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契诃夫的一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契诃夫的一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契诃夫的一生》是一本由[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一):双面契诃夫

作者冷静客观又真实地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温和又冷漠的契诃夫,从他的童年经历开始说起,剖析他的性格成因。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像一本人物传记,倒像是一本小说,契诃夫是唯一的主角。童年的经历使他变得谦卑,写作只为谋生,写作,或者说创作喜剧可以让他短暂逃离现实,用自己的笔写尽嬉笑怒骂;青年遇到伯乐让他幡然醒悟,他丢掉手术刀,拿起笔,成为真正的作家。青年时期的他执着地追寻着托尔斯泰,如果说托尔斯泰是火,那么契诃夫就是冰。两人在写作上的不同追求和体验,让他后来痛苦地挣脱束缚。 成功与失败始终和契诃夫共存。他孤独、冷漠,他可以轻易看到人性的弱点,也因此写出了一个个讽刺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他的故事给予了人们欢乐,他却在写作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痛苦。 他也渴望爱情和亲情,可是现实使他难以接受,他就如同水晶般剔透和冷静。他说:“我也挺想结婚,但请给我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总出现在我的地平线上。”他“烟花一场”的一生都在与人性的弱点作抗争,他忍受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个混合着玩笑和现实的故事,也让人们追寻他所追寻的光亮。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二):烟花一场

“他的人生和他的写作是一样的进程:‘开头总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中段便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 非常柔情的一部传记。作者从开篇便说,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窥私欲。经历对于作家是肥料,没必要去津津乐道它们有多污秽。 契诃夫的温柔像水晶,透明而冰冷,总是疲惫。十六岁被欠债的父母抛弃,反而松了口气,从此没有严苛的家训。他找好投靠出路,将手头的东西变卖,居然还能剩下一笔钱寄给远方的母亲。 过早担负一家人生计,让他的书信总是抱怨钱不够。就连一开始写小说,也是为了微薄的稿费。那句“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很能反映他的窘迫与坦然。总是抱着愉悦的微笑,对周围人和蔼可亲,内心却十分疏离。 结合当时俄国压抑的社会氛围,不少作家以宗教为寄托,相信劳动人民的虔诚,认为只要心怀信仰必能找到出路。 契诃夫是百分百的实用主义。出身贫苦的他深知底层生活的粗劣与残忍,祷告与禁欲不能换来一克面包,不能解决一件问题。他积极参与农民疾病治疗,试图建立基金会。 然而救了一个永远还有成千上百个人在受苦,看得越透彻内心越绝望。契诃夫谦卑到会认为自己的书是无用之物,以自己病恹恹的身体并不能拯救任何。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三):没人把冰块放在空洞的心口……

这是我读过最温婉动情的传记,书里描写的契诃夫完全符合我认知里的印象:温和,正直,幽默,谦逊,冷漠,悲伤,孤寂,善于忍耐。 作者笔下的契诃夫是一个远离了传奇的契诃夫,是一个生活着的契诃夫,普通,所以沉重而又悲伤。 他也曾试图模仿托尔斯泰,但他黯淡、贫穷的童年使得他在描写“中产阶级以上”时总是有点力不从心。契诃夫和伟大的托尔斯泰不同,托尔斯泰的高贵、激昂和因为对幸福、信仰的追求而造成的大喜大悲,契诃夫终其一生也未尝体会过。但契诃夫是一个“生来公平、高尚、善良的人,而且从不停歇地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温和,更可爱,更乐于助人。” 但这个普通的契诃夫却又总能击中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有时是对金钱和对承担家庭责任的向往,有时是对不敢确立自己独特前惶惑不安的妥协,有时是在众人簇拥中的孤单,而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到某根神经被触动了。我想起了我孤独的时刻,即使不认为自己承载了诸如命运的伟业,那为什么我还会如此孤独,但是在沉重的命运下,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清醒和总要做点什么的努力构成了一种奇异的感觉。 正如序言所说,契诃夫是月亮般的契诃夫,而月亮不是总需要出现在我们的“地平线上”的。只有在灵魂没有目的、不时刻相随的彼此接近中,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不把我们送入疯狂的希望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四):世界是美丽的。只有一样东西是丑恶的:我们。

