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人的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论人的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论人的成长》是一本由[美] 卡尔•罗杰斯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一):“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也是本周工作之余读的,只能说太棒,用我自己的任何话来总结与原文相比都写的太苍白,对人生的很多矛盾的过程都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领悟,谁都给不了你答案,唯有投向自己的内心。“生命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一个人有时要反对她的父母,有时要抵抗社会压力,时常要在结果不明的状态下做出行动-它会是痛苦的、代价很高的,有时甚至是可怕的。但它极为可贵:因为成为自己值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也给出了个人中心疗法中关于与人沟通的真诚、一致性、共情等生动地阐述,推荐给每一个人,值得一读,读完一定会有收获的一本。200页之前非常精彩,之后的内容有点乏味,一翻而过就好。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二):论人的成长?

我从上个月开始断断续续看了几章。这本书是卡尔·罗杰斯文章的集锦,叙述了他对心理治疗的看法。 文章的序中,罗杰斯就已经说明了这本书本来是写给心理治疗师的,只是没想到会受到世界各地的读者的喜爱。 说实话,这本书都是用大白话写成的,但是又处处是专业名词。我觉得如果没有一点心理学基础,或者是再做扩展阅读的话,能从这本书收获的东西真的不多。 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章"共情",讲的是共情对心理治疗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心理治疗师提供的共情能让来访者处于一种被理解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珍视的。这种被关心和珍视的感觉又促使来访者尊重自己,关心自己,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文章中多处涉及重要心理学名词,诸如"自我""一致""体验"等。 ———————————————————————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三):生涩的翻译毁了一本好书

这次的书评,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论人的成长》是卡尔罗杰斯的代表作,但这唯一的中译本充满了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只知前言,不明后语。举例来说,第48页,“接着,我听取磁带上的相互交流。这里的顺序是经验流动里丢失的。”什么是:顺序是经验流动里丢失的?这样生硬的直译,让读者更多的是困惑。再举一例:第6页:“他希望告诉我更多有关他的事情。他整个人在一幅自由的画面中翻滚向前。”这句话本可以有更好的译法,这种中文表达方式只让读者感到别扭。整本书类似的翻译不胜枚举,本来一部用心撰写的心理学专著,被译得支离破碎。

本来我对“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怀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如此草率的翻译,让我看到译者既缺乏对原著的理解,也缺乏对读者的诚意,满书只看到“交差”式生搬硬拽的翻译,让读者对语句都不甚明了,更何谈领会作者的心得。这本书既是中国心理学会推荐的书目,却呈现如此没有诚意的内容,我对这种状况感到痛心,难道这是现今心理学界研究的对于译著的态度吗?既是翻译专著,面对的是那些心中怀有很大期盼、兴趣的读者,如此粗糙的内容如何让读者领会原著的意思,更何谈研究?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四):人本是内功

对人本主义的误解还是很流行的。轻视它的人说,人本太简单了,不就共情倾听吗,这算什么心理疗法呢?

人本主义的共情,倾听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就像是内功,这一出手看起来好像和普通人没什么不一样,力道却差远了。共情,积极倾听说起来容易,都会说,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老早前还听到一种说法,说倾听就是重复一下对方说的话,这种理解实在是太误解人本主义了。

前两天观摩了一位中科院老师现场为一位观众做咨询,感受颇深,虽然本来是为了演示一种咨询技术,但我看到的80%都是其实都是人本主义的内功,技术只占了20%。这位观众在前20分钟都说不清楚自己最想要咨询的问题,问题换来换去,坐在底下的我都有点心急,若干受不了的听众干脆提前退场了。但是这位老师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帮这位听众梳理清楚要处理的问题,而在30分钟的时候,这位听众不但理清了问题,而且还对自己要处理的问题有了很多不错处理的思路。整个过程,老师并没有提出具体怎么解决问题的建议,其实吻合了人本主义非指导的态度。

这种对来访者潜力的信任是发自内心,不是表演出来的。这就要求咨询师本人是一致的,整合的。咨询师不应该只是学习一些花拳绣腿而已,更重要的是对内心深度探索与整理。

这本罗杰斯自己为人本主义代言的非常值得读,有丰富的案例,阐述清楚易懂。

除了心理咨询,这本书还对人本主义在教育,企业,政治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有精彩的阐述和预言。比如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人,而转变成资源提供者,一个完整的人的榜样,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自己的内心需要为中心的。

顺便说下,其实当下火热互联网思维,不正和人本主义思想吻合么?去中心化,以人为本,这些不正是基于对人的潜力的信任么?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五):深度理解是给他人最好的礼物

关注到“个人成长”的话题由来已久,看了各种心理咨询的流派,希望理出来个线索和脉络。这本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代表作。

人本主义的假设:个体的内在存在大量的资源给用于自我认知,改变自我概念、态度以及自我导向行动——只有提供清晰的氛围,促进心理上的态度,这种资源才能被发掘出来。

换句话说,关系可以促进或毁灭这种自我导向式的改变。

因为:无论刺激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有利或不利,生物的行为都朝着维持、加强、繁衍的方向发展。这是生命过程的本质。

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需要三个要素。真诚、真实或一致性;接纳、关心或重视,即无条件的积极接纳;移情性理解,准确地感知来访者的感受和个人意义,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来访者。

成长是一件美妙的事情,需要冒险,支持团队,松散的朋友圈和亲密的伙伴;与年轻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年轻人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对安全感和确定性很厌倦;这三方面的因素支持着冒险。

共情的作用:消除疏离感,接受者暂时发觉自己有与人类相连的部分;接受者认为自己得到重视与关心,觉得治疗师接纳本来的自己;客观,接纳的与客观的同情。

以下是成长及促进成长后的感受和满足感:

如果我可以当下用内在真实的自己去交流时,我能够感到真诚、自然和生气蓬勃。

允许他人与你完全不同的行为成就了他人的自由发展。

当触及真相,或者允许自己感受到有人关心我、羡慕我或者鼓励我,我就能够让自己感到温暖和满足。

当我通过给与耐心的、聪明的,以及体谅的关心,并看到在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或稀有货繁茂的花朵时,这种满足感与我促进个人或者小组中的个体成长所获得的满足感,是一样的。

如果她真的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身体验,她就会发现她在意识层面否定的其他深层自我,每个发现都会让她感到不适与紧张,除非它能被同化到改变的自我。

人本主义流派非常积极和乐观,让人充满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