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100字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100字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是一本由陈平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一):西南联大的故事

无意中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了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援引了此书便买来一看。开始读着酣畅淋漓,为作者的文字所倾迷,到了后面才发现越来越随性,有了作者更多的个人因素。虽然作者开头便提自己会以个人角度去写,然而似乎没有太考虑到读者的感觉。这不是通俗读物,很少会有人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或者是说对一所大学的短暂历史有兴趣。

然而,不只只在历史方面,在文化方面,展示了一个以前没了解过的西南联大,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二):烽火连天,大学精神不死

按:山居夜雨,品读陈平原先生所著《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本书原是月前为写篇稿子所购,未料到手时过晚没能用上,遂搁置未读。今天重新捧起,觉得颇有收获。

都说抗战烽火大学精神不死,别的且不说,陈平原所引一则故事颇有意思:诗人穆旦回忆西南联大,说1939年日军轰炸学校,扔下百余炸弹,财务损失一空,然轰炸次日学校继续上课,教授有的露宿一夜继续讲书,同学下课后才去寻找东西……何等的精神啊!

再引一则:抗战时大学内迁,然1940年一则史料表明,三年来,每届招生应考者多至一两万人,从上海租界及香港应考者,亦多至数千人!

正所谓烽火连天,大学精神不死,民族精神不废!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三):因有私求于心,故不喜此书,不论风格和内容

在苏州的晚上有饭约,路过诚品,人潮汹涌但依然可供消磨时间,直接到三楼,新书架上并没有找到想看的那几本。于是逛到杂史类罗雀的角落,搜到这本,书脊上的名字让我有些兴致,掏出来,盘腿坐下,刚翻几页,同伴的电话就追到了,只好记下书名先。

回上海后去书城找来看了一下,嗯,并不值得单独为之跑一趟书城呢。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次饭桌上提到联大的话题,爸爸讲了一个小事:有一次昆明被空袭,刘文典听到防空警报,第一件事不是逃命,而是拉了两个人跑去找陈寅恪,抬了他一起往防空洞跑;路上遇到沈从文也在跑,刘文典很生气地拦住他说,你跑什么,我刘文典要是死了,中国就没有懂庄子的人了,老陈是联大最重要的财产我得护着,你沈从文跑什么跑!:-D

民国时期的大学,极其特殊的时段和一些极其特殊的存在。

这应该是被水迹浸透墨迹氤氲的主题,在人力所不能左右的颠覆中的愚蠢的坚持,在汹汹涌来的洪流中的微弱的执拗,和那些,把泪水和断齿默默咽下去,初心不改的愚蠢执拗的人们。

至少这是我希望从讲这个主题的书中看到的,不管是事实还是观点。

反正这本书里我是没感觉到。只能下次再碰碰运气了。

也是我想到联大头脑就热了,从这书名明明就可见一斑了呢....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四):无脑推荐

历史我不熟,大学史这一块就更是云山雾罩了。但是这本书让我有强烈的冲动去读一读曾经望而却步的《南渡北归》。所以真心觉得很棒!

本来是因为陈平原陈先生的名头来看这本书的(印象里头他是语言学家),接着发现这本书里有太多的惊喜!他治史的态度和偏好简直不要太合口味,中肯又充满人文关怀,还注重细节。或许这些是互相关联的吧。

通过这本书,会了解很多抗日战争时大学内迁的奇闻轶事(没错我喜欢八卦)。当然不止是西南联大,不过它也占了大半的篇幅吧,那真是一个容易让人心向往之的大年代,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穆旦,汤用彤,潘光旦……私以为这样的盛世大概可以和魏晋风流(我不大想这么比,不过这群教授喜欢),诸子百家(这是才我的心头爱)相比,同样的乱世,也同样的学术发达。

这是一个能见学人风骨的年代,正是战争之中,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候,没有更合适的时候了!书中许多采自日记,书信,报纸的片段,把当时的情景几乎是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真可谓是让人看的笑中带泪了。(然而我不会剧透的,自己去看!)

也通过引用《吴宓日记》中的片段,细致的展示了当时内迁学人挣扎的心态;潘光旦(社会学家,但人家诗写的可棒了)的诗作来理解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思考与自身的定位,自然也不乏钱穆对学术应如何传承的探讨,最可乐的应数“闻一多教授金石润利”和罗家论讲述的中央大学小挪亚方舟的故事了,然而这样的故事也是含有几多血泪的。

好吧,到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剧透了那么多,我想说的是,人应当记住历史,完整的历史,而不是神化它,只把它当做一个励志故事而已(这是陈平原先生的担心,毕竟我们出了那么多情感单一,要么歌功颂德要么攻讦辱骂的历史书不是)。

这本书会有效果的,会叫人学到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也许还能学到如何理解人性中的矛盾,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但愿如此……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读后感(五):努力体会西南联大的精神

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个很有点个性的人,他会讲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他说鲁迅如果多活几年,会遇见毛泽东,这两个人没准会互相好奇产生许多火花的。他说毛泽东的诗词成就很高,他也说梁实秋的文字里充满着人情味,他常常说到西南联大和老三届,所以西南联大这个词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以为西南联大是一所非常牛特别牛的大学。

只是那样有人文气息的老师,却经常把自己的老婆打得鼻青脸肿。

我是特别想了解中国的大学的。中国的大学跟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差很远,但是中国大学的步伐从来都没有轻松过没有停留过,一直在努力地向前冲。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在炮火中如何坚持和奋发,是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去了解和学习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院校于9月10日 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我有点汗颜哦,我从不知道还有西北联大。但是西南联大,却是很早就知道的。但是以为它是一所什么大学,后来知道了,它也是几所大学临时组成的联合大学。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它的历史哦。1938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联合大学,1938年2月西迁入滇,4月抵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西北联大寂寂无名,而西南联大如雷贯耳,原来是北大、清华、南开这样的名校联合的大学哦。西南联大汇聚了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名师,陈寅恪、吴密(字错打不出来)、朱自清、罗庸、闻一多……他们都是大师,学术和著作很多,并且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比如闻一多先生,在我心里他是英豪。

我居然在《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中的第73页看到〈教育杂志〉抗战四周年纪念号,封面是一名强健体魄的中国男人,赤祼的上身还有非常突出的腹肌哦。那种年代有这样的封面,说明中国人的文化和意识、胆识终有觉醒的一天,我们会追赶上世界的脚步。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书中有一个片段,读了特别感动。非常的增长精气神,特别的觉得,做一名中国人,我骄傲!1939年10月13日日机轰炸西南联大,投下百余个轻重炸弹,意欲毁灭这所学校,日本是故意的。当时,师范学院全部炸毁,联大的师生住宅区也全毁了。然而,就在轰炸的次日,联大上课了,教授们有的露宿了一夜后仍旧讲书,学生们在下课后才去找回压在颓垣下的什物,而联大的各部的职员,就在露天积土的房子里办公,未曾因轰炸而停止过一日!

这是西南联大的精神啊!我们精神奋发,不忘历史。有联大的师生精神,我还是想对世界说,做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

可是这精神要永远传承,不要让范跑跑给带坏了。我们,要继承西南联大的高大精神,举起中国大学的发展大族,昂首挺胸前进!

PS:不许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Q166461621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