写书评前,简单翻看了一下这本书的书评和笔记,发现读这本书的人并不多(与其他名不符实的书)相比,我把这本书称作今年我最爱的书之一,确实给我了挺多的启发。

序中,他被称作月亮一般的契珂夫,十分恰当。他温和、疏远,既不热烈,也不足够冷漠,很难想象一个农奴家庭出生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天赋,具有仿佛天生的思想,自顾自的散发着幽幽的、清泠泠光辉。

内米洛夫斯基是成功的,她在书里完全弱化了自己的存在,仿佛一个带着爱意的、宽松的局外人,在一个幽暗的小屋中,向你娓娓道来--契珂夫多彩经历的少年时光、成功失败纷至沓来的中青年时代以及戛然而止的生命。

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两个预判:他渴望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总是出现在他的地平线上:他得到了,他却被爱情戏弄了,生命的最后,他一定很期盼妻子陪伴着她在城市、在乡下,这个预感到自己生命尽头的可怜人,却不忍心用爱情困住妻子蓬勃的生命力,当然,他应该知道自己也无能为力;他一想到人们把他送到坟墓里,就回到自己的家里,喝茶聊天,他就会感到恶心:在他去世后,人们把运送他棺材的列车误认为是凯勒尔将军的,人们在傻笑、炫耀、聊天,在一切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大概只有他的妻子和母亲真正的感到难过,也惟有她们两个,是契珂夫深爱的。

如果你还没有看这本书,请去看吧,你一定可以得到些启发的:关于生命、关于爱。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五):亲爱的安东

如果想要了解契诃夫的作品及其人,市面上有大量传记、书信集可供选择,它们比这本薄薄的不足200页的开本更图文并茂,更详实丰富。

但如果你想走进这位只活了44岁的俄国短篇小说家,剧作家的内心,就将自己交给内米洛夫斯基吧,她不会令你失望。

从同样出生于俄罗斯,同样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的眼中看去,契诃夫身上仿佛始终笼罩着一层滤镜,掺杂着对偶像的仰望,对知己的疼惜,甚至几分对恋人的柔情。不信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向我们描述不同年龄段时期的契诃夫的:

孩童:“安东还是个孩子,一个漂亮的金发小男孩。皮肤光洁,脸颊宽阔,神情温柔愉悦…他既不像伊凡那样冷漠严肃,也不似尼古拉那般任性荒唐,他用超人的耐心和坚定抵抗着他人的影响。”

少年:“安东样貌英俊,有着神采奕奕的面容,自信锐利的眼神和完美的身形…他总能温和并坚定地避开他人,既不发怒,也不失礼…”

青年:“他现在已是一名大学生…一簇新生的小胡子出现在他笔挺纤细的鼻子下面…目光深邃温柔,但嘴角却带着一丝嘲弄…他的话不多…他用以身作则赢得尊重。”

即使中年生病后,只要你仔细去看,就会在疲惫的外表下,“发现一张最英俊,最精致,钟灵毓秀的面孔。”

除了契诃夫的性格与品行,内米洛夫斯基对其作品也有着清醒,鞭辟入里的理解:

与同样是短篇小说大家的莫泊桑对比:“莫泊桑的人物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贫穷,衰老或生病。他们绝望的理由都是外部的。而在契诃夫笔下,一个人痛苦的原因是,在他眼中,生活没有意义。”

与当时的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因两者出身不同,而决定了视野上的差异:“当契诃夫描写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物时,他会感到一种胆怯;托尔斯泰无可比拟的宽裕自如正是契诃夫所缺乏的。”

在对待人生与爱情时,契诃夫有着水瓶座典型的疏离特质,他不评判,不强求。“他很讨女人欢心。她们被他的机智、风趣、柔弱所吸引,揣度他身上那份安静的忧伤。…但一旦契诃夫感到有人想要拥有他的整个心灵,占据他的整个生活,他就开始逃避…”即使在与女演员奥莉嘉结婚后,他虽然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也没有强迫妻子留在身边,两人始终异地生活,聚少离多。

就像之前提到的,了解俄罗斯剧作家的渠道有很多,但内米洛夫斯基的这本传记,为你呈现的不仅是契诃夫,而是安东,亲爱的安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