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100字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100字

《想见看见听见》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一):艺术的味道

一直喜欢摄影,总觉得拍照就是把东西拍的好看,留下美好的记忆。

后来,一本书里写道,照相机的发明不利于人们对美的欣赏。

看了这本书发现,其实真正的艺术家,往往不会被艺术的工具所限制,艺术家真正独特的是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人生背景和阅历。或博爱、或哲思、或人文、或自然。

在这本书里,我真正看到了艺术家里闪动的灵魂,还看到了一个特殊的民族,其实真正的艺术往往是朴素的,艺术之间是相通的。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二):愿力

第一部分“想见”,语言平实,以自己的经历、感情生活为主,对自身记述,如吴念真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在“爱哭的童年”与“老伴”的讲述中,更是在平实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溢于言表的真性情。

然而,再次在书中看到《人与土地》的照片时,更是如此震撼,一举抹去了之前看《人与土地》一书时,对封面选择的疑惑。作者如是想见般的愿力记录了人与土地、世界的变迁,所蕴含的的感情,亦如大地般深厚。在土地这一人所必不能离去的共同支点下,给人以震撼就不无奇怪了,这是能勾起所有人记忆与感情的承载灵魂之体。照片中,十个人站在地上,注视着翻空斗的另一个,在腾空翻下的一刻,便知道,人是不能离开土地的,哪怕离开了一下会儿,也是心向土地的。这份对土地、情感的执著,在记录这个过程本身体现的淋漓尽致,去我执,以无我的专注,体现出了一种非凡的愿力——于是,这一切,便因想见,而被看见、被记录下来,得以被大众看见。

而本书的“想见”部分,便是对那段记录历程的文字注解。

第二部分“看见”,主要讲述“摄影之友”,可藉此窥见大师的人格与品悟。

第三部分“听见”,主要讲述“艺术周边”,以作者的个人感悟为主,可能不会让所有人都感兴趣,其中就包括我自己^_^。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三):MARK当时的分享这本书的原因

一、好奇他作为一个台湾人行文如何流畅的原因,进而好奇他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他普通话好,做过摄影记者、电视制作,由于职业原因,他沟通能力强,总结能力强。其次是他个人对文字的价值取向本就是如此(笔记中会详细提到)

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写了作者的人生经历,相当于他这个人的主干,以此出发再去探索他人生的支流会比较系统有条理一点。比如他的几本画册《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的创作历程在这本书中都有集中体现(貌似就是各摄影集的文字部分)

三、和陈申版本的《中国摄影艺术史》颇有渊源,看到很多这本书的相关轶事,比如小方那节。他也是将罗伯特弗兰克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这使我看到了摄影史背后一些鲜活的东西

四、阮义忠的关注领域:摄影、文学、绘画、音乐等,摄影师的心灵滋养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探索摄影师的品位很有趣

(比如科恩真是我的心头好,喜欢的事物总是扎堆出现)

五、这本书是从一个创作者视角结合自身经历谈了一些创作中的体验,比如提到创作低潮背后的心理因素、逃离故乡与回到故乡、反思自己没有拍出劳动者面临的困境……这些创作困境也就是我本人的困境

六、对台湾原住民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友人的一些描写很动人,可以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些性情,很多摄影师都会提到自己的角色是个观察者,而观察他人需要深情对待生活的细节,这也是他作品中人文精神的闪光之处。这不仅是一部摄影相关的作品,也可以当文学作品来读,有点沈从文的感觉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四):一个摄影人想见,看见,听见的故事

一个摄影人想见,看见,听见的故事。读完之后,或许你也想回忆,想看见那些风景和照片,想听见那些歌曲和声音。

想见:阮义忠的童年到晚年,尤其着重说了童年的故事。或许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想的总是年少时的事,这个部分,将占据我们晚年很多“想见”的空间。

少年时的阮义忠,加上他家里九个兄弟姐妹,在台湾宜兰,使得并不富裕的家境更加困难,父亲是木匠,亲朋好友也没什么人是和摄影、文学搭界的,看来这两样东西除了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养成,天分也非常重要。

少年的他和大自然亲近多过和书本亲近,读书的时候有一段离家出走到台北的经历,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坐火车读书的经历。就像他说的“车厢实在是个人生小舞台,出将入相的演着五花八门的短剧;人人是观众,人人又是演员,彼此互相看戏。”也正因为这段火车经历,让原本并不起眼的文字,开始变得深入人心。

看见:摄影的部分。作者的身份其实是个摄影师,照片拍的好,文字也可以好,想来有道理。经常都说,摄影重要的不是机器前面那个头,而是后面那个头,正所谓,器械不过是浮云,有思想的那个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思想才能拍出好照片,同样,有思想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这个部分除了作者自己的摄影经历,还讲述了很多和他有交集被他欣赏的摄影人。突然失踪的战地记者方大曾;“独立特性的” 吕楠;陈传兴‘冯君蓝、庄灵、张志辉。这个部分也有部分摄影作品,每个作品都在透露作者的性格和他们的喜好。这可能就是摄影的另外一个魅力所在,所拍即所见,所见即所想,照片在那里,灵魂也在那里。

听见:没有为显示高逼格的大谈古典音乐,只是写了对黑胶唱片的那份固执的爱;也没有为了彰显个性,挖掘绝大多数人无法欣赏的唱腔。印象最深的是科恩,跟着作者的推荐去听了科恩的歌,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乍一听,怀疑带子坏掉了,怎么总是慢半拍,仔细听才知道,配乐节奏都没问题,原来这就是科恩的独特之处,辨识度非常高。

最后的很大一个篇幅,作者留给了亚美尼亚,从无意间听到亚美尼亚的一首歌曲,到去了这个国家。阮义忠怀疑他前世一定和亚美尼亚有瓜葛,来到这里像回家。很能体会这种感受,原来,去一个地方玩也会有一见钟情或上辈子注定,就像三毛去马丘比丘,就像我当年去埃及,那种莫名的亲切熟悉,好像回到记忆中的地方。

读整部书的时候,我突然心里有一个为什么要读书的答案,人生太过短暂,生活难免单一,于是,我们读书,读别人看过讲给我们的风景,读让别人感动也感动我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世界,为他们的感动而感动。

《想见看见听见》读后感(五):白雾黑云

在黑与白的轮廓中彰显的是艺术的淋漓,在拖曳的文字笔锋间跳脱的是灵与感之美。

遐想在无限制的衍生成濒死的媚态,那关于回忆的声音,关于记忆的画面,关于生死的胴体,眨眼,闭眼,你我一番云雨,你我吞云吐雾,你我醉生梦死,你我……

或许能回到从前,或许会一成不变,或许所有的声音戛然而止,或许所有的画面都渲染过度。

曝光调好,对焦设好,光圈摆定,接着,位置,构图完成,快门按下,一幅自己满意,亦或者接下来要摒弃的作品油然而生。

太过快的记录,比什么都快些

没有声音的记录,似乎是死的,一切都被尘封。可是我却看见,这画面它似乎是在跳跃,不停的跳啊跳,变成了一只诡异的跳蚤。

十六度的天空,六十四位的电脑,三十二步的空气以及思绪的秘密

你在干嘛?我在听音乐

你在听什么音乐?

关于老的回忆

什么是老的回忆

那是一种流连的声音

听不懂

就像是这幅照片,你看,上面记载的全是

须臾与现实的姿态

一切都在更变,一切又都没有改变

----------2015年7月23日 周四 8:4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