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樱桃园》读后感1000字

《樱桃园》读后感1000字

《樱桃园》是一本由(俄罗斯) 契诃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园》读后感(一):冷酷到底的契诃夫

在童道明先生看来,“樱桃园”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人们熟知并珍惜,但往往无力挽回其流逝、凋零的东西,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墙,如同近几年南京市民请愿挽救,因修建地铁而要被砍伐的法国梧桐树。

樱桃园的理解真是很难。这也算是个悲剧啊。

n在童道明先生看来,“樱桃园”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人们熟知并珍惜,但往往无力挽回其流逝、凋零的东西,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墙,如同近几年南京市民请愿挽救,因修建地铁而要被砍伐的法国梧桐树。

《樱桃园》读后感(二):小感悟

刚读完的时候,有点怀疑自己的鉴赏力,因为主题很模糊,人物形象也不算鲜明,但是那个老人却感动到了我,似乎只有他充满着人的温情以及那无限的悲哀。至于情节方面,基本是断裂的,是由情调拼接起来的。我想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才导致主题的模糊,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多重的解读。可以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对现代文明的即肯定又无奈,似乎无论怎样理解都是可以的。可我又不理解,那位孤单的死去的老人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我看见一位读者写到认为这位老人也是一座樱桃园,一座被抛弃的樱桃园,我觉得这种说法真的很合意,但是又迷惑,一部戏剧,而却又两种象征一个含义吗?这位老人会不会是人情的象征,可是我又否认了,因为其中的亲情是有刻画的,那他到底是什么呢?

《樱桃园》读后感(三):契诃夫,我爱你晚了

《伊万诺夫》:人面对自身的困境无从逃脱。曾经勇敢的、果断的、热情的、有行动力的人有可能突然陷入无力和绝望的泥沼。他自救也好,寻求搭救也好都无济于事,无论是不是获得了理解。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缪所追问和思索到的程度,而解决的方法对现阶段的人类来说也无非只有那么几种。在结尾,伊万诺夫自杀了。

《海鸥》:如果前面那篇是点杀的话,这篇就是扫射。在时间和生活面前,每个人都千疮百孔,一身窟窿。在自然力量之外,人们在自救和毁人的过程中,在亲情、爱情、各种人际关系互动中互相补枪,每个人都被毁坏得莫名其妙,没有原由。“进来一个人,看见只海鸥,就把它杀了。” 结尾,特里波列夫也把自己打死了。

看到有人评论说,契诃夫的剧本特别难读。我觉得完全不会,并不生涩拗口,唯一的困难可能是人名。和小说相比,剧本中人物的出场没有什么铺垫,转场也多,再加上俄语人名系统复杂,可能对一部分人来说不很友好。甚至对我来说也不那么容易记,尤其看的是电子版本,如果是纸质书,来回对照着翻可能会简单很多。

《万尼亚舅舅》:精彩的剧作!有不少金句!俄国人果然极度容易被高超的精神迷住,而对生活终极的追问,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也都不过那么几个,之前是自杀,这里是发疯?或者是与生活同流合污?这几个故事里都有个医生角色,戏份还挺重。对精神和道德的无限追求跟欲望的放纵是不是也并不违和?毕竟每个人都想活得有知有觉,甚至重新活过。

《三姐妹》:俄国人,或者某些俄国人,或至少这两则故事里的俄国人,都有想要奔赴工作场域的热望,希望以此改变目前麻木、懒惰、停滞不前的生活。与其说这是落寞贵族或者知识分子的呻吟,不如说只有受过一定教育,精神有一定开悟的他们才有可能思考庸常生活之上的高级需求,也正因此才痛苦和不满足,那些漂亮、真诚、勇敢、直率等美德并不能抵消庸俗。当然,单纯的投奔工作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充其量是一种麻醉和自我解围。作者给出的答案和期望是:只希望爱劳动的加上教育,受教育的加上爱劳动啊,你明白吗?总之,还是拿上拐杖赶紧出门为好。当然,这又是何等的困难,一转身已成为曾经信誓旦旦不想成为的人,想去的地方却永远取不到。给一条街起名为“革命”很容易,做一个能革自己命的人却太难

《樱桃园》读后感(四):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与旧势力不同,新势力相信世界会改变,并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在Lyubov看来,樱桃园是个不切实际的梦;而在Lopkhin眼里,樱桃园却是巨大的商机。

遗憾的是,旧势力不理解,不相信,也不愿意承认世界在改变。这种心理拒绝也意味着他们被淘汰的必然性。Lyubov夫人根本听不懂资本主义的世界规则,也无理地拒绝了Lopkhin的租赁提议,尽管这是个非常划算的办法。也许,在Lyubov夫人眼里,这个已经身价过亿的新贵族,永远都是只个农民!

