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锦集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锦集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是一本由[美] 安东尼·滕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一):都会:让文明躺在温床,也让文明躺在坟墓

读过安东尼·滕的《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心情无疑是复杂而矛盾的。作者带着批判性的目光,扫视了今天地球最为显著的人类都市,罗列出了一个寻常市民所能够想像以及无法想像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人类分散在这个行星的各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形态的人类造物。而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聚集形式,保留了很大比例的历史文明遗迹,让后世之人得以按图索骥,面对及探寻前人传承下来的文明印记。由此说来,城市景观作为文明的瑰宝自然应当受到应有的保护,这毫无疑问,也是文明世界的共识。

然而看过安东尼·滕的论述,又会觉得他所论及的保护有些过于严苛了。

在回顾多座世界性都市的历史时,作者的文笔言辞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包括罗马、阿姆斯特丹、京都在内的一些现今看上去做得还不错的都市,也历数了新加坡、北京、雅典等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严重遗弃的历史遗迹,更遑论开罗、墨西哥城等地在人口爆炸的威胁下显得岌岌可危的现状了。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的许多篇幅仿佛都在述说一种观点:都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应当尽量全盘保护。

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似乎是成为了我翻阅中最时常想到的问题。保留前朝的古迹是否意味着放弃后世有可能出现灿烂文明的展示形式?保护的议题如何容纳日益扩大的城市聚居建筑需求?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平衡点又在哪里?

对于评论人类历史中积极地策划还原历史环境真相的行为,安东尼·滕则给予了中肯的肯定——即便那是一种“重建”式的恢复——书中关于战后华沙重塑工程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源自于安东尼笔下好不吝啬的赞词。

或许作者这样在我们常人眼中有些“厚古薄今”的呐喊人正是这整个人类社会所需要以中和不可挽回式的破坏与风化的吧。“激进”的保护,给后世者的欣赏者与建设者多一些选择。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二):总结一下

总结一下:

1,作者主要是列举了世界各地多个古老城市的简单历史,传统建筑保护以及新建筑汇入。内容是有些浮皮潦草。城市史过于简单,是很多人也都多少有些了解的内容。传统建筑和新建筑也是大多是比较有名的,很多人甚至旅游参观过。总之内容简单,也没有讲出什么新的东西。

2,作者全书都在推广一个观念:要对传统建筑实行保护。但是城市化带来的人口交通商业膨胀问题,都对保护历史建筑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和保护政策,每家的保护经验都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作者就是简单的讲述了一下各家的经验,但就是过于简单了。而且说白了,大家面对的难题都一样。如何让传统建筑,历史文脉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新的城市建筑和景观保持和谐。如何控制和防范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进一步挤压摧毁历史建筑。作者在各个章节里不断重复的就是这个共同的难题,也就是作者所谓的保护伦理问题。一个普遍问题重复多遍,我觉得他在讲车轱辘话,所以没多大意思。

3,作者很奇怪,几乎在每一章,也就是讲述不同的国际历史名城的时候都多次提及北京,要么是:跟北京一样的是,或者是:与北京不同的是。。。为什么总是拿北京作为参照物呢。你讲京都的时候提出北京作为参考是没有问题的,日本建筑吸收了很多中国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思想是客观事实,在这样的建筑美学谱系里,提及北京确实有助于理解日本的城市和建筑。但是你讲巴黎,罗马,维也纳的时候也把北京拎出来做对比。我觉得没有太大可比性。比如作者盛赞老北京的一个特点是,完美规划的网格结构。作者批评新北京的地方是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偏重意识形态和实用性,造成美学上的混乱。其实不妨把作者眼中的这两个优缺点调换一下来看。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要成为政经中心,城市不可避免的要对新需求作出回应,作者眼中的现代建筑的野蛮入侵造成的建筑美学混乱是所有历史名城面对的问题,北京做的不是最差的。相对而言,作者眼中的这个缺点都有可能是其他城市眼中的优点。相反,作者盛赞的皇城的网格结构也许是成问题的。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就不说了。我只拿古罗马举个例子。

罗马帝国扩张时期打造了帝国风格的方格路网系统,通常的做法是将获得的土地划分为若干地块,每块地约25到120英亩不等(具体形状还依赖于地形,土质和其他相关法令)。块地以路为界。围绕块地的道路系统需要便于农产品运输和灌溉系统。这些道路以宽度和功能分类。用于步行的叫“iter”,用于步行,宽2英尺。用于畜力车通行的叫”actus”宽4英尺。用于军队及其车辆通行的的叫”via’宽8英尺。小的道路通向主干道。在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主干道的交叉点上通常会形成一座城镇。城镇是市场交易所在地,也是行政管理和法庭仲裁所在地。古罗马城市笔直的方格路网景观特属于罗马公民,通常这些人是拥有土地的农民,退伍军人,纳税者。他们依赖于自己的物业和各项城镇设施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与其他地方不同,虽然古罗马的网格结构也体现了一个帝国彻底改造,尺度巨大,中央集权的风格,但这样的轴线对称方式也同时尊重私人产权和商业活动,并非以排除和隔离为主导思想的古罗马网格结构有助于罗马公民维系自己的身份和特权。也是后世欧洲国家进行城市规划时参考的重要对象。

