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锦集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锦集

《审丑:万物美学》是一本由[英] 史蒂芬·贝利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一):对不起,这里不提供绝对的结论

读完此书,假如你感觉一头雾水,那不是作者的错误,也不是你的责任,恐怕是你与这本书相遇的时刻不太合适:一个拒绝提供绝对结论的作者遇到了一个尚习惯于寻找“领袖式”明确意见的读者。

假如除了一头雾水,在雾气迷蒙的前方尽头,似乎还能看到或明或暗的一缕白光,那你读此书大概已经有所回报。正如一条评价所说:这是一个“启发式美学读物”。

“没有不‘巴’的巴洛克”,暗指所有的巴洛克艺术都带有纵欲的色情意味;书中这一意见只是提醒你去另眼看看巴洛克,而不是说你家的巴洛克式装修——假如恰好有读者住在这样装饰繁复富丽的屋子中——就一定是为了上演夜夜笙歌的戏码,或者是为了勾起什么索多玛式的刺激联想。

再比如,阿尔伯特亲王纪念塔(174页),那可是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老公(!)建的;一般国人一见或一听之下,大概都是如此反应:贵族风范、皇家气度、宏伟华丽、高大上啊、美不胜收...但书中提出异议:畸形、怪诞、堕落、卑鄙污浊。

你意见如何?我倒觉得这塔还没那么下流,但比例失调、过于俗丽、挺怪。

作者的写作有十九世纪英国随笔的调调:洋洋洒洒、无拘无束、信口道来...不怕写得散,就怕文笔无趣、面目可憎。

对不起,这不是美学教程,也不是审丑百科全书,只是闲谈美丑。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二):丑中的美感。

虽然是一本审丑的书,可是整本书却做得很精美,大开本,精装,全彩印刷,大有一副把丑老老实实揭示给你看的意思。

图文搭配间,既内容丰富,又适当留白,让人有喘息的空间。本以为看完这本书应该会情绪抑郁好一阵,却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美感,反复翻阅,竟欣喜起来。

确实,与《丑的历史》不同,作者并非想把丑掰开了揉碎了展示到你的面前,而是仿佛更想要告诉你丑中的美感,和美中的遗憾,一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万物美学》——说了半天丑,我们还是在谈美呢。好吧,那我们说的是美学吗,仿佛又听到作者笑着说,嘘——我在和你讲哲学呢。

正如封面这副丑陋的伯爵夫人一样,据说她是最丑的公爵夫人了,鼻子和嘴唇间遥远的距离,凸起的额头,乌暗的手指,倘若不说她是一位夫人,认为是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大爷也不为过。在书中更是将她与曾因为美到极致、引发战争的海伦排成对页形成对比。可也是这位公爵夫人,无论细数多少丑陋的细节,她思考中的眼神,紧闭的双唇,略抬起的手,组合在一起,仍然觉得有种专注与威严之美。

而书中的大部分图片莫不是展现了各种美的姿态,如缺憾之美,笨拙之美,密集之美,对称之美,天真之美,随意之美。繁复之美,古朴之美,天然之美,小到鲜花,大到建筑,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48页的“大象人”那一大小小的眼睛,扭曲的头颅,和歪掉的唇齿,可看到他的第一反应哪里是丑,早已被其中显示出的力量所震撼。

正如作者所说““美”并不总是令人满足的。”正如人的心,不像一个纸箱,说填满就填满,所以,丑一点,又如何呢,比一个美丽的大闷蛋要好多了。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三):被忽略的“丑”

丑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美相反。认识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原始社会人们制作的陶器上会画上鱼刺、人面一类的花纹,可看成人类追求美的最早阶段。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并追求美,进而有了“审美”。可是,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忽略的是“审丑”,丑一直遭到摒弃。丑的人物、面貌、心灵、动物、作品等,有美就有丑,这本《审丑万物美学》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个话题的空白。

从科学到风度,从自然到品位,从垃圾到广告,本书分为十个章节列出了丑的十种观象,给读者一个全新的颠覆式的解读:原来在人世间,竟然有丑到如此的事物存在。更令人称奇的是,竟然有人专门研究丑。这也是本书吸引读者的卖点之一。在书里,你会看到丑的建筑,丑的画作,丑的构图……同时,作者也与之对应的呈现了少量美的画作,来与丑进行对比。

如何定义丑,反映了该时期人们的审美潮流。这也是本书讲到的内容之一。研究丑,为美提供了佐证,更能衬托出美的存在。比如现实生活中,心灵就有美与丑之分。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美;自私自利、道貌岸然、表里不一为丑。为人民谋福利为美,鱼肉百姓为丑。这是当前形势下的美与丑的区别。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丑作。

“媚俗”是丑陋的现象之一。《媚俗或对恶品位的沉迷》一节讲到,“关于媚俗,一个持久常见的定义是说媚俗提供了一种临摹般的复制体验。媚俗之物模仿艺术的效果,但对艺术本身却不在意。媚俗注重的是一种粗糙简陋的即时性结果,径直指向和追求的是反馈、回应,而不是居间过程中的美学效应。”看到这里思索我们的周围,是不是很有触动?

《垃圾或无用的禅宗》一节的很多内容能够给当前的城市建设者们许多启示。在全民造城的中国,许多城市的建筑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奇形怪状。即便是大裤衩和一阳指,不也是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吗?