杜尚说,拒绝和接受是一回事。

没错,旧势力拒绝改变,但其实他们已经开始改变了,只是被动的。Lyubov被迫离开俄国去巴黎,她的哥哥也被迫去银行谋职。然而,这种被动的改变将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樱桃园》读后感(五):生命就要结束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

我们都知道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剧作家,不是当作副业随便写写的那种,而是跟他写的短篇一样伟大,到了“现代戏剧的先驱者”的地步,甚至被誉为莎士比亚后戏剧第一人。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下面主要谈谈《樱桃园》。

《樱桃园》是契诃夫最后一部戏剧杰作,写于1902年至1903年,是一部四幕喜剧。它讲述的是加耶夫、郎涅夫斯卡雅兄妹被迫出卖祖传的樱桃园的故事。加耶夫和郎涅夫斯卡雅兄妹出身于是俄罗斯贵族家庭,继承一个祖传的樱桃园。加耶夫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缺乏生活能力的“败家子”,由于不会经营,不久便欠下了大笔债务。郎涅夫斯卡雅从巴黎乔迁故居之后,依然贪慕虚荣,沉醉在享受之中。整部戏剧围绕着“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这个核心,写出了贵族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

契诃夫在剧中塑造了两位既迷人又可厌的主人公——樱桃园的旧主人——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他们曾经哀伤温情地回忆过童年(对他们说来,童年就等于樱桃园);他们曾经发表过悲怆激昂的言辞,说什么没有樱桃园,他们就活不下去,可是,等到真正失去了樱桃园的时候,他们却既轻易又彻底地向这样的“不幸”妥协了,甚至由于“一切都结束了”而感到满意。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很想让自己扮演成一个悲剧人物,可是他们却没有扮演悲剧角色的勇气,也根本不知道悲剧角色应该体验怎样严肃、强烈的情感。

剧中还有一种代表着新生活的欢乐音调。在契诃夫看来,安尼雅这股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力量应该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樱桃园很美丽,但无法满足如此年轻跳跃的心灵。安尼雅坚信“整个俄罗斯是我们的花园”,于是她永别了旧生活,兴高采烈的离开了樱桃园,去追寻她心目中更美的大花园。安尼雅后来是否找到了那个更美的花园,契诃夫虽然抱有美好的理想却无法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抛弃樱桃园的安尼雅们最后是否会重新回头寻找最初的心灵家园,这只能是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思考。而在当时,这样的樱桃园尽管美丽,无人欣赏也只能慢慢凋零。

樱桃园的旧主人已经无法维持庄园原来的美丽。从樱桃园最后的命运来看,无论罗巴辛对于樱桃园的美有多么欣赏,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他还是义无返顾的毁灭了美丽的樱桃园,将园内的树木悉尽砍去改建别墅。

剧本结束,万籁俱寂。划破静谧气氛的,是樱桃园深处斧子砍伐树木的砰砰声。在伐木声中,象征着旧园生命的老仆人费尔斯,“一动不动地躺在”舞台上。某种好像是生活的东西,人们亲眼看着它逐渐消逝和衰败下去,就像远处传来的一种琴弦绷断似的声音,“忧郁而飘渺地”消失在天边。

美丽的樱桃园就这样的消失了。契诃夫认识到,现实是敌视美的,在不纯洁、不公正的生活里,美是偶然的,是可悲的多余的。“无辜被毁灭着的美”成了契诃夫戏剧作品中抒情性的基础和深刻的主题曲。

在《樱桃园》中,主人公们已经感觉不到美被毁灭的沉重感了。整个舞台上到处是春天盛开的樱桃花,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庄园被拍卖的悲剧故事却被淡化,成为幕后的背景故事。正如剧中的主人公们,他们似乎全然没有意识到庄园的拍卖是对他们过去生活的彻底否定,将完全改变各自的命运,唱歌的依然唱歌,跳舞的依然跳舞。他们被庸俗毁灭着,也同时毁灭着美,但他们却不再有丝毫的悲剧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样的人不配拥有如此严肃强烈的感情。这是“荒谬绝伦的事情呀,这是时代的错误呀。”樱桃园最后被商人罗巴辛改建成了别墅,宣告了诗意美彻底的毁灭。

在《樱桃园》中,没有枪声,没有自杀、没有决斗、甚至没有气愤,所有惊诧性的高潮都变成喑哑,有的只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锯树的声音,就在这样的平淡中,美没有一丝的反抗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