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领导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领导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领导的艺术》是一本由曾仕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6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领导的艺术》读后感(一):尽人事 听天命

中国人往往喜欢走一条路----往上走的路,因为我们追求天人和一,所以一直不停地提升自己。《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没有讲“立业“,值得我们去深思。

职场是工具,是个过程,不是目的。

人生最要紧的是什么?修治自己的品行。但是修己不是为了自己做圣人,而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处得很好。要家和,就不能太特殊。站在齐家的立场来修己。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将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接着培养子弟。修身、齐家、治国是连在一起的,一以贯之的是品德。

提升自己不是靠业绩,这不是目的。目的是我们的品德随着年龄不断地提升,修养越来越好。

我们有目的,这个目的指引方向。不能有固定的愿望,否则会折磨自己。如果总有一个里程碑,不断提醒自己要突破,那真的太辛苦。

我们要找到一条海阔天空的路,让自己可以随遇而安。

尽人事,听天命。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心安理得,毫无亏欠,不需要自责、后悔,这是最好的心境。

人的优先次序是先开智慧后长知识。

有智慧的人,知识越多越好,因为善用,就会用的有效。智慧不开,表现在没有选择能力上。要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是什么坚定意志,做自己的事。不可能就是不可能,那是有条件的。应该问问自己:“我应该选择什么,我的条件怎么样?”凭现有的条件,所能选择的是有限的。选错了,超出这个范围,都是徒劳无功。选对了,就会事半功倍。

能不能够发展对我们来说无所谓,能够在很少的外物困扰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修己,就行了。

自然的规律就是道,尊重规律去做自己的事情,讲自己该说的话,而有所得,就是德。按照道理去做,就会得到修身的结果-----慎始善终。

记住慎始善终,追求人安己安,就可以了。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也不能放弃对自己的要求。我们要求自己每天有一点进步就可以了,不要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

《被领导的艺术》读后感(二):短评又放不下了…要不以后都写书评得了

2018.3.25 称此书为锦囊合集,似乎比称其为一部兵书更合适。 (从今天开始履行与小仙女的约定,每读一本书认认真真写点东西)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最频繁的想法便是,不成系统,过于武断,热衷说教。有些章节确实很"干货",对年轻人而言起到敲门砖、醒脑钟的作用,但其表达方法可能稍显"用力",似乎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压进针管而后静脉注射给你,对于一个腔内热血尚存、脑中明智初开的年轻人(不,这不是我)来说,接受起来颇有些不自在,起码下咽之前得多嚼两口。 先说第一点,"不成系统"。作者曾在书中表示"我觉得现在很多做学问的人,根本摸不着这套,他们一辈子做什么学问,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发表论文,写了很多书,骗了很多人",以此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和情商的重要性。然而这话这语气我马上应激了 。就像本文开篇句说的,此书确有精彩之处,对初入社会未曾领悟这种种人情世故的读者帮助是不小的,然而说到"学术",那就另当别论了。此书的整体框架当然是清晰的,但深入到字里行间,相信读者不难发现上下行文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总感觉其内在少了逻辑作支撑、少了思路以牵引,这就很影响阅读体验了,具体感受就像是和一个思维跳跃的人聊天,讲着东边呢,一下就切到西边去了,跟不上。当然,笔者水平有限也是很大的制约因素。 第二点,"过于武断"。这主要体现在各种"盖棺定论"式的句子里,一下把话说得太满,不留任何余地,这日后怎么相见呢是吧。于笔者而言,不管是做学术搞研究也好,或是思想交流也罢,只要是作为输出方,笔者更倾向于"谨言"。话可以错,但不能乱说。 第三点,"热衷说教"。想来作者应该是出于好心,急于将自身所学所悟与后生分享,这份心意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能不间断地感受到。然而过犹不及,祈使句太多总让笔者莫名就有抵触心理,说好的交流探讨呢,饭能不能一口一口吃?能不能不往静脉注射葡萄糖... (本来想逐章节分析的,上个厕所回来又懒了) 读罢此书还是感觉消化不过来,倒不是质,而是量。讲的很多,经验传授也比较到位,更重要的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吧。合上书,点点头,然后马照跑、舞照跳,那可是不行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更何况此次的书中道理讲得也是"似是而非、含糊其辞"呢?年轻人,路还很长。摔跤没什么可怕的,反正回家我有小仙女照顾我,哈哈哈哈哈。

