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1000字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1000字

《魂断威尼斯》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一):《魂断威尼斯》2020版书评

读完,感觉阿申巴赫不是跟着少年走了,而是跟着自己的灵魂走了。难道死亡就能代表肉体与灵魂的分离了吗?我想,肉体和金钱、权力、欲望一样,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缠困于此。真正开始解离,是对自由与忘却拥有了渴望的时候,是对美有了追求的时候。这种美,单纯、博大、超脱。

我一直在想,阿申巴赫爱的真的是那位少年吗?他所爱所寻究竟是什么?故事结尾,他依然称呼少年为“达秋”。可那明明是他“听起来”的名字,是他自以为的名字。直到死去,阿申巴赫内心一直呼唤的也不过是个虚假的昵称而已。单是这一点便让我觉得阿申巴赫对“达秋”的爱很梦幻,那种梦幻让我模糊了大篇华丽的词藻描述出的少年的美,我一遍遍读的,反而更像是阿申巴赫渴望的美。那种美,私认为是一种婴儿刚诞生于世的纯粹之美、无知之美、自然之美。

从故事主人公的经历来看,仿佛能窥见作者本人的经历过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探索、自我寻觅,太纠结了,但纠结完也太爽了。

人是要释放的,偶尔试着把灵魂扔出去吧。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二):痛饮葡萄酒

这篇小说与性别没有关系。作家的少年(或少女)究竟姓甚名谁、怎样美丽不可方物,也都无所谓。

Thomas Mann的体验、思考与表达令人震颤——这世上最可悲、可笑、可叹、可惧的,便是人在爱与美面前所受的无从抵御的致命吸引。 Aschenbach如履薄冰地维系到五十岁的律己、勤奋、克制、理性,他被世界认识和尊敬的野心,对名誉与得体的顾及,对失控与堕落的恐惧——那些支撑起体面人形象的框架抑或枷锁,在爱欲面前轰然倒地。到威尼斯以后,Aschenbach的手掌再也不紧紧攥着(象征坚韧的意志),而是颓然展开(象征意志的溃败)。

“我们的行文风格全是胡闹与矫饰,我们的名誉全是闹剧,世人对我们的信任简直可笑。” “我们这些诗人啊,烙在我们天性里的,并非卓越,而是僭越啊。”

意志的惨败、道德的痉挛,换取到的是一点“令人心酸的快乐”。 Mann说,美引人堕入爱的深渊,“爱仍然是我们的欲念——是我们的渴望,也是我们的羞耻。” 这让我想到约纳斯提过的:“圣保罗的信、望、爱三德的结合(林前13:13),他忽略知识而把爱高举为三者之中最大者,这并非没有理由,并且可能是出于故意。” Mann的这篇小说竟也颇有诺斯替的解释空间。主人公Aschenbach并不属于威尼斯,他是来自德国的异乡人。威尼斯的瘟疫和应对措施象征着危险、罪恶与黑暗。Aschenbach因为美与爱这两杯最诱人的毒酒流连于此,忘记了自己前来旅行的目的——牺牲必要的时间来调节身心健康,以便回到慕尼黑后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在威尼斯,他明知瘟疫、心有隐忧却仍拒绝恢复理智,最终被深渊吞噬,再也无法返回家园。 Mann处处用典、草灰蛇线,那些暗喻使得这场成功作家的“堕落”比情节直接展现的要更为深刻。

Kant的“义务论”是累人的。那根始终上紧的道德与理性之弦何其脆弱,它随时可能被绷断,又或者,隐隐中一直热望着一次断裂。 用理性为自己立法,这启蒙后世界对人类的要求多么令人疲惫——要谨小慎微地平衡在钢索上、行走在河岸边,不让自己掉下去、不允许自己滑下去。不可盲目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与爱欲,即便它是宗教的,也要经过理性的检验。 恐高的人站在高处,反而禁不住要朝下看。此时可惧的,或许并不是高,而是心头涌起的死欲——人会渴望从高处跌落,会幻想堕入深渊。 是否每个理性人都会终像Aschenbach一样,在某一时刻宿命般地、不顾一切地痛饮这世间的葡萄酒,尽管它带有致死的毒性。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三):『他很可能活不到老。』

