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锦集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锦集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一):曾文正公之二·日记

常年写日记的人,对本书的理解我相信会更好一些。

更能理解日记里的诚。

往往推荐人写日记,大家第一反应就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哪里有那么多可写

曾国藩经常写,事无巨细,那是像船长写航行日志一样看待自己的一生。

对于普通人,日记本是镜子、倾听者,对曾国藩,日记本是严谨的病历本,数据日志。

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和品质。

大数据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信念。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二):唐浩明点评本勘误贴(更新中)

注释出处待日后一一补上。

1.书中一注,唐以曾国藩、李鸿章两家联姻为例。实为曾同翰林院编修太史袁漱六联姻。

曾国藩的长女曾纪静出生在1841年,6岁那年,曾国藩就给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对方是翰林院编修太史袁漱六的儿子袁渝生。两家人是湖南老乡。

1861年,曾纪静20岁这一年,两人完婚,起初感情还不错,但没想到后来袁渝生成天在外面花天酒地。丈夫的堕落让曾纪静深受打击,她很想回到娘家生活,但曾国藩坚决不许。最终,曾纪静在29岁时因精神压抑死在婆家,未能生育。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书评

五星, 9.1分。

现存的曾国藩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时年1839年,29岁刚中进士。

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

在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八年这段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他的日记的确有间断。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片断。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遗失,二是这些年里他原本就没有逐日记载。这很可能是那段时期内,他的恒心还有所欠缺的缘故。

唐鉴作为曾国藩人生第一导师,引导其将义理之学放在首位,即探求天地人生大道理的学问,毛泽东致黎锦熙信中也提到,曾国藩得到了大本大源,如何得到人生的大本大源,应当从哲学伦理学入门。

儒家有一条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算是完整的实践了这条路径的儒家榜样。

其一生最为欣赏的人之一,是中唐再造李氏天下的郭子仪。郭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做到了“要晓得下塘,也要晓得上岸。” 应该说,曾国藩从郭子仪身上,的确得到了不少启发。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四):砥砺着后生小辈们,寻路而行,循序渐进,千靡百折,勇往无前。

曾国藩晚年叹息自己“学业一无所成,德性一无可许”。这并非自谦,曾国藩的志向是如霍光与张居正一般,位列首辅,德化天下。而虽战功赫赫,却从未进入政治中心,仅止步于疆臣。

虽有战功,却是不得已而从戎,临危受命,乱世之臣,不幸之至。他在大功告成后,几乎从未提及内乱,好像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多次提及打仗是造孽,列出的心中三十二圣哲,无一人是军事家。可见在曾的心里,从不认同战功为功。

学业上也未有不刊之作传之于后世。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曾国藩日记与家书留于后世,琐碎而繁密,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日夜忧灼,智尽能索,笨拙而朴素的凡人,令人动容。

唐浩明说曾氏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真本事在得人与治事上。他的日记便是他的真经。最终虽未得偿所愿,实现德化天下的抱负,可是其为人、做事与文章融为一体,找到了自己的心灵自由之路。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虽九死其犹未悔,也砥砺着后生小辈们,寻路而行,循序渐进,千靡百折,勇往无前。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五):缺

因为先看了家书,日记里很多内容家书里面都有涉及,而且家书里面对这些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描述,都高于日记。所以,看完日记,没有看完家书那样有一气呵成之感,也没有合上家书那种感怀之情。

比如我自己,从接触曾国藩的家书以来开始写信。信写的越来越好,而日记却越来越乏味。可能觉得日子本身就如此平淡,而感悟追悔这些情绪又或者某些生活的所思所得,总愿意在信中与人分享,并没有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

有部分内容,家书里似乎没有怎么涉及,但是却是曾国藩很有名的,就是他的相人之术。这部分在日记里写得很详细,具体的什么样的一个人怎么去看。这部分内容,我浏览地比较快。因为着重点不是这个人怎么样,所以不必要细细地去看。但是,换从另一个角度,上位者会怎么看一个人,他从哪些方面去评估一个人,这是值得借鉴的。多数人,都只是被考量的对象,所以我会想了解自己从哪些方面去做好。总的来说,其实是很看重一个人的精神气貌的。因为精神气貌其实不是一时调节的,是长久积累的。这也说明,我们学习是学习什么,平时就应该做好修身。这是我看完以后比较大的感触吧。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做梦的。其实这部分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通过作者的分析。梦真的不是无意识的。尤其有一段讲到曾国藩梦见父亲出殡云云,只是因为当时他处于一个压力很大的环境,而曾国藩父丧时期也是他人生的低谷。我于是乎想到自己人生的低谷,那些逼迫的环境,我也有好几次在梦里回去过。梦,是人内心的一面镜子吧,虽然不是很清澈,就像古时那些隐隐约约的黄铜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