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斯洛传》读后感100字

《马斯洛传》读后感100字

《马斯洛传》是一本由【美】爱德华·霍夫曼(Edward Hoffma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斯洛传》读后感(一):小记

一本书越看越薄,一个人的一生就没了。看完以后也略有唏嘘,大概记下几条随想。

1、心理学家也是需要心理医生的:不由得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和人的印象与结论都是望文生义的肤浅,不知哪来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成见。却往往迷之自信。

2、大师首先得是个人,必然有普通的一面,马斯洛也会不明就里的就被友尽了。当然也会主动或者互相友尽。

3、学到大师学习的的一个方法:多看书,多动词,记笔记、写日记,随身携带卡片写灵感、想法。

4、大师会时不时地反省自己之前的成果,这个厉害

《马斯洛传》读后感(二):马斯洛的一生

本书较为详细的介绍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的轨迹,除了少数家庭情况外,大部分都是学术研究的缘由以及努力取得的成就。作为犹太家族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美国出生,由于宗教因素而常常被排斥,家庭阴影(憎恨母亲的残忍)困扰一生。他在高中期间认识表妹贝莎*古德曼并为之倾慕;阅读《社会风俗》而使得其心态豁然开朗。大学时候,马斯洛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实验室里,学习用灵巧的方法进行动物解剖;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了教授们的动物研究,喜欢与猴子打交道;助理期间进行性行为和支配行动的探索。从黑脚印第安人的文化了解到一个人在物质上的成功是他个人动机的产物。1940年马斯洛在教书的同时,开始试图研究正常甚至理想的心理功能(此前限于反常和变态心理研究);在布鲁克林大学教书的同时,发展除了精神分析治疗的补充疗法,发展了自己的自我实现理论;在研究人类学的时候,超越过时的文化相对论,发展一套完整的人类动机理论(1943发表《人类动机理论》);1946年研究高峰体验和存在价值领域的心理学。当教师阶段,由开始的鼓励年轻人进行实验,到后期的有些不受欢迎。教学中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他的教学风格造成的,父辈式的说教态度很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另外,马斯洛关注社会和教育改革(在晚年),参与企业管理讨论。

《马斯洛传》读后感(三):心理学家眼中的马斯洛

用一天多的时间读完,前半本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就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通过心理学研究来让世界更美好的故事,其中有许多理性的美好、灵感的火花。马斯洛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像弗洛伊德和铁钦纳那样,固守一种心理学的思想,相反,他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那里得到了很多启发,他的心态非常开放。

马斯洛早期接受了正统的实验心理学训练,对统计学很上手。另外呢,马斯洛在教本科生的时候,还对他们进行了性教育,他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梦和跟性有关的事情,帮助他们驱散性造成的迷雾,点赞。后半本,以及更后面的内容,大概由于马斯洛年纪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深刻,对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很深切的关注,也曾有过失望的时刻,所以后面越读越感到沉重。似乎每一领域最杰出的人物,到生命晚期,总免不了理想破灭的失望。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罗兰的《贝多芬传》,那是三大传记中最优秀的一本,充满了艺术和音乐的气息,它本身就是一首交响乐。毕竟爱德华•霍夫曼是个心理学家,而不是文学家,虽然全面而清晰地展示了马斯洛一生的学术发展,但是境界和水平不如罗兰。不过这本书已经很好了,任何喜欢马斯洛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因为他有许多的术语和理念都被误解了,在这里可以找到正解。

《马斯洛传》读后感(四):有趣的灵魂惺惺相惜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致 亚伯拉罕·马斯洛

11.马斯洛曾经和两位年轻人一起去黑人部落做田野调查。那个时候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他体验着想家的愁苦的时候。两位同行的一男一女在一起了。于是,邀请大家想象一下:他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承受孤独,还要不时看到这对情侣在他面前撒狗粮。 12.马斯洛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导师,在大学任教期间,他越发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的内容,而无暇顾及对于学生的指导。 13.马斯洛曾经和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皮尔斯大吵一架。因为皮尔斯接受不了马斯洛在带领的讨论中总是不断强调于自己的观点。

14.尽管马斯洛很受欢迎,也经常公开演讲。他的从小略带羞涩的性格,让他一直也没有习惯这一点。

15.马斯洛曾经因为身体不适,放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在亲戚家的工厂经商。 16马斯洛曾经参加过美国国家培训实验中心的训练小组的活动。高度赞扬了小组的形式,他在其中感觉到被打动,被包容。也暴露出对自己心脏病问题以及自己救世主义情怀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