的抵制之情。人种优化论的错误之处不在于背后的科学基础,而是在于实施时的强制性。这是基于国家价值标准,为了国家的集体利益进行的集体生育活动,而不是个人权益。

22号染色体(自由意志),作者没具体说明什么。只是认为,自由意志不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整个人类本性决定的。

人类本性分外强大,给人力量,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基因组里,但又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了内在本性,也即是‘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