《被领导的艺术》读后感(三):短评又放不下了…要不以后都写书评得了

2018.3.25 称此书为锦囊合集,似乎比称其为一部兵书更合适。 (从今天开始履行与小仙女的约定,每读一本书认认真真写点东西)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最频繁的想法便是,不成系统,过于武断,热衷说教。有些章节确实很"干货",对年轻人而言起到敲门砖、醒脑钟的作用,但其表达方法可能稍显"用力",似乎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压进针管而后静脉注射给你,对于一个腔内热血尚存、脑中明智初开的年轻人(不,这不是我)来说,接受起来颇有些不自在,起码下咽之前得多嚼两口。 先说第一点,"不成系统"。作者曾在书中表示"我觉得现在很多做学问的人,根本摸不着这套,他们一辈子做什么学问,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发表论文,写了很多书,骗了很多人",以此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和情商的重要性。然而这话这语气我马上应激了 。就像本文开篇句说的,此书确有精彩之处,对初入社会未曾领悟这种种人情世故的读者帮助是不小的,然而说到"学术",那就另当别论了。此书的整体框架当然是清晰的,但深入到字里行间,相信读者不难发现上下行文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总感觉其内在少了逻辑作支撑、少了思路以牵引,这就很影响阅读体验了,具体感受就像是和一个思维跳跃的人聊天,讲着东边呢,一下就切到西边去了,跟不上。当然,笔者水平有限也是很大的制约因素。 第二点,"过于武断"。这主要体现在各种"盖棺定论"式的句子里,一下把话说得太满,不留任何余地,这日后怎么相见呢是吧。于笔者而言,不管是做学术搞研究也好,或是思想交流也罢,只要是作为输出方,笔者更倾向于"谨言"。话可以错,但不能乱说。 第三点,"热衷说教"。想来作者应该是出于好心,急于将自身所学所悟与后生分享,这份心意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能不间断地感受到。然而过犹不及,祈使句太多总让笔者莫名就有抵触心理,说好的交流探讨呢,饭能不能一口一口吃?能不能不往静脉注射葡萄糖... (本来想逐章节分析的,上个厕所回来又懒了) 读罢此书还是感觉消化不过来,倒不是质,而是量。讲的很多,经验传授也比较到位,更重要的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吧。合上书,点点头,然后马照跑、舞照跳,那可是不行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更何况此次的书中道理讲得也是"似是而非、含糊其辞"呢?年轻人,路还很长。摔跤没什么可怕的,反正回家我有小仙女照顾我,哈哈哈哈哈。

《被领导的艺术》读后感(四):曾仕强的著作,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市场上职场类的书籍可谓五花八门,品质也是参差不齐,多是老生常谈,颇有异曲同工之嫌,研读细品,说不上真知灼见,更谈不上醍醐灌顶。《被领导的艺术》,视角倒是新颖,书中观点,讲道论法,依儒傍佛,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潜伏于现代职场的细枝末节中,仿佛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例子一:与领导建立和谐关系,怎么建立,交互主义,跟领导交心.全交吧,不行,人心都不能近看,没有两个可以完全交融的灵魂,何况是上下级关系,地位本来就不平等,不交吧,也不行,领导不知道你的心理路程,距离就会产生疏离感,疏离感就会延伸不信任感,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别说,应该说却不能说的拐着弯说,实在不行,让别人说,领导不能不讨好,也不能刻意讨好,交心的尺度,想好了办。

例子二:执行领导分配的任务,不能盲从,交代的工作不能不做,也不能全做,就算是做,还要看情况,能不能痛快地答应,听与不听之间自由切换,不能让领导感觉你全听他的,没主见,没思想,也不能不听他的,让领导感觉你不受控,不服管,合理地阳奉阴违,依事而定慢半拍,要是遇上不正确的指令,有所为有所不为,还不能损了领导的权威,执行的尺度,掂量着办。

例子三: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不能不懂,更不能让领导知道你都懂,领导说没关系,可能关系就大了,领导说是不是要这样,可能是说要这样,更有可能说就是不要这样,分寸之间,如何拿捏,差之毫厘,要学习宁武子的“愚不可及”,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切不可跟杨修一样,因为一根鸡肋,让曹操砍了脑袋,领会的程度,着实要看着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