关于世界上的丑陋,正如与美对应有个成语“美到极致”一样,丑只有你想象不到,丑得出乎你的意料。丑到极致,丑到出奇。《当自然是丑陋的》里面提到了一种名为星鼻鼹鼠的动物,因为看上去无脸而令人惊怖。“从相的的角度来说,星状算子的鼹鼠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危险动物,但某种程度上人们都认同,看到这种小东西会比较反感。”这就是人们对丑的直接反应。

本书对丑的研究非常深刻非常到位,可以透过本书了解一个之前总被忽略的“丑”的世界。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四):237页提到的帕佐瑞克的原则

帕佐瑞克认定,有五种类型的错谬可能会导致丑:材料之错、设计之错、装饰之错、媚俗之错与当代之错。这份清单过于德国化,无法全本复制再现,但简化编辑之后的版本——呈现出的几乎是诗歌般的形式——依旧可以部分透露出其论争推理所具有的强大的说服力。

材料之错

劣质的材料、多节疤的木材、低品质的合金、有毒物质、廉价的加工工艺、隐藏的缺陷、变形的模具以及有斑点污痕的痕的釉面。

由人类或动物身体部分做成的器物,包括骨头、皮肤、指心生牛角、鸵鸟蛋、鹿角、牙齿、脊骨、羽专,鱼鳞、蜥蜴、龙虾螯爪~蝴蝶与甲虫、卵膜。还有植物中的坚果、香料、蕨类、菌类。另外还有冰块、面包和着色的沙子。

那些超出物料承受限度的、勉为其难的过度嗜好。忽视材料固有天然属性的手工艺品。

任何以昂贵得不近情理的材料所制成的器物。

加工一种材料,去模仿另一材料的特征。

表面易破碎的材质。

以替代性的物料假冒价值更高者,反之亦然。

设计之错

扁平图案运用于三维立体物品,反之亦然。

任何设计得太重或太轻的物件。

任何有尖利边缘之物、不能顺利倾倒内容物的器皿、握持起来感觉不舒服的把手以及无法便利地加以清洁之物。

组合功能之物,而这双重功用中,无论优选哪一个,用起来都难以适切顺手。

谎称的功能,包括建筑装饰。

功能性器物,但其形式与其目的功用之间无合理可解的智性关联。

模仿手工效果的机械制造的物品。

无聊轻佻的创意发明。

仿冒赝品。

装饰之错

突兀冒失的或古怪的比例。

狂热过度的虚饰和用于掩饰缺陷的装饰。

无技巧地或不明智地运用装饰,比如忽忽略了天然植物图案的自然逻辑。

对表面特征的破坏入侵,比如在木材或纸质物料上呈现大理石纹,给陶瓷或玻璃镀金。

偶然意外造成的装饰,如墨水渍、倾倒泼洒的釉彩、融化的蜡以及恍惚出神间所作的画。

故作新奇。

对国徽之类的国家标志的嘲弄或误用。

时代元素误植与异域情调。

夸张过度的最后润饰,包括彩虹色与荧光色。

原始尚古元素与民间艺术。

媚俗之错

沙文主义、纪念品、民俗风情、体育与运动明星纪念物以及伪信仰。

当代之错

将怂恿攻击侵害的器物野蛮化、残暴化。

为儿童所制作的物品。

浪费资源,尤其是一次性或用后即弃型产品。

污染。

以动物为战利品。

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

对排他性独占权的夸张强调。

在所有致力于改造消费者意识和艺术教育的革新者——包豪斯学派也包括在内——当中,帕佐瑞克的这些原则,就其认真细致和全面的程度而言,从未有过能出其右者。也许,就其说服力或可靠性而言,也独步天下。

《审丑:万物美学》读后感(五):擦亮双眼审视这个美与丑的世界

对美丽事物的追求应该是从人类初进化以来,经过优胜劣汰,逐渐被镌刻在感觉最深处的东西吧,婴儿自小就会对美丽的脸更感觉亲切,情窦初开的少女总是最容易被又高又帅的男性吸引,有些时候,我们对于美的感知似乎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被感知,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所以直觉中也会带给我们很多错误的思维定势。比如,我们只喜欢美的东西,而讨厌丑的东西;又比如某种东西就一定是丑陋不堪的。 而看完这本书之后,相信很多人看待美与丑的方式会大大改观。其实仅从书籍的标题与副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美与丑本是共生的两面。如果没有丑,那么谁来衬托美?没有了丑,美也必定是单调无趣的。而书中对于一些流派的介绍更让我们理解了,就是因为有了丑,有了让人厌恶讨厌的丑,人们才会奋力去创造美,所以丑也是诞生美的方式。作者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美与丑,思维开阔,旁征博引,为我们论述了自然、建筑、现代工业以及艺术在美与丑方面的进化与体现。同时书中还引入了哲学、艺术、历史、建筑、设计、数学等学科,甚至还介绍了平时很少听到的新学科——垃圾研究以及神经审美学,让读者在研究美与丑的过程当中,对于这些学科也能进行趣味性的了解。 而每个人心中的美也是见仁见智的,从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好恶,他尤其痛恨的就是现代工业革命,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的丑,掠夺了自然的美。现代工业革命那蓬勃的生命力与爆炸性的发展,确实对于环境及人类认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工业化初期城市的脏乱嘈杂、铁路延伸对于自然山体的割裂、现代机械简洁美丽的外表与实质罪恶功能的矛盾、大批量生产以及随之产生的媚俗,这些都创造了大量的丑,但是不可讳言,在这样被不断创造出来的丑中间,还是诞生了新的美以及新的流派。从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美是具有流动性的,是在变化中的,旧时的美也许可以是一把简洁优雅的椅子,而新的美也许诞生在形态优美的飞机以及城市的垃圾场中。而这两种美,现在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许我们会发觉,原来我们并没有特别讨厌丑的事物,丑也许代表了一种醒目、一种突出而更容易为人看到并且记住。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纠正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误区,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很多平时我们接受并乐于追求的东西也许是丑的,而我们平时回避的、常见的许多东西也许是美的。或许换一种思维、换一种眼光以及角度,世界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