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野史读后感100字

货币野史读后感100字

《货币野史》是一本由【美】菲利克斯•马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野史》读后感(一):左棍的混乱逻辑

货币起源于支付或信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问题是价值基础来源何处?或是来源于雅浦岛的石头,或是来源于祭祀后获得的肉,都是价值的基础。无论如何,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管评价,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概念。

这个左棍作者从一开始就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把读者引入歧途,接着后面的叙述就毫无逻辑可言了,用混乱夹杂着煽情的语言为其建制论、通货膨胀论进行辩护。说其是鸡汤文叙事,那就太美化鸡汤文了。

这种烂书竟然能得到8.4分的评价,我不知道在这里进行评价的读者有多少是行内人,货币这回事看来是不懂的人太多了。

《货币野史》读后感(二):学术鸡汤文

这书一开始抛出一个很吸眼球的论点:“货币由以物易物发展而来”是错误的!

然后作者同学就去举各种不相干的例子……

好吧一开始举的小岛上用石头做货币的例子算是稍微沾点边,但是:

1)一个小岛就能说明整个经济体系的建立?

2)外来研究者所以为的用法真是小岛上土著的用法吗?

3)即使石头真是这个用途,也不能推翻以物易物的说法吧?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反对以物易物的观点之中,作者自己并没有提出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范式。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以物易物,那货币是怎么出现的?

另一个同样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作者特喜欢讲故事,还喜欢用文学手法,导致一本学术书搞得跟鸡汤文一样。

《货币野史》读后感(三):凯恩斯主义者对回归金本位呼声的回应

罗斯巴德,荣保罗都有回归金本位的呼声,在2008金融危机后,很多呼吁回归金本位的声音很高。本书也许是针对这个背景的。

作者指出货币的社会契约特征,而不是金银内在价值。他是对的。

作者指出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并不满足萨伊定律,不能达到自动均衡,市场均衡无效。他是对的。他得出结论说:政府必须干预,通过央行。

货币体系,作为一种债务记账和清算体系,如果精确执行,一味地“公正”“客观”,会导致不可持续的债务累积,就是奴隶制。作者是对的。

马太效应下的不可持续的财富(票据债权)集中,必须要禧年来平衡。这是古典经济的市场理论的漏洞。必须要解决的,凯恩斯在看到漏洞方面是正确的。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政府。通过特洛伊木马。详细地说,就是,既然民间契约和财富象征是用货币表示的,那么给政府操纵“主权货币”标准(书中称为“本位”--不知英文单词)的权力,就等于给了政府在“不可持续的债务累积”时可以操纵的特洛伊木马。

我不喜欢他的特洛伊木马的概念,和他对政府的信任。我喜欢他的另一个观察(也是正确的),就是游击队是有效的,当政府在货币上做得太过分时,人们会想到办法抛弃政府,扔掉木马。

那“不可持续的债务累积”怎么办?作为基督徒,我的答案是:禧年。民间慈善,私人免债。现代的货币特洛伊木马式免债已经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了,纳税人给金融界填漏发钱。而禧年的真义是真正的怜悯:在怜恤的日子里,把资产发给无法过日子的穷人。

《货币野史》读后感(四):债务而非媒介

得到听书:

首先是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是由物物交换演变出来的,充当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常识,因为从小到大,几乎每个级别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个常识是错的。因为根据人类学家的考察,没有发现大规模的物物交换的坚实证据,反而有大量的历史研究表明,货币最初是以债务记录的方式诞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种物品,而是一项技术。现代银行通过借贷创造货币的机制,更是清晰无误地展示了这一点。

其次是货币的这种常识,是怎么在经济学中被遗忘和颠倒的?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历史的偶然造成了这个结果,因为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洛克,在一场重要的货币辩论中赢得胜利,并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作者认为经济学把货币看作交易媒介,把经济看作是去掉货币之后的物物交换,进而认为货币在经济中无关紧要,对我们看待经济问题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只有把货币看作信用或债务,才能明白它对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造成经济波动影响巨大,这才是贴近现实的观点。

第三,关于货币是欠债的观点,如何帮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作者在书中谈到了金融危机,他认为货币总是倾向于积累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是金融危机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而要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只能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赦免穷人的债务,这在西方有历史和宗教的传统,却对“欠债还钱”的中国古训构成了挑战。

《货币野史》读后感(五):货币的野史

关于经济学的故事:

在Yap小岛上,人们以石轮一样的物体作为货币。当需要使用货币的时候,不需要从张家把石轮搬运到李家,而是张家和李家彼此承认货币的价值,当张家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再找李家说明,货币也不需要从李家搬运到张家……。

在这个小岛上,人们生活所需的东西不多,食物主要是椰子、海参等。这些食物在当地小岛上都是伸手可得,人们大可不必随意从中盗窃,或者发生争执。当这个现象被记录发表在经济学报刊杂志的时候,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英国财政部办事员凯恩斯发现了这其中的特别之处,深入研究,终于改变了整个经济学的认知,引领世界对经济学的问题和现象的重新讨论。

在历史书上,我们总能看到货币产生与交易,而最早的交易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完成的。本书虽为题为野史,但考证清晰、运用现当代经济学理论阐述的非常清楚,是读完曼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必备知识准备。

对于经济学,我们总是分不清和经融学、财政学、财经学有什么区别。以我初浅的知识理解,经济学研究现象、案例和模型的,而金融和财经是更为细致、具体的财务、金融相关的。不管是学经济学、金融学还是财经学,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绕不过去的,或者在看看曼昆、萨缪尔森的专注,才能算得上是入门的学生吧。

经济学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很多各种的案例被整合成故事,总结为模型,提炼为理论和框架,成为了今天浩瀚如海的经济学。本书作为经济学“正规军”的有力补充,能很好的从宏观上、思维上把经济学中分散的概念弄清楚,把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把那些不太流行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故事、笑话讲解出来,这样的学科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觉得,这本书是适合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阅读。当然,如果是刚刚接触经济学,也不失为入门佳作。经济学故事、理论、逻辑和发展,融为一体,寓教于乐,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