『他很纤弱,体弱多病,他很可能活不到老。』 贡多拉船边,曾是艺术家、官僚与勋爵的渐渐衰老的男子望着美丽纤弱、正当青春的少年,少年活不到老的突兀念头让他感到微微的欣喜。阿多尼斯也好,那喀索斯也罢,或者直接譬喻成丘比特——满头蜜金色的鬈发,威尼斯的津渡般清亮流波的眼睛,一眼望到肌肤下蓝色的血管,仿佛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好个神话般的美少年,从他的眼瞳之杯中溅出青春的甘美泉醴,直溅到正在衰朽的男子心间,一时他整个人都在眩晕。那少年是美的化身,恐怕除了寿命没一点像凡人。若是在衰老将至之前早早死了,那连寿命也不像。 想起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狂欢饮宴,得神垂爱的美少年执壶为宙斯倾酒,化为宝瓶星座。可笑人间不但不能使少年之美永存,反而如飞蛾近火般围拢他,妄图再次啜饮青春。美少年达秋出自虔诚家庭,几位姐姐打扮如修女,他亦是天真无瑕,仿佛一面明镜。昔日的艺术家、曾授勋受爵、担任官职的奥森巴赫从这面镜子中读到曾属于他的年轻与艺术。 达秋很快会死,这样他自然会永远年轻,永远是青春、艺术与美的一面旗帜。初达威尼斯,奥森巴赫看到一群年轻人中混迹着一位老人且彼此言谈玩笑亲密无间,心道岂有这等规矩。是不忿?是嫉妒?是艳羡?在浪漫的威尼斯,他遇到了以魔力赐予他青春的幻影的达秋。 一场情劫,他醉得洞中一日,他从未和达秋说过一句话,却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津畔船边苦苦追寻着那个人的魅影,全然不顾世间已然烂柯。瘟疫悄悄捂住威尼斯的眼睛,当局竭力掩盖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过来此地休养的奥森巴赫读着报纸上自相矛盾、闪烁其词的报道,如读命运般了然。离开威尼斯,逃开瘟疫,更可以逃开青春的魔障,逃开达秋。不如趁着告别的机会礼貌地吻一次达秋,回到勋爵生活,从此一辈子视达秋为偶然的神话与模糊而绝美的梦影。 可是时隔几十年终于再一次触到青春灵活的尾巴的人岂能再忍受乏味的岁月?回去,离开威尼斯,回到艺术生涯被官职磨灭的勋爵生活,回到被万众尊重、作品选入教科书、却早已抓不住灵感的岁月……谁忍心看达秋这样的美少年垂垂老矣?他的艺术老朽,这痛苦亦是可一而不可再。他到底拒绝了离开威尼斯,这一天他做了原始部落蛮人祭神的狂梦,梦中披着兽皮的女人们在篝火边与男子群交,暴烈狂欢,不知老之将至,唯有欲望、生机与神圣的青春横流。 美少年因薄命而美得不朽。达秋一家离开威尼斯之际,奥森巴赫眼望着透明肌肤下遍布蓝色血管的美少年,再一次想到:他应该活得不久,并因此念头感到痛苦与狂喜。他在威尼斯死去。 之前觉得王尔德只是说得好听,什么夜莺以心尖血染红玫瑰赠与恋人,他在牢里可是对恋人破口大骂,想着请波西喝过的奢侈海龟汤…… 但是同样是美少年崇拜的主题,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更像是自恋与梦呓,奥森巴赫爱的更像达秋映射出的艺术与青春,这些他曾经拥有却失去的东西。而同样是爱着艺术、美与青春,画家对道林格雷确实是献身式的爱……王尔德总是写不求回报、孤注一掷的牺牲。 这种感觉,达秋在奥森巴赫看来仿佛美的化身,而道林格雷于巴兹尔就是美本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