4, 还有几个与书本身关系不大的感受,一个是作者非常不待见柯布西耶。在作者眼中此人几乎堪称现代主义建筑的万恶之源。另一个感受是作者是美国知识分子,所以毫无意外的最痛恨美国和美国白人。是美国中产驱逐霸占了曼哈顿的穷人地盘,美国白人欠黑人一笔血债。凡此种种的意识形态也是在书中随处流淌。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三):“先破坏,再保护”--无法绕过的循环

帝国时期的罗马——世界上最古老的下水道,将供水和排污隔离开来;完美得适用混凝土和石材;公共区域持续建造几个世纪,大型公共浴场、竞技场和原型剧场用来满足城市所有居民的需求。6世纪开始,罗马手工制成的大理石被切开,重新切割成石块,砌成碎石墙,或者装船运往欧洲各地。

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受到古代废墟的启发,将古典形式赋予新的价值。对罗马古老遗物的仰慕之情使得个人和教皇们都在收集挖掘者发现的古典雕塑。教廷发起宏伟巨大的建设活动,差不多有90%-95%的古罗马遗产都被毁灭了。

法西斯时代及现代的罗马——古代帝国时期的主要残迹被发现,现存的古代纪念碑被仔细修补和维护。文艺复兴的思维冲突催生了一个新的城市意识,即建筑保护被认为是城市繁荣的一个首要决定因素。墨索里尼希望以罗马历史上的帝国城市作为法西斯国家的身份象征,所以他计划在城市景观中重新建立主要的废墟,并逐步加强对中世纪地区的清除。现代罗马有两部国家保护法、一个城市保护机构、一部城市建筑及分区准则,以及一部国家规划法。但每十年左右宣布一个宽恕期:所有违法国家和城市法规的违法者都得到一个机会,向政府坦白他们的违法行为并交纳罚金,就可以将其私底下所做的不法行为合法化。

华沙——华沙老城建于14世纪,最初作为一个适度设防的贸易定居地和地区管理中心,经过几百年的建设,这个城市已经成为令人赞叹的建筑集群。第三帝国占领时期,德国指挥官被要求“做每一件能做的事,去剥夺这个城市作为波兰共和国焦点的传统特征”。华沙技术大学建筑系的成员们开始秘密行动,通过测绘和分析研究来记录华沙的地标建筑。战后,华沙决定重建城市,并且重建古老建筑,政府成立了一个官方的国家企业——文化财产保护工作室——致力于复兴丢失的建造艺术以及物质文化的保护。

开罗——其城市建筑具有特殊审美价值:使用不同色彩的石材成排交替砌筑,构成环绕建筑的水平饰带;使用钟乳石形状的砌筑托梁技术,即交叉的小型几何凹形构成蜂巢状的结构形式,用于支撑穹顶和悬臂。传承到1362年,推出了最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之一——苏丹哈桑的玛德拉萨清真寺。二战后,开罗人口大量增加,政府无力兴建所需的新住宅、学校、医院、道路和排污水管,人们只能在非法居住地建造窝棚和简易房。

新加坡——殖民地历史使新加坡发展了一种复合文化。英国殖民者建造了欧洲版本的印度灰泥房屋,葡萄牙移民带来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中海色彩风格,中国商人则带来中国传统建筑。坐落在热带植物和灌木花朵中跨文化的色调柔和的建筑,使新加坡称为世界上最具异国情调的城市。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强迫小地产主卖掉土地,集中而成较大的地块。因而许多老建筑不可避免地被拆除。官方报告指出“在我们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时,我们丢弃了我们东方的神秘外貌以及由老建筑所代表的最大魅力”。直至旅游收入下降,才使得政府重新考虑对城市的规划。

威尼斯——一个建在水上(威尼斯潟湖)的城市,其发展初期的城市格局被极大地保留下来,而且它的地理文脉都保留了下来。二战后,重工业的扩张带来严重污染,洪水爆发,现代制造业打井并抽取大量地下水,降低了构造层内部的压力,随着地质结构的压缩,威尼斯逐渐沉陷。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面临紧急状态,35个外国组织参与,20个意大利私人团组募集和输送捐款。这表明一个信念,威尼斯的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

纽约——这个城市拿来主义的建筑能量大爆发——几百个形状各异的屋顶以及单体建筑表达的无数形式,但是所有的都符合常规几何和社会制约——大方格网,长长的林荫大道一直延伸到远方地平线。这是美国民主之希望的物质表达:拥有无穷机会的巨大集体进取心,利用一个多样化移民社会的无穷力量。但是,大城市中的建筑,无论它们有怎样的个体表情,都必须拥有某些共同的视觉理念,使它们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基于这样的理念,保护摩天楼遗产需要地标委员会与其他城市机构之间和合作。

从以上的例证看出,构成一个城市特色、文化的,甚至是国家特色、文化的,永远都是与别人不同的东西。无论是罗马的古典雕塑、华沙的传统建筑、开罗的伊斯兰建筑和金字塔、水城威尼斯……吸引人们不远万里参观的都是那些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异国风情。我想,这就是传统建筑的魅力吧。

但是,正如作者提出的问题“现代都市变革的速度导致迅速的改变和毁灭,它也能够导致迅速地重新配置那些已建成的结构。我们的城市已经断裂了,随着时间的流转,我们能够粘合它们吗?”保护的意识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城市规划建设而言,保护古老建筑的需求经常是要让位于建造更多房屋、拓宽道路等一系列需求,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人们才有了保护的观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