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单向街005》读后感摘抄

《单向街005》读后感摘抄

《单向街005》是一本由许知远 主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向街005》读后感(一):为毛许知远先生的文风还是那样

名人名言的堆砌。从《抗争者》中看到作者不想再当鸵鸟,直面现实。看来另外一位几乎同名的许先生被捕对作者的刺激很大。回到本书的第一篇,结果又回到顾左右而言他的状态,有点失望。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单向街005》读后感(二):全书不提反智二字,却处处是温柔的智慧的光芒

遵循内心的声音,不知怎么今天把单读的这本《反智年代》小集子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本来是因为自己从很多英国底层白人身上看到的反智倾向,从而对这个题目发生兴趣,结果真正读完之后,才大概明白,这部集子的意义,并不是批判从而达到智识上的高潮,相反是很平和温和地介绍了一些或古代大师或当代作家的一些感悟。

读完整体的启发非常有限—除了燃起我对于梁漱溟、维柯、朱光潜阅读的渴望,最吸引我的是印度女记者Pallavi Aiyar的那篇个体的观察,我日常跟印度人接触的很多,能够看到印度一位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非常有趣的,她提到的一句话,很有共鸣“匆忙得出的结论以及人云亦云的东西都是不可信的;真相总是难以触及,而且真相很少只有一个。”

虽然也有并不那么平和的两篇,比如写美国社会对于历史细节的缺乏耐心和好奇心,以及苹果把消费主义包装成为一种参与革命的哲学(跟上古暴君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而玩的把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我个体的角度来讲,略微老生常谈,缺乏滋味。

《单向街005》读后感(三):反思与觉醒

《单向街》系列我是从最新一期006倒着读的。可以说005给了我们一种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全新视角,在这里我们可以倾听到不同的声音,同时在沉默中陷入思考:判断知识分子的标准何在? 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职责又是什么?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吗?亦或是将专业知识传授给新一代?试想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如果无法保持独立的、活跃的思考,这个国家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如果国民对历史全然无知,这个国家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厄运?处于这样一个全球化消费的社会中,难道拥有苹果的产品就是拥有了更高级的现代精神?当我们沉迷于苹果带来的新奇感的时侯,是否忽略了苹果产生的精神性的威胁?我们能否看到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断裂与思想平庸?“五四”已然沦为极少数人的记忆,在当今中国重提“五四”精神意义何在?“五四”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自我觉醒与反思是否正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所缺乏的气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到处闪耀着物质的光彩,文化生活却如同沙漠。然而在喧嚣与混乱中似乎隐约透着一丝希望之光,虽然很微弱,但它真实地存在着。我们从躺椅上的精神分析家们、张克纯这样的摄影师或是 像 贤义这样的城市流浪者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们勇敢地将目光投向这个社会阴暗的角落,期待中带着些许哀伤。值得庆幸的是,在精神的废墟上总有人捡拾思想的灵光碎片。

《单向街005》读后感(四):我们已然身处反智的年代?

谈反智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MOOK?

MOOK又称杂志书,是将杂志(magazine)与书籍(book)合二为一,新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产品。它们既有杂志的样子,又有书的内涵,内容上往往是若干作者对某个主题的深入探讨。

近来国内这种形式的出版物越来越多,比如老六的《读库》,张悦然的《鲤》,还有《温故》、《天南》、《知日》、《汉品》等等。虽然都被归类于杂志书,但它们之间还是略有区别,《读库》没有主题限制,更偏向于书;而《天南》、《知日》以及不定期的《鲤》都是一本书一个主题,形式上更偏向杂志。

MOOK不同于书的地方在于它更轻,也更丰富,适合休闲阅读,但它比杂志又更专注和慢,更容易留下来。

2月19日,共出版了16期,在市场上走了三年零十个月的《天南》宣布停刊,国内特色鲜明的MOOK中少了最独特的一个。

关于MOOK,我在不止读书介绍过《知日》和《鲤》。前者是由苏静主编专注于介绍日本文化的创意杂志,目前风头正劲,大小书店的抢眼位置都能看到它们。趁着发行的强势编辑部将之前双月刊顺利改成了月刊,一月一本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他们似乎准备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一个整理打包,已经出版的主题包括推理、森女、制服、日本禅、家宅、漫画等18种,还要出版的肯定会有AV、电影、自杀等。但是,质量的下降有目共睹,虽然在杂志的设计和排版上倾向于日本化,但内容组织和挖掘一直做的不深也不好看。

