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中国通史(上下册)》是一本由傅乐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6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一):阉割版!

台版第29章“民国的忧患”、第30章“中国的现代化”两章节共计40余页全部删除。 步印文化近两年引进一系列台版套书,如黎明文化事业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华通史”等,应属功德,然如傅乐成此书这般大幅删减令人唏嘘。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二):历史该怎么读?

不信一家之言、信百家之言,称自己之言。

从小到大,历史从来没有消失过或者缺失过,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工作后,我们都要接触、学习甚至牢记,为了成绩为了未来,我们从来没有过研究或者想过:历史该怎么读?

个人觉得,不管是正史或者野史,不管是当代史或者古代史,历史从来都是宣传的工具,都是统治阶级用来服务政权的工作,历史的真相从来没有关注。我们该怎么读?也许就是多找几本名家、大家的书,对照阅读,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断断续续的看来好几个月,给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的描述一下历史,没有考虑当权者的地位,也没有考虑周围国家的感情,可以当做是一种观点的有益补充,用来互相对照。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三):串因果

终于把我散碎的历史知识串了一遍。把视野拉长,看因果关系,看朝代兴衰,个人得失。 本书有遗憾的是作者没怎么给出深一点的因果视角,也没兼顾技术变化的因素,总的感觉有点平。 比如晋朝为啥那么怂,得国不正啊,自己不忠君,怕上行下效,很多事就不能做、不敢做,司马懿篡魏的引子,就慢慢烧到五胡乱华。 清朝为啥不用西洋科技,少数民族啊,技术普及了,还能不能控制大多数的汉人?慈禧一点都不傻。只不过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不一致。 很多我们后人看着义愤填膺的事情,比如石敬瑭导致的割燕云十六州,可是石敬瑭就不是汉人啊……他甚至可能是薛平贵与王宝钏里薛平贵的原型。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淝水之战,神乎其神,拉长视角也只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稍微阻碍了下北方南侵的一个注脚。

体、用、术,不同层面上的努力能达成的影响程度差别太大了 站在上帝视角,觉得前因后果,十分清晰。可惜啊,如果能对现在、未来也拥有上帝视角该有多好?继续修行吧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四):最好的中国通史版本

傅乐成《中国通史》,是目前综合来说最好的中国通史版本,没有之一,超过吕思勉、翦伯赞、范文澜、白寿彝等人的版本。傅书全面而综合,我尤为喜欢的是制度的发展,如官制梳理得特别清楚,尤其是唐代。作者认为唐代中晚期的藩镇、宦官、dangzheng三角中,牛李dangzheng只是宦官内部斗争向外朝的延伸。牛李dangzheng本质上是依附于宦官之上。令人茅塞顿开。 当然本书也有瑕疵。说个我看来有些瑕疵的地方。李广利投降匈奴。这件事情没有记录原委,只说了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本书对广利降匈奴的描述有些类似“武松打虎后回到阳谷县担任都头,狮子楼斗杀西门庆,被县令判处刺配孟州”一样。对关键原委的遗漏,可能改变整件事情的性质。 如果不了解该事件前因后果的人看到这里,会对这段历史有曲解。实际上李广利兵败投降,汉武帝的骚操作要背大锅。前线将军带兵作战,汉武帝在后方收监全家的骚操作不止一次两次。况且,李广利在全家被收监后也不是想着投降匈奴,而且想打个胜仗将功赎罪。但是由于下属获悉汉武帝收监李广利全家,想要夺权。李广利虽然平定下属作乱,但军心已然涣散,在撤退回汉朝的路途被匈奴偷袭,全军覆没。此时李广利全家都被收监,自己想戴罪立功反而全军覆没,不投降回去也是死。因而投降。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五):读《中国通史》(傅乐成)有感

今天终于把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完毕,通篇读下感触颇深,不可谓是历史入门的一本佳作,总结下来有一些想法渴望分享一下。

个人觉得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思路清楚简单明了。作者通篇采用先按照时间线叙述历史,再分述各朝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全书重在叙实而不是议论,因此全书并没有过多的复杂论述,只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将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整个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理清了各朝各代的历史脉络。以前对各朝各代的了解仅限于开头和结束,只对清朝有全盘的了解,其他朝代没有整体把握。这次以后对各朝代都有了整体了解,每个朝代的传承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二是对中国皇权发展有了清楚的认识,更加清楚了中国历史皇权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白了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是一个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以及历朝历代在这个过程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找到了今后阅读该类书籍的方法,明白了自己想要从书本中获得什么,也为自己下一阶段的阅读找到了方向。

下个目标《国史大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