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洞见远胜创意》的读后感大全

《洞见远胜创意》的读后感大全

《洞见远胜创意》是一本由菲尔·杜森伯里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一):无论是创意工作者还是管理层,都值得一读

关键字:“洞见”、“移动指针”、“调查”、“超出预期”

好的洞见可以衍生无数个优质的创意,很多成功商业案例的创意起始闭环,非常有启发。收集信息,确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无关紧要。筛选研究找出,哪些信息可以得出洞见,从而大幅移动指针。

不止于创意人员的角度,离管理层更近一些,高层可以得到更多关键信息,也更有益于保护自己的洞见。

最喜欢这一句:

“你的业余生活越丰富,你的作品就越丰富。因此,享受生活吧。在你可以移动别人的指针之前,自己先移动指针。”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二):对于洞见的洞见:最重要的是去行动

在广告圈,大多数策略都是拍脑袋

像我这样,冥思苦想了几个小时,偶然自己迸发出、或者同事的一句话激发了我们,就感觉找到了那个point,既是insight。

远远不够

bbdo老大哥告诉我们,还是要去调查的,当然也不能全部靠大规模的调研,甚至是大数据(我认为那些只是facts)。真正的消费者洞察,来自于理性的数据、分析,和感性的认知、理解。

需要你的脑袋和你的情感。

所以我们说,当我们买一个文案,实际上是购买他的经历。

-------没有分割线-------

另外一个层面,你知道,任何事物都需要洞见,解决任何事情的方式都依靠我们对问题和现象本身的洞察,然后才能解决它。所以本书也完全适用于各行各业,起码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这个来自于总统第二选择的行业。

思考,洞察,行动!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三):走进真实世界,发现洞见

1.什么是洞见?

创意解决:好idea

洞见解决:重新定义问题,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案例:政治媒体提前发布行程,控制媒体舆论方向

2.寻找洞见的方法

1)调查分析

洞见来自信息,信息来自调查。

pds调查法:调查的目的不是获得信息,而是获得问题,问题产生洞见。

不要问用户喜欢什么,而是问用户不喜欢什么,调查用户的不满。

案例:如何让年轻人戒烟?

了解年轻女孩在聊什么,吸烟会让年轻的你牙齿变黄,皮肤松弛,这是年轻人不想要的。

强调身体健康是没有用的。

走到真实世界里寻找问题

2)移动指针法——目标指针

1987年百事可乐广告中加入明星参与拍摄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四):走出去实地考察

复述知识 1. 所谓“创意”,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洞见”,是问题的本质定义和设计。 2. 当我们感觉自己“很熟练了,不需要怎么提高了”的时候,就是我们掌握了“创意”,但并没有产生“洞见”。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错过进步且不自知。 3. 获得洞见有两个方法,如下: 4. 第一,走出去寻找抱怨。实地考察人们都在抱怨什么关注什么。不要告诉我们你喜欢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什么不好,你不喜欢什么。 5. 第二,时刻反思“什么是最重要的?”,一旦发现偏离立刻调整回来。 书中好例子 1. 英国年轻女孩多有吸烟,健康局禁烟推广困难。无论宣传理由是影响健康、增加花费还是影响他人、有口臭等等都推广失败。最终一个女助理在咖啡厅呆了五天,发现女生一直在关注美容问题,于是新的宣传标语产生了——吸烟让你不好看。大获成功。 2. 曾经,所有公司拍广告都没有启用大明星,没有哪家公司想到可以这么做。直到百事可乐突然发现——不对啊,广告最重要的是影响更多公众喜爱自己产品与品牌。启用大明星完全符合原则,为什么不能用?没人试过我们就做第一个。从此,明星登上视频广告。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五):《洞见远胜创意》#2018-8#

洞见为何如此珍贵

我们会把思维禁锢在已知的经验和认知框架内,经常“习以为常”的作出决策,很难站在超然的视角看待事物。

更致命的是我们还会有意无意的收集各类“证明”,自圆其说似的为决策找理由,使我们更进一步的深陷其中。

发现身边的独特性。存在即合理,一切违背常识,有明显差异化的点,其背后中有其原因。

罗胖讲过一个故事,警察杰克在加油站加油,身旁一位壮汉下车时狠狠的带了一下车门,便前去询问,壮汉看到杰克有些行色慌张,最终破获一起盗车案。

此事杰克给出的理由是对方有点一反常态,作为一辆新车车主,一般都会对车辆很爱昔,不会如此粗暴,便前去询问。

再有一例

天体物理学发展至今,科学界对暗物质的发展扔知之甚少,但早在8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猜测暗物质的存在,并推测其总质量是看得见物质的6倍,而这一洞见,仅是因为其观测到一个星系的运动速度太快了,违背了固有认知。

因此,用好奇的视角,去发现身边与众不同、违背常识、具有独特性的事物。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发现事物背后其本质原因,而这一过程便是产生洞见的过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