《鲤》由80后作家张悦然主编,相比《知日》,《鲤》更慢,更文学,更文艺,它所处理的主题像“孤独”、“嫉妒”、“写信”、“暧昧”等,本身便小众甚至女性化,但张悦然不管,她仍然按照自己的步调走,从2008年到如今,共出版了16本,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

比《鲤》更慢且节奏更凌乱的MOOK在国内还有一本,那就是《单向街》。从2009年《单向街001: 最愚蠢的一代?》出版直到现在,三四年过去了,成品只有5本。最新的一本《单向街005:反智的年代》2014年1月份刚刚出版。

《单向街》由许知远主编。这个充满了知识分子使命与情怀的作家,在《单向街005》中发表了《重建知识分子传统》一文。他从哈耶克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抨击开始,一路引述,将理查德·波斯纳,拉塞尔·雅克比,丹尼尔·贝尔,爱德华·萨义德关于知识分子的观点切磋呈现,最后引入中国这一复杂语境,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将知识分子的角色混同于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将知识分子这一角色过于理想化”,“只强调知识分子批评性的一面,却忽略了批判本身并非目的”。他认为,“只有低级知识分子(知识匠人)与高级知识分子的区别,而没有个体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差异。”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权力、金钱”,而是,知识分子是否鼓舞起你对世界的广泛的兴趣?

许知远想要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分子,而只有让每个人都能拥有知识分子的基本品质,诸如思考与创造的精神,我们或许才能够走出所谓“反智的年代”。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刘易斯·拉伯姆批判了美国人目前对于过去的无知,对于历史的漠视;耶夫根尼·莫洛佐夫则将炮口直指苹果公司,称乔布斯作为哲学家的形象无非是一个骗局,“苹果公司除了用哲学来进行市场营销之外,它还让每个消费者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但公司的唯一目的不过是促成消费,乔布斯让互联网变成了一个购物中心,作者甚至说,“苹果最重要的威胁不是物理性的,而是精神性的:这家公司也许最终会让互联网窒息而死。”作者想要问:从浏览器过度到APP,会不会是一种破坏?苹果是否鼓吹或者带动了反智的潮流?

技术的进步已经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接着还要解放我们的大脑,而如果大脑也跟着一起解放,人是否还会思考?消费主义是不是反智的土壤?还有很多问题可以继续问下去,但《单向街》并没有承载这么多,对应“反智年代”主题的文章只有专题内的四篇,除此之外,内容分为“访谈”、“纪录”、“影像”和“随笔”。

从作者群可以看出这本杂志的国际化视野,从专题的选题和文章的选题都可以看出,这本杂志的抱负和定位。它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以非虚构类的报道、评论,摄影作品为主。将全世界最好的作品引入中国,鼓励一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将更多年轻人重新吸引到书籍、艺术与思想的情绪中去。

话说的很好听,但至少在这一本里,对于“反智的年代”这一宏大主题,并未做实。《印度记者在中国》以及《现代都市里的算命人》相对来说更引人注意,其他随笔和文章则处于可看可不看之间。这是MOOK这一形式本身的弊端?还是因为编者心胸与口气太大,就像初中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那样犯了“眼高手低”的错误?

不得而知。但至少,这本杂志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可以继续想下去:我们已然身处反智的年代?怎么办?

《单向街005》读后感(五):反智的年代 读书随笔

读到一半时,就觉得我一定要为这本书写点什么。

一方面感叹单向街选文的大胆和用心,另一方面惊叹于其中流露出的文化深度、视角,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重建知识分子系统》 许知远

知识分子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和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臭名昭著的公知有什么区别,在这个社会又承担着怎样的责任。许先生这篇文章给了很大的启示,也许知识分子本身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本质在于寻求非物质方面的利益,拥有对广阔世界的好奇心,也激发其他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兴趣。专家的视角精深而专一,聚焦于一点,反而一叶障目,失掉了本身的好奇和乐趣。公知在宣扬和煽动方面走得太远,而积淀不足,遂将他人的注意力从好奇转向挑剔,适得其反。知识分子,应该是更纯粹、更无功利心的存在。

不由得思索,社会责任感是怎样的定义。好像被一语点醒,随即引申出许多自己的猜想。所谓个人知识、阅历、财富的积淀,虽说来自个人本身,实际上却无法单独存在,每一分收益,其实都是社会资源的整合,读过的书、到过的地方、经历的事情,是环境和环环相扣的因果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许多理直气壮的“本分”,其实是非常自私的利己主义,撷取世界之恩惠,只满足自身的要求。所以,所谓社会责任感,无外乎取之于世界,再给世界以反馈,以回报,以引导,让周围的事物向更利他的方向发展。这种无求回报的责任感,才是推动世界前行的动力。

