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传统十论》读后感100字

《传统十论》读后感100字

《传统十论》是一本由秦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统十论》读后感(一):何为传统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声称自己很传统,要光复中华五千年的传统云云。这些人恰恰不知何为传统,于是传统变成三字经,变成弟子规,变成女德班,变成中医养生,大家趋之若鹜。

秦先生在此拷问何为传统,提供了很好的反思角度,传统中吏治体系,强调行政安全至上,而牺牲行政正义,放弃行政效率,没有人权平等,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女性的立锥之地。

所以我也很想问问,那些怀念逝去的黄金时代的人们,你们究竟在怀念什么?那些要恢复传统的人们,你们又究竟想恢复什么?

《传统十论》读后感(二):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制度、文化

一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即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秦晖,2014:153)

实际上就整体而言,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与其说是“儒道互补”,不如说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互补”更确切。其特征是:以追求专制权力为中心,在强权之下唱高调,说假话。强权不及之处,则痞风大盛,道德失范。(秦晖,2014:159)

《传统十论》读后感(三):中国的大共同体本位

虽然书名如此,但是文章之间没有多少结构性的关联,其中两篇跟《问题与主义》中的几乎一模一样,而考虑到重复的论述和主题的重复,这本书和《问题与主义》至少有40%的重合。不过与《问题与主义》中对公正问题的关心不同,这里的重点在于论证中国传统的大共同体本质与表儒内法的政治结构。论述依然非常精彩且具有独特的视角,并且有着相当不错的解释力。不过,一方面来说,论据相对来说较少且重复使用,多少给人一种以论代史之感,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儒家是政治正义主义,把它看成是小共同体的代表,甚至“民本派儒家”可以作为发展公民社会的一个思想来源或者联盟,却没看出儒家和法家虽然有伦理中心主义和权力中心主义的不同,但是对于大共同体的推崇并没有质的差别。或者他看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其他资源可供利用,这正好说明在中国社会中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根基是多么薄弱。

《传统十论》读后感(四):概括《传统十论》里的几个结论

有目的地用思想史构建的神书,怪不得觉得有剑桥学派的味道。史料狂秦晖是充分做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典范,而且你不得不承认,他说的都是现实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他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方法论是,用古代的典籍文献思想来阐释基本价值的观念,用古今中外的知识史料资源,来构建大小共同体理论。以下为概括结论的结论。结论一:中国所谓的“国权不下乡”“乡村宗法社会”的观念,仅仅只是明清东南沿海的一种特殊现象,不能成为整个中国王朝的特点。结论二:历代王朝“抑兼并”的不出“道儒”“法儒”这两条途径,前者希望“官不与民争”的自然自由经济,但这个民却包括了私人权贵,后者希望“百姓均贫富”,铲除豪商大贾,但却强大了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因此生民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保证过程公平的问题。结论三:存在有大小共同体社会,贯穿其间的“儒表法里”即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同等尊崇皇权、族权、父权、绅权等),而实际上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结论四:法家为统治阶级立言,儒家存在于纸上的伦理,且它的小圈子思维还利于儒吏混一后官僚的贪污,“儒表法里”即此谓也。而道家哲学形成犬儒主义的“无为”,你弱我强自然可以无为,但你强我弱来无为,那么只会造成强权的自恃。

《传统十论》读后感(五):小概要

掩卷回想,脑中浮现出书中几个观点:

一、宗族非传统,晚近以降才于东南沿海渐成气候,历代(多数)皆“编户齐民”,看似政治早熟,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没有形成“私有制”,反而形成“伪个人主义”,距近代“公民社会”之“个人主义”相距甚远。“历代”沿袭秦制,对宗族都压制,倡抑富,非济贫。

二、周秦之变后,除东汉魏晋南北朝外,其余皆系“礼表法里”的秦制。儒家所倡导的“人各亲其亲,长其长。”的小共同体始终受到压制,大共同体本位占据主流。

三、抑与不抑“兼并”的困境,和最终结果仍摆脱不了国家汲取能力愈来愈强,历代陷于“三百年之变”中低级循环。

四、小共同体的持续未能发展,使之“伪个人主义”横行,乡愿横行,公民社会形成不能,小共同体所能发挥之作用大打折扣。

五、法家“性恶论”的思想下,各级分权制衡,权力集中于上,分权集权往复循环,形成政治怪圈。

六、选官制度(科举制)加剧了儒的“吏”化。道家之“无为”思想加剧了“犬儒思想”的盛行。佛教所谓平等观则与现代平等观相去甚远,同样成为“犬儒”盛行的助手。

七、(针对《重新面向东方》一书的争论)不能以顺差和逆差来判定国力强大与否,分析东方实际上是在诊断西方,论战显得一厢情愿,西方中心主义是伪问题。

八、分析苏联斯大林时期公社形成的历史演变,期间吊诡,列宁观点先后谲变。苏联公社化推进困难由于小共同体传统,中国公社化推进顺利则由于长期编户齐民,小共同体力量甚微,伪个人主义横行,“一盘散沙”。“个人”极其无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