《对过去事物的无知》 刘易斯 拉伯姆

“历史从未死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 ——威廉 福克纳

瞻前不如顾后,为了未来的希望才更应该展望过去。

《苹果的完美骗局》 耶夫根尼 莫洛佐夫

很有趣的一篇。卖东西,卖给顾客的到底是什么,是设计?是理念?是情怀?是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接受你铸造的宫殿?

可能你本身拥有自己完整的哲学,将产品贯彻其中。

也可能,你只是想改变世界。

《时代的病人》 谢丁

读一个人,必须要结合他所在的背景。时代是大boss,顺他者昌,逆他者零落成泥。别扭的时代里的人,多多少少带着些许别扭的结合感。

《寻访五四 ——舒衡哲访谈》 张泉

触动很深的一篇。

五四实在是个很吸引人的时代,是热血、宿命和曲折感混合在一起,揉成让人激动又感慨万分的时代。而那时闪闪发光的人,他们曾是这一切得引领者,经历者,时过境迁,他们经历了更多成长和波折,他们所能呈现的,是更为瑰丽的东西。

“那些迂回、怀疑与坚定的信仰、意识形态的确信同样重要,它们使五四这段历史变得鲜活如生。”

“可能促进启蒙最内在的方法,就是将一个人的思维之网投向最远的水域。”

“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的过程,将光芒掷向个体思想或是群体思想的黑暗角落。这需要一种对思想的尊重,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开放式讨论。”

所以——少看大众社交媒介的评论。同胞中,有良好素养和文化深度的人占比比想象中少很多。多读书,自然具备了包容不同思想的能力,即便不接受也能理解,因为你总不能跟书吵一架吧。

“促进新启蒙运动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前一代人的复杂性,尊重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且明白他们如何区别于今日的我们。”

《正视传统的负担》 ——宇文所安:回归历史现场 张泉

前几篇讲到正视历史,从回顾历史中反思并受益。本文却提到“文学传统成了真正的负担,不再是解放的手段。”回顾历史,但不能囿于传统,别把思维禁锢起来。

“对诗人而言,比生死更重要的,是激发他突围热情的时刻,是他导演时代转向的时刻。”

“应该先读诗,而且,要读一个作家所有的诗,读他的全集,然后再得出结论。这时就会发现诗人比那些老生常谈的概括要复杂得多。”

《印度记者在中国》 帕拉维 艾亚尔

这篇选文很大胆啊,作为炎黄子孙,读这篇文章很难抛开偏见和激烈的民族情结。一旦能将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说的都是对的。正视自己,应是提升的第一步。

“一方面,这个国家可能拥有大量成功的推销员以及有闯劲的企业家;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反理性倾向。” “那些不认同主流的、官方观点的人,往往被打上异议者的烙印,并因此受到怀疑、驱逐和威胁。”嗯,一阵见血,看看主流媒体的评论吧,受害者有罪论还在叫嚣着,与他人不产生联接是本分,无处不在的键盘侠。

《档案:被监视的个人史》 蒂莫西 加顿 艾什

此篇不评价。

《回声》 唐汀

人生的意义。文化和自由的声音,终究希望有人能听到。

《旧金山的犀牛》 沈诞琦

非常喜欢的一篇,甜蜜的故事,悲伤的故事,遗憾的故事,执着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我(马承源)最大的心愿是,看看它,摸摸它,像抱孩子似的,抱抱它,和它照张相。”

一生执念,终于圆满。

这位一辈子奉献给文物鉴赏的老人,此刻一定非常幸福。

《躺椅上的精神分析家》 ——拉康派在中国 索马里

一般,感觉有点玄。

《一个都市人的童年》 胡晴舫

本雅明。

《现代都市里的算命人》 梁鸿

非常接地气的一篇,文风相较之下更轻松。文字画像。

“没有一套具有内在约束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文化传统支撑,作为有机体的一个生存群体就无法实现自我净化,这一净化功能要比法律、政治的控制有效得多。”

所以你看,信仰还是要有。

《为何写作》 陈河

“如果不远离故乡,那么就不会感到有家乡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乡愁的体验。”

《我的大学》 方曌

大